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电子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大众传媒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下列对传媒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②各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
③大众传媒的出现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④互联网具有传播同网、全球同时、受众主动、双向互动的特点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 | D.① |
恩格斯指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这句话说明()
A.由于实践条件的限制,人们每一正确认识在深度上是有限的 |
B.在一定时代,人们不可能获得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 |
C.人们认识事物所能达到的程度,完全取决于客观条件 |
D.客观条件会妨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意味着()
A.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 B.感性认识必须发展到理性认识 |
C.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不可靠 | D.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
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段话表明()
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
C.认识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古人云:"奢糜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1)、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2)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3)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4)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A(1)(4) B(1)(3) C (1)(4) D(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