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难忘那一缕生命的馨香
——怀念残疾人作家史铁生先生
① 2010年12月31日凌晨,著名作家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去世。消息传来时,新一轮的冷空气正席卷神州大地,瑟瑟寒风中,大片的雪花正在漫天飘飞,路旁的松树、冬青的枝叶也低垂着。
② 史先生是我最敬重的作家之一。读他的第一篇文章是《我与地坛》,这篇散文我读得很慢很认真,前后读过三遍,这篇文章里,史先生用平实的文字平静而低调地叙述自己的心路历程,他从自身出发,对存在的信念与生命的意义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与思考,文中的母子情深令人动容。在文章里,他坦承当初的颓废与迷茫,“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地坛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他平静地回顾当初的心理挣扎,“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便决定活下去试试。为什么要活下去试试呢?好像仅仅是因为不甘心,机会难得,不试白不试,腿反正是完了,一切仿佛都要完了,但死神很守信用,试一试不会额外再有什么损失。说不定倒有额外的好处呢,是不是?”他这样阐述自己最初的写作动机,“为了让那个躲在园子深处坐轮椅的人,有朝一日在别人眼里稍微有点光彩,在众人眼里也能有个位置,哪怕那时再去死呢也就多少说得过去了。”他的写作状态近乎痴迷,“中了魔了,整天都在想哪一件事可以写,哪一个人可以让你写成小说……中了魔了,那时我完全是为了写作活着。”像一位邻家大哥把真实的心迹娓娓道来,把真切的心灵感悟与千万读者分享。《我与地坛》带给我们对生命的思考与生命价值的触动,是亲切而深刻真实的。
③ 史先生说:“左右苍茫时,总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于是他过上了“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的生活,我对他的全部了解来源于他的文章。读《我的轮椅》后,我知道他身边有一位不离不弃的守候天使希米小姐,后来,略知他的生平,1951年出生于北京,16岁初中毕业,18岁响应号召去延安地区的清平湾下乡插队。21岁住进医院,从此双腿瘫痪再也没有站起来。28岁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30岁患上严重的肾病,这样一位深受病痛折磨的人,却在病榻上写出了许多优秀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命若琴弦》、《病隙碎笔》、《务虚笔记》等等优秀作品相继面世,由于多年来病痛缠身,史铁生的文学创作从自身经历出发,直面死亡,逐渐升华出对心灵的真正探索和诘问。《活着的事》、《写作的事》、《病隙碎笔》和《我的丁一之旅》无不深具哲思。
④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心……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于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这是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对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也是对他本人及其作品最真实最恰当的评价。
⑤ 史铁生的一生,似辛勤的蜜蜂,默默地把生活的苦难酿成生命的馨香。那些充满睿智哲思的作品,影响了无数的读者,他不屈不挠迎接命运挑战的豁达态度,深深感染了数不清的人。从他的字里行间里,我们看到了高尚灵魂的绝美舞姿,倾听到崇高心灵的歌唱。“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有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
去,扶着我的拐杖。那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2010年的最后一天,他走了,带着无数读者的眷恋与景仰。他永远在我们身边,那一缕生命的馨香,将继续温暖我们的心灵。
试分析第①自然段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方法及作用。
请分析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地坛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2)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心。依照文本,请分条概括出第⑤自然段中“那一缕生命的馨香”的具体内涵。
请谈谈史铁生的人生经历与创作实践给你的人生启发,并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些抹不去的记忆,小时候受到的委屈,得到自己最想要的礼物、被老师当众表扬等等,无论时隔多久,都依然历历在目,仿佛事情就是发生在昨天。然而一个月前考试的内容、一个星期前查阅的资料、甚至一天前早饭的食谱,虽然才刚刚过去不久,但是却早已被我们遗忘,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科学家告诉我们,当一件事情发生时,你产生的情绪越激烈,你对于当时场景的记忆也就越深刻、越生动。这意味着,并非是时间和重复次数,而是情感左右了你的记忆强度。
在我们的大脑中,负责与情绪有关的部位叫做杏仁核,它位于海马体的末端。杏仁核不仅对产生情绪、调节与控制情绪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负责情绪记忆的重要脑部组织。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就是杏仁核记忆了对蛇的恐惧心理,从而使人再一次见到蛇时唤醒自己心底的恐惧。
而科学家们发现,在事情发生时的情景越生动,杏仁核的活动也就越激烈。杏仁核激烈的活动会转而影响视觉皮层,增强人们的记忆与所看到的画面间的联系;与此同时,这种活动还会影响大脑中的岛叶组织,岛叶是大脑皮质的一部分,主管人们对事物的渴望情绪。
因此,一件事在多年后还保持着生动的记忆,那么当初这件事发生时的画面也一定是“栩栩如生”的,其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很容易被记起;反之,一件毫不生动、无法调动感情的事件,譬如课后复习,我们则很难记忆其中的细节,因为当时的情景未能激发大脑情感区域的活动,因此我们也就不能通过感觉来记忆当时的场景了。
这个研究告诉我们,如果想要快速而有效地记忆某些事情或者一些知识,我们需要做的并不是一再枯燥无味地重复,而是将我们的情感融入其中。比如在记忆英语单词时,如果单独记忆“dog 、cup 、table”几个词或许需要几分钟的时间,而且几天之后,大部分人都会将其忘得一干二净,但是如果我们的记忆是“The dog broke a cup on the table into pieces.”这句话会自然地在我们脑海中产生一个生动的影像片段,那么即使过了一个星期甚至更久,我们也还会记住这几个单词。
想要记忆好,快去酝酿你的情绪吧!
( 选自《大科技》)下面有关“杏仁核”的论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它位于海马体的末端,是重要的脑部组织,其负责产生情绪、调节和控制情绪以及情绪记忆。 |
B.杏仁核会记忆人们对蛇的恐惧并使人在又见到蛇时唤醒这种恐惧,从而产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说法。 |
C.只有一件事发生时的场景生动,多年后依旧保持生动的记忆,杏仁核的活动才会更加激烈。 |
D.杏仁核对记忆而言也非常重要,它主管人们对事物的渴望情绪,是大脑皮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场景记忆时的情绪越激烈,那么人的记忆能力就能大大加强,所记忆的内容也就越深刻,生动。 |
B.我们之所以记不起一天前早饭的食谱,可能是因为当时的情景未能有效激发大脑情感区域的活动。 |
C.因为时间和重复次数并不能左右我们的记忆,所以情感就成为左右我们的记忆的重要因素。 |
D.如果一句话能够自然地在我们脑海中产生一个生动的影像片段,那我们一定能记住话中的每个单词。 |
根据全文内容,下面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无论时隔多久都能够历历在目,仿佛就是发生在昨天的记忆往往是因为事件发生时我们具有激烈的情绪。 |
B.事情发生时的画面“栩栩如生”能激发大脑区域的活动,从而有助于记忆,甚至多年后都难以忘记细节。 |
C.我们快速有效地记忆某些知识只需要融入我们的情感,而不是凭借枯燥无味的多次重复。 |
D.我们可以把一些单词组合成具有生动的影像画面感的句子来提高记忆,使我们能够更持久地记住它们。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鹌鹑
【美】罗尔夫·伊洛夫
鹌鹑来了,正值初春乍暖、丁香花含苞待放的时节,也正是他们新婚后第一个温暖、无霜、只有露水的早晨。阳光照在床上使她比往常起得都早。她发现了后院里的鹌鹑,立即唤醒了他。他起身望去,只见八只小鸟正在房东的庭院里扒土嬉逐。
很显然,它们是三个家庭。它们在庭院里漫步闲逛,俨然像一个观光团,不时停下来在地上啄啄,滑滑,漫无目的,谁也不管谁,却谁也离不开谁。
夫妇俩一边穿衣服,一边低声谈论院里的小鸟,看它们在草坪上啄食。等他冲好咖啡,热好卷饼,他们便一起在厨房里的餐桌上吃早点。在那里,他们可以直接看到院子里的鹌鹑。他打开窗子,清晨的湿润空气和苹果花香扑面而来。阳光透过窗子;卷饼里夹有葡萄干,甜滋滋的,他俩不必言传便可意会。
那天晚上,在下班回家的路上,他去一家饲料店买了些轧碎的玉米。他对她说这些鹌鹑在这里只要有东西吃,得到很好的照料,就不会飞走。他把玉米撒在厨房的窗子旁边。傍晚时分,鹌鹑回来了。它们来到窗子近处啄玉米,在房东庭院里打滚洗泥土澡。她问他这些鸟会不会把房东种的东西吃掉,他说,这些鸟只要有碎玉米吃就不会啄坏院子里的东西。
自从鹌鹑来了以后,他们把闹钟往前拨了。这样,就能有更多的时间来喝咖啡,吃卷饼,好好欣赏一下这群小鸟。
观赏鹌鹑最好的时间是太阳刚刚升起,街上还未开始喧嚣,房东的卷毛狗放出之前。房东就住在隔壁,一道篱笆把两家院子隔开。每当房东放出卷毛狗,卷毛狗就着了魔似地一心想捉住这些鹌鹑,猛撞篱笆,发疯似地狂吠。
不久,他可以把玉米撒在窗台上了。鹌鹑就同他们共进早餐。只要他们静静地吃,没有任何猝然的举动,鹌鹑就会拍打翅膀,跳到咖啡壶和盛卷饼的篮子附近,一颗颗啄食窗台上的玉米。
房东屋里传来了房东老婆的抱怨声:“汤姆,它们又在院子里了,汤姆!”房东从里屋冲出来,挥舞双臂,嘘嘘作声。他脖子上皱纹累累,苍老不堪,一头稀疏的白发。
鹌鹑鼓翅飞了起来。
房东老婆拉开纱门,把头伸出门外,尖声叫道:“汤姆,你得想法子收拾收拾这群该死的鸟了。冬天我们还得靠这园子菜呢!你要想吃,就得想个办法!”
纱门“砰”的一声关上。她弓着背走了,后面紧跟着那条卷毛狗。她双腿向外拐,穿着普通农妇的灰色衣服,围裙上污迹斑斑。她的声音活像卷毛狗的狂吠。
“你这该死的,汤姆,你到底管不管这群鸟!”
房客和他的妻子坐在草坪的椅子上,一边看一边寻思:他们该做些什么呢。也许应该告诉房东这些鸟不会伤害那些幼苗。但又想那样她就会借口生气,和他们大闹一场,朝他们嘶叫。他们想最好还是等一等,等她怒气平息了再说。
第二天,房东说他很喜欢这些鸟。而且幼苗已长大;不会再有什么危险了。他说他一直很喜欢鹌鹑,甚至在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就认为鹌鹑漂亮、好吃。就是他老婆有点那个,不过她最多一两天就会消气的。那个院子一直是他老婆的一块心病,因为整个冬天全靠它。
罂粟花开了,甜嫩的豌豆开始结实了,三窝小鹌鹑出世了。第一批小鹌鹑是在早餐时来的,由母鹌鹑领头,蹒跚地朝碎玉米走去;公鹌鹑忙碌地在两边和后面跑来跑去维持队形。他们数了数,三家共有十只小后代。他们起得更早了,为了把早餐时间拖延得更长些,多闻闻院子后面的干芥草味。
每天晚上五点半,一只母鹌鹑总是准时带领小鹌鹑沿庭院前面的小路作晚间散步。一天晚上,房东和他老婆坐在前门厅里,不相信那只母鹌鹑真的会像房客说的那样按时出现。当那只母鹌鹑大模大样地走了过来,尾随着一长串小鹌鹑时,他们都笑了。房东和他老婆一边喝啤酒,一边告诉他们旱灾时这里如何萧条,他们如何不得不省吃俭用。老太婆说她还保留那些事事节俭的习惯。她还说她对这个院子关心得有点过分。房客夫妇都觉得房东老婆还是蛮讲理的。
秋天来了,房东夫妇俩把苹果做成苹果罐头,又收进了他们的南瓜、胡萝卜、西红柿和甜菜。房东老婆用苹果罐头同别人换樱桃罐头。房东把院子检修了一遍,房客帮他筑起防风篱笆,翻了院子的地,打扫汽车房。房客买了五十磅一袋的碎玉米,用红杉木做了个食槽放在窗台上,即便关上窗子,十八只鹌鹑也有足够的地盘了。
入冬时这群鹌鹑已经长得很像样了。他告诉她有了这些碎玉米,鹌鹑就不愁如何过冬了。它们会呆在离食物不远的地方。小鹌鹑长大了,一只只喂养得结结实实的,新长的羽毛油光闪亮。原来的那八只更是滚圆滚圆的,被夏季的玉米喂肥了。他说这些鹌鹑一定会顺利地度过冬天的。
下第一场冬雪的那个早晨,鹌鹑不见了。他把食槽里的雪扫干净,换下潮湿的玉米。晚上,鹌鹑没有回来。第二天早晨,玉米还是老样子。他对她说鹌鹑也许到城外的山里去过冬了,那里有更好的御寒条件,而且打猎季节已过,不会有什么危险的。他说到了春天鹌鹑还会回来,又和去年一样。
整个冬天,房客和他的妻子都睡得很晚才起床。这是个干燥、凄凉、寒冷的冬天。
房客还是经常去更换玉米,撒一些在冰冻的地上。但是鹌鹑仍然没有出现,玉米全被麻雀等鸟儿吃光了。他妻子说她相信春天鹌鹑会回来的,一切都会照旧。
大地解冻了,到处是泥土的气味。房客见房东在打扫汽车房就去帮忙。他看见那只塑料袋里装满了灰色和褐色的羽毛,有尾毛,有颈毛,有的还沾着干皮。他还看见汽车房里出现了从未见过的麻袋和大夹笼。他问房东怎样把这些鸟一网打尽的。房东说这是他老婆的主意。他们是在第一场冬季风雪一到,这些鸟蜷缩在一起的时候干的。他说这些鸟味道美极了。
房客对妻子只字未提那只麻袋和夹笼的事,但她似乎已明白了一切。不久,他不再去放碎玉米了,等到那大袋子玉米开始发霉,他就扔进了垃圾箱。
(选自《美国最新短篇小说集》,有删改)第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
文章是怎么来刻画房东夫妇的?刻画了房东夫妇怎样的形象?
文章注重细节的照应,它有什么作用呢?试举例说明。
试探究小说的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车联网:解决交通问题的新思路
车联网是物联网技术在交通系统领域的典型应用,近年来,这一概念备受关注。一般认为,车联网是以车内网、车际网和车载移动互联网为基础,按照约定的通信协议和数据交互标准,在车—X(X:车、路、行人及互联网等)之间进行无线通讯和信息交换的大系统,是能实现智能交通管理、智能动态信息服务和车辆智能化控制的一体化网络。其中,车是车联网的核心载体,信息化是车联网的核心,基于车辆信息化的应用是车联网的本质,安全、节能、环保、舒适、智能、高效(省时)是车联网的主要目的。
近日,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承办的第31期“中国科技论坛——2013车联网产业技术论坛”在京举行,来自汽车、通信、软件、交通等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围绕车联网技术的应用和功能、车联网关键技术及趋势、如何促进车联网产业协调发展等话题,展开交流讨论。关于车联网技术的应用,专家认为应该包括三方面:一是信息服务,这已经为整车企业、各利益相关方以及消费者广泛认知;二是安全,即提供车辆智能安全控制系统,保障车辆、非机动车、行人等交通参与者的出行安全;三是节能环保,即优化出行线路和驾驶行为,提高交通管理和控制效率,建立生态友好型交通系统,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
车联网技术能优化车载服务、提高车辆性能、提升交通效率,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车联网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推广。而在我国,机动车的快速增长带来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能源消耗、交通事故等诸多问题。车联网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另一方面,作为物联网最具有应用前景的组成部分之一,车联网带来了社会及经济效应,必将在我国今后经济转型、培育新型产业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与会专家表示,目前,我国车联网的发展已经基本具备了技术、市场以及制度等基础,并且北斗系统的推广应用也为车联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但现阶段政府管理部门、整车厂、IT企业及消费者之间,尚未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和完整的产业链,很多企业对于车联网的理解,还停留在车载信息服务的阶段,没有意识到车联网对于提高车辆安全、经济、排放等性能的巨大潜力。此外,行业相关技术标准的滞后与不统一,也制约了我国车联网产业的发展。
(选自2013年12月9日《光明日报》)文章以“车联网”为话题,先介绍,再介绍,然后分析了车联网技术应用推广的意义,最后介绍了中国车联网技术应用的现状。
有关“车联网”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车联网利用物联网技术来实现智能交通管理、智能动态信息服务和车辆智能化控制。 |
B.车联网与汽车、通信、软件、交通等领域有密切关联,车联网技术的应用推广能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
C.关于车联网技术的应用,应该包括信息服务、安全和节能环保等三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信息服务,整车企业、各利益相关方以及消费者对此已经达成共识。 |
D.现阶段我国的车联网发展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但是诸多因素使其发展出现瓶颈,阻碍了完整产业链的形成。 |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车联网实现了车—X(X:车、路、行人及互联网等)之间的无线通讯和信息交换,我国现在的车载导航系统就属于车联网。 |
B.成熟的车联网技术,具有节能环保的现实意义,能使车辆在驾驶过程中的实际油耗明显低于车辆自身设计的油耗。 |
C.因为世界多国的参与,相互技术的交流,车联网技术日渐成熟;该技术成熟以后,将不再有车祸等交通事故的发生。 |
D.中国现在发展车联网,完全是因为中国交通问题突出,形势严峻,中国希望从中找到解决交通问题的新思路。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程开甲:此生情定核裂变
戴红
①著名物理学家、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的创建者和领路人程开甲,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开拓者、我国核武器试验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推动了核武器设计、改进和核试验技术的发展,创立了核爆炸及其效应理论,为我军的核武器应用奠定了基础。
②1931 年,程开甲考入浙江嘉兴秀州中学,著名的科学家李政道就是这个学校毕业的。程开甲在这里读了六年的初中和高中。恰恰在这时,他碰上了一个优秀的数学老师姚广钧。在其指导下,程开甲能将圆周率轻松自如地背诵到小数点后60位,能牢记学过的所有数学公式。这些训练对他在日后科研中处理数据起了重要的作用。
③1937年,程开甲以优异成绩考取浙江大学物理系公费生。在这所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的大学里,他接受了束星北、王淦昌和苏步青等大师严格的学习和科学精神训练。他敢于挑战难题,大三时撰写的论文,得到陈建功和苏步青赏识,并推荐给英国数学家,之后文章被苏联数学刊物全文引用。
④1946年,经李约瑟推荐,程开甲来到英国爱丁堡大学,成为“物理学家中的物理学家”玻恩教授的学生。他先后发表了5篇高水平超导论文,并于1948年提出超导“双带模型”。同年,获博士学位,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当听到解放军击败阻挠渡江战役的英国“紫石英”号军舰时,他婉谢导师和朋友好意,购买了建设祖国所需的书籍,整理好行装,于1950年8月回到浙江大学物理系。
⑤为了培养亟需的原子能研究人才,八年间他两次改变专业。1960年夏,经钱三强亲自点将,程开甲调进了中国核武器研制队伍,自此,他在学术界销声匿迹二十多年。
⑥他夜以继日地工作,拟定试验总体方案,为第一颗原子弹的试验作准备。核试验的准备,国内没有人懂,也没有仪器设备,又无可借鉴,程开甲就亲自研制爆炸所需仪器,并编写教材为科研人员讲课。他带领青年科技人员有针对性地钻研理论和技术问题,交代工作时,总是条理分明、清楚准确,有时还写下书面材料,以便他人尽快开展工作。同时为年轻人争取发挥更大作用的工作平台,实事求是地介绍、推荐吕敏、杨裕生、钱绍钧等加入研究队伍。
⑦短短两年中,程开甲到研究所、院校、部队召开了几百次任务会,提出具体科研要求。经过辛勤努力和刻苦研究,逐步形成了一个有高度预见性、准确性和创造性、切实可行的试验方案;研制出1000多台测试仪器。
⑧第一颗原子弹在哪里爆炸?程开甲以自己渊博的学识,勇敢地否定了原先由苏联专家提出的“空爆”方案,并成功主持完成首次地下核爆炸。地下核爆炸成功后,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他和朱光亚等人决定进入地下爆心考察。谁也说不清洞里辐射会产生多大危险,但程开甲经过计算,认为采取多种防护措施后,可以进入。他们顾不上自己身体吃了多少剂量,在刚开挖的直径只有80厘米的小管洞中匍匐爬行,最后进到爆炸形成的一个巨大空间。洞里温度很高,科学家们忙得汗流浃背,仔细进行考察,取得了我国地下核试验的第一手资料。
⑨二十多年中,作为中国核试验技术的总负责人,程开甲成功参与主持决策了包括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及首次空投和首次竖井试验等在内的三十多次核试验。他带领团队,建立发展了中国核爆炸理论,成为中国核试验总体设计、安全论证、测试诊断的重要依据。以该理论为指导,创立了核爆炸效应的研究领域,支持了中国核武器设计改进。
⑩上世纪80年代,程开甲开创了抗辐射加固技术研究新领域,为国防科技建设发展做出新贡献。近年来提出凝聚态的新的电子理论。现在,他仍不倦地对材料科学的理论和应用展开创新性研究,并取得重要进展。
⑾对于这些崇高的荣誉,程开甲有他自己的诠释。他说:“我只是代表,功劳是大家的。功勋奖章是对‘两弹一星’精神的肯定,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对整个核武器事业和从事核武器事业团队的肯定。我们的核试验,是所有参加者,有名的、无名的英雄们在弯弯曲曲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去完成的。”
(《光明网》2014年1月15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老师束星北教理论物理,常常不拿课本,但讲得生动透彻,让学生牢记不忘。他和程开甲经常在教室里研讨问题,同学们戏称这种面对面的教学模式是“真心的相对论”。若干年后,程开甲与高耀珊结婚,束星北还给他们当了证婚人。(《解放日报》2014年1月17日)
②有一次,程开甲设计的测试方法遭到许多人的反对,包括当时基地的一位副司令员。有人劝他:“人家是领导,你不要争了,出了问题他负责。”他却严肃地说:“我不管他是不是领导,这些数据是我在实践中计算出来的,是科学的。要保证安全,就得按数据要求办。我要对核试验的安全负责。”结果还是按程开甲的意见办了。
(《党史纵横》2005年第5期)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当听到解放军在渡江战役中传来捷报时,程开甲婉谢导师和朋友好意,在购买了建设祖国所需的资料后,整理行装,立即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
B.为了成功完成地下核爆炸,掌握第一手材料,程开甲和其他科学家冒着生命危险,进入地下空间进行考察,取得了我国地下核试验的第一手资料。 |
C.程开甲的测试方法虽然遭到很多人包括副司令员的反对,但他坚决主张按照自己的方法进行处理,体现了他对核试验研究事业敢于负责的精神。 |
D.在核试验中,程开甲不仅得到了很多物理学大师的帮助,自身得到了成长;同时他本人也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
E.本文展现了一位成果丰硕的科学家形象,同时表现了科学家的崇高风范。程开甲的人生经历书写着动人的情感,这种情感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分析。
第一段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程开甲院士在核研究和其它科学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为中国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请结合材料,探究程开甲院士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双白老人
于德北
按算双白老人已经90高龄了,论辈分我应该称他曾祖爷爷。二十年前,他曾到我的家里来过一次,是给我的祖父看病。他看我祖父的病气太重,就开了一大盆的药给我祖父吃。祖父吃了他的药,气色红润,也不那么剧烈地咳了,减少了许多痛苦。
双白老人是个中医。他的老家在德惠,却常住在云南的一个小寨子里。说常住,其实也不过是定居地,他的大半生是在行走中度过的。
他从云南往东北走,三年左右走个来回。从云南到东北,又从东北到云南,往来行医,随吃随住,一日不短,三日不长。偶尔在病人家一住半年的时候也有,却保着人家的性命,救着人家的病痛。
双白老人吃素,饮食十分清淡。他每日离不开酒,却注意节制,每晚三盅,不多喝,也不少喝,喝时不用劝,不喝了谁劝也没有用。
他一辈子没结过婚,因而没有儿女。他曾对我的祖父说,他想收一个徒弟,把自己的一生所学都教给他。但这个徒弟收得十分考究,十分挑剔,十分严格。由于他的一生云游行医,并没有多少时间认真地坐下来考察一个人,一个可以让他接受的姑娘或小伙子。他曾对我的祖父说:“若能从亲戚中选一个聪慧、好学、本分的孩子也未尝不可。”祖父就向他推荐了我。我那时八九岁的年纪,淘气淘得不得了。双白老人把我叫到祖父床前时,我的整个身心都在航模的最后工艺制作中。所以,当他问我喜不喜欢像他一样当一个中医时,我脱口而出:“不喜欢。”我不知道双白老人为什么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说起来祖父的病,已有三年之久,他得的是肺癌,这与他早年拼命赌博过于劳累有关。祖父初病的时候还恐于死亡,主动调理自己。可当他觉得生命无望的时候,曾固执地回老家独居了一段日子。后来听乡下的堂叔、表哥们说,那是昏天黑地的一段日子,祖父每天沉浸在牌局上,胜多败少,直至累吐了血。双白老人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来到我家的。他脸色红润,双目炯然,一把过胸的胡须如雪样白。圆口布鞋,一袭灰色的褂子。他的牙齿,晶莹剔透,像宝石一样闪闪发光。他和我的祖父同吃同住,并用大盘给祖父配了色彩驳杂的中药,内有蝎子、蜈蚣、白花蛇、蟾蜍、蜘蛛等毒物,令人毛骨悚然。双白老人想尽各种方法让我的祖父服药,每日陪他下棋,散步。双白老人比我家祖父大十余岁,是我祖父的堂叔,但在我看来,祖父要比双白老人苍老很多。双白老人和他在一起,倒像一个晚辈在服侍长辈。
我记得祖父每次服药之后都剧痛难忍,双白老人说那是药毒和病毒厮杀的结果,如果疼痛日减一日,就是说药毒战胜了病毒,祖父的病也会渐渐好起来。
双白老人为我祖父医病,是我亲眼所见癌症可治的病例。看着祖父一天一天爽朗起来的面容,全家人有说不出的高兴……
在一个暴雨如注的夜晚,双白老人接到一封信。他读信时,面色惨白,额头鬓角尽是虚汗。读罢信,他匆匆地整理行囊,对我祖父做了一些简单的交待,就消失在茫茫的雨夜深处。
如来得突然一样,他走得也如此突然。如果说双白老人不来到我家,如果说他不给我祖父的病带来希望,那么一切都将十分平常而平淡。但他传奇般的离去给我们留下了难以体会的痛苦。我们眼看着祖父日益枯萎下去,而我们却束手无策。这是怎样的煎熬很难为外人所知,难以言达。看着祖父瘦小的身躯平躺在棺材里,这形象是我少年时期不能忘怀的忧伤。
我很想念双白老人。真的。现在我长大了,我很想对他说:“我想学习中医!”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当双白老人听到“我”不喜欢学中医时,他“长长的叹了一口气”,表现的是他对自己医术后继无人的一种忧虑。 |
B.作者通过对双白老人的外貌描写,刻画出一位健康俊朗的老中医的形象。 |
C.双白老人开的都是些很普通的药,却治好祖父的肺癌,既表现他的医术高明,在结构上也使小说达到高潮。 |
D.“祖父”的病情这条线索把“我”和双白老人这两个人物联系起来,并使“我”最终对中医有切实的认识。 |
E.小说以“我”对双白老人的思念和想学中医的表达作结,表现“我”对中医受冷落的反思,倡导读者热爱中医。第二、三段中,作者写双白老人“大半生是在行走中度过的”,有什么作用?
找出小说结构上的两条线索,并结合文本具体说明。
⑤段说“我”不喜欢当中医,⑩段又说“我想学中医”,前后矛盾。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