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彻斯特的工厂主曾浪漫地想着:“如果每个中国人的衬衣下摆长一英寸,我们的工厂得忙上数十年!”然而鸦片战争10年后一个叫米契尔的英国人在中国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情形:“在收获完毕后,农家所有的人手不分老少,都一起去梳棉、纺纱和织布。这个国家9/l0的人都穿这种手织的衣料,其质地各不相同,从最粗的粗棉布到最细的本色布都有。生产者所用的成本简直只有原料的价值。”上述材料反映了①英国商人想用经济手段打开中国大门 ②传统的小农经济对工业品的顽强抵抗 ③英国商人很难通过正常的贸易打开中国的市场 ④英国由此展开了罪恶的鸦片贸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③④
《史记》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 如此则威重不行”。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
从文中可以看出()
| A.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 | B.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 |
| C.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 | D.君臣关系等级森严 |
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里说:“世界经济如不曾大崩溃,希特勒肯定不会出现。十之八九,也决不会有罗斯福这号人物。’’思格斯在《神圣家族》中说:“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偶然现象。但是,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是会有另一个人来扮演的"。这两则观点都
| A.反对脱离经济背景讨论政治 | B.认为经济危机催生独裁政治 |
| C.认同历史人物影响历史进程 | D.认可社会环境影响历史人物 |
“艺术家、画家、雕塑家以及诗人、音乐家、剧作家、小说家,他们都在拒绝旧习惯,传达他们对世界的想象,而非容易被理解的客观真实。”这种强调主观感受的潮流被称为
| A.新古典主义 | B.浪漫主义 |
| C.现代主义 | D.印象主义 |
英国首相迪士累利(1804-1881)曾说:“当茅屋不舒服的时候,宫殿也是不会安全的”。基于这种认识,英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有
| A.解放生产力 | B.加快殖民扩张步伐 |
| C.加速城市化 | D.改善工人生活条件 |
资本主义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无论如何也不曾想到,在经过了几百年风霜雪雨的洗礼之后,他理想中的经济自由化竟然在现实中会遭遇如此的困境,并出现如此的“异化”。这种“异化”在19世纪晚期表现为
| A.资本主义经济完全自由竞争和贸易 |
| B.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垄断现象 |
| C.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实施社会保障 |
| D.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