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全球化中,各国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这种感觉直接源于( )
A.各国之间经济上的密切合作 | B.交通和通信技术的日新月异 |
C.各国的生产和销售都连成一体 | D.东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 |
据一项调查显示,1913年江苏某地300多名中小学生崇拜的人物依次为:孔子、孟子、孙中山、颜渊、诸葛亮、范仲淹、岳飞、王阳明、黎元洪、华盛顿。对此比较全面的理解是
A.共和体制确立,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 B.旧传统仍有影响 |
C.当时的社会正处于新旧交替之中 | D.文化氛围浓郁 |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姬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A.义和团运动 | B.太平天国运动 | C.戊戌变法 | D.辛亥革命 |
史学家孟森在《清代史》中指出:“至于鸦片一案,则为清运告终之萌芽。盖是役也,为中国科学之实验,为中国无世界知识之实验,为满洲勋贵无一成才之实验。”从全球化的角度看,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A.中国军事的落后 | B.中国科学落后 |
C.中国无世界知识 | D.满洲贵族人才的缺失 |
有史家指出,没有政治现代化,则军事、科技等方面的现代化往往是徒劳,这便是甲午失败的最基本的原因,至于多开两炮,少打两炮,那是小事也。依其观点,可能对以下哪一条建议的评价相对较高
A.重筹国防,以图将来 | B.惩处腐败,整顿吏治 |
C.抓住时机,全面变革 | D.取缔洋教,传播国学 |
从政治经济结构来看,德意志帝国(1871—1919)呈现的是“经济巨人、政治跛子的半资本主义或者说半专制主义的社会形态”。以下能支撑该观点的史实包括
①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 ②皇帝拥有主宰议会的权力
③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机构 ④德意志皇帝是国家的元首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