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世界气候大会,中国政府作出了降低国内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承诺,到2020年中国国内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一50%,低碳经济与绿色生活方式引起人们重视。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碳从无机环境中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表示的是 过程,生物群落中的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为图中的 (填数字序号)。
(2)垃圾资源化、无害化是绿色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可将回收后无法直接利用的有机废物进行发酵处理,该过程所利用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 成分。
(3)煤是“高碳”能源,通过燃烧。碳主要以 的形式进入大气圈。根据上图提出一项实现“低碳”承诺、减少温室效应的关键措施 。
(4)若上图虚线框中的种群及相互间的关系如右图所示,假设E种群中的能量是5.8×109kJ;B种群中的能量为1.3×108kJ。若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则A种群中的能量至少是 kJ。
鸣禽是鸟类中最善于鸣叫的一类。鸣禽的鸣唱是在脑中若干功能区(如图甲中字母所示)的控制下,通过鸣管和鸣肌来完成的。请分析回答:
(1)图甲中的HVC等功能区是鸣禽鸣唱反射弧结构中的。该反射的效应器是。
(2)研究发现雄鸟的HVC区体积明显大于雌鸟。为探究这种差异的原因,研究者进行实验,得到图乙所示的结果。
① 此实验以鸟脑为材料,制备装片并染色,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通过计数神经元的(结构)来统计HVC区神经元的数量。
② 图乙的结果显示,10~15日龄时,雄鸟和雌鸟脑的HVC区神经元的数量差异不大;随日龄增长,雄鸟和雌鸟脑的HVC区神经元数量变化的趋势分别是。
(3)进一步研究发现,雄鸟脑中HVC区体积较大与新生神经元所占比例较高有关,而新生神经元数量的雌雄差异与鸟体中激素有关,这类激素最可能是。为验证这一观点,研究人员做了多组实验,其中一组是选用雌性幼鸟若干只,平均分成两组。在对照组幼鸟皮下植入不含激素的包埋物,实验组的处理是。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鸟脑中HVC区。若,说明上述观点成立。本实验设置对照组的目的包括(填选项前的符号)。
①排除外源激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②排除植入手术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③排除包埋物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④排除激素浓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⑤减小激素测量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⑥减小动物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⑦提供正常激素水平动物的数据作为参照
为探究光照强度对锐齿栎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人员分别对某林区中的锐齿栎幼苗(苗龄2年)和成树(树龄40年)进行了相关研究。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1)由实验结果可知,适应在弱光环境中生长的是_________(填“成树”或“幼苗”)。这与森林群落_________结构的生物适应特点相似。
(2)由实验结果可知,在a.b.c三点对应的光照强度下,成树和幼苗光合作用速率最接近的是________点。
(3)研究人员为进一步研究锐齿栎幼苗与成树适应不同强度光照的原因,分别对幼苗与成树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叶绿素含量(mg/L) |
|||
叶绿素a |
叶绿素b |
叶绿素总量 |
|
成树 |
11.2 |
3.9 |
15.1 |
幼苗 |
11.6 |
4.8 |
16.4 |
①在进行叶绿素含量测定之前,应制备叶绿素提取液。提取叶绿素时,除了加入80%丙酮和石英砂外,还需要加入CaCO3。加入CaCO3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②通过测定叶绿体色素提取液的吸光度值并用一定的方法可计算出叶绿素的含量。测定吸光度值时,应以_______作为对照溶液,分别对叶绿体色素提取液的光吸收值进行测定。
③由实验结果可知,幼苗的叶绿素含量比成树的叶绿素含量___________。通过计算叶绿素a含量与叶绿素b含量的比值,可推测适应弱光的植物___________(填“叶绿素a”或“叶绿素b”)的相对含量高。
研究人员对取自五种不同生物的部分生活细胞(甲、乙、丙、丁、戊)进行分析、观察等实验,获得的结果如下表:(表中“√”表示有,“×”表示无)
五种不同生物的部分生活细胞结构分析
核膜 |
叶绿素 |
叶绿体 |
细胞膜 |
细胞质 |
细胞壁 |
|
甲 |
√ |
√ |
√ |
√ |
√ |
√ |
乙 |
√ |
× |
× |
√ |
√ |
√ |
丙 |
√ |
× |
× |
√ |
√ |
× |
丁 |
× |
√ |
× |
√ |
√ |
√ |
戊 |
× |
× |
× |
√ |
√ |
√ |
请据表作答:甲、乙、丙、丁、戊五种细胞中,
(1)最可能取自高等植物,判断的依据是。
(2)最可能取自动物,判断的依据是。
(3)最可能是原核细胞,判断的依据是。
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受到破坏,其生物活性就会丧失,这称为蛋白质的变性。高温、强碱、重金属等会使蛋白质变性。先请你利用提供的材料用具设计实验,探究乙醇能否使蛋白质变性。
材料用具: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质量分数为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
蒸馏水、碘液、无水乙醇、试管、量筒、滴管等。
(一)、实验步骤:
(1)去两支试管,编号A、B,向两只试管中各加入1ml新鲜的淀粉酶溶液;然后A
试管加,B试管加5滴无水乙醇;混匀后向两支试管再各加2ml可
溶性淀粉溶液并混合均匀后,将试管放入适宜温度5min ;
(2)一段时间后,将两支试管取出,各加1ml本尼迪特试剂,放入50~65°C大烧杯中
水浴加热5min,并观察颜色变化。
(二) 实验结果及结论:
(3),说明乙醇能使淀粉酶(蛋白质)变性;
(4) ,说明乙醇不能使淀粉酶(蛋白质)变性;
(5)该实验的自变量,对照组是。
下图为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⑴与动物细胞分泌蛋白质有关的细胞器是[ ]。
⑵图中[ ]是细胞内物质运输的网络和通道;图中[ ]是大分子物质通道。
⑶图中5为_____与动物细胞_____分裂中的纺锤体形成有关。
⑷图中1是进行______呼吸的细胞器,产生ATP的场所除1外,还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