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不同。(2)包括第四等级的所有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公职人员……(3)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与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二:(1)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2)……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3)……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1)根据材料一、材料(1)等级的划分;官吏的任免;对工商业的态度。
(2)梭伦:崇尚中庸(调和),手段温和。商鞅:不畏权贵,严刑峻法。
(3)对雅典: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一定程度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力,动摇了贵族的专制统治,奠定了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对秦国: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的确立打下了基础。二概括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共同涉及了哪些方面的问题?(3分)
(2)梭论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了贵族特权,两者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者不同的处理方式对雅典和秦国的政治制度确立分别产生了什么不同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列宁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照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既然退却才是正确的,那我们就必须退却。”
——《苏联的共产主义》
这次全球经济危机……震撼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欧美开始转向苏联寻找出路。一时之间,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里,“计划”成为最时髦的名词。
——《大国崛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宁的“退却”和美国的“计划”各指何事?两者各有何突出特点,其实践产生了哪些相似效果?
材料二在1933年到1934年初,统制经济这名词有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于报刊著作上。国民政府专家罗敦伟认为“九一八”之后,中国“真正求得国难出路的基本方策”应是实施“统制经济”。他批评中国的经济学者大半是“自由主义的理想者”,那不过是一个“梦幻”,而“事实告诉我们,许多国家都向统制经济途上进展”,如德国、英国、意大利、美国及日本,苏俄更是如此,各国“差不多是想把政府化为生产的管理机关。”他认为,在中国实施统制经济政策对于“中国民族资本之凌乱散漫,社会秩序之纷乱无章,政治社会之变化莫测”,是一剂良方。
——摘编自蔡双全《简析20世纪30年代学术界关于“统制经济”与“自由经济”之争》
(2)根据材料二,指出罗敦伟“统制经济理论”的核心及其目的,并结合所学分析影响该理论产生的国际因素。
股票交易和期货交易,是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欧洲各国宗教冲突不断,政局不稳,而刚独立的荷兰在其发布的宪章中规定:“每一个人都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任何人不得以宗教原因受到调查或迫害。”这使荷兰吸引了大批在其他国家受到宗教迫害的移民,移民带来了先进的思想和技术及大量资本,尤其是犹太人,他们带来了垄断世界市场的钻石贸易和金融服务,这些都为荷兰制造业的发展和商贸繁荣奠定了基础。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向社会发行了世界上第一只股票,1609年阿姆斯特丹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
——刘植荣《透视17世纪荷兰的崛起与衰落》
材料二 1636年,一种叫“Switser”的郁金香球茎价格在一个月里上涨了485%!如同其他的期货交易一样,投机商操纵着郁金香市场的行情,他们趁价格下跌时建仓,大量囤积转手就能获取暴利,许多人转眼之间就成了巨富。短短一年时间里,郁金香总涨幅高达5900%!但是,一位年轻的外国水手,初来乍到,竞将船主花了3000个金币(约合现在3万到5万美元)郁金香球茎作为鲜鱼的佐料一块儿吃掉了。这使谨慎的投机者开始反思这种奇怪的现象,然后开始贱价卖出球茎。此后,郁金香球茎的价格一泻千里,暴跌不止。后来,荷兰政府宣布,郁金香投机狂潮为一次全国性的赌博活动,其行为不受法律保护,结束这一场疯狂的郁金香泡沫事件。
郁金香球茎大恐慌给荷兰造成的严重影响,使之陷入了长期的经济大萧条。17世纪后半期,荷兰在欧洲的地位受到英国有力的挑战,欧洲繁荣的中心随即移向英吉利海峡彼岸。
——摘编自博知《郁金香泡沫事件始末》
(1)依据材料一,指出荷兰在17世纪初迅速崛起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郁金香泡沫”破灭的原因和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科学、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并非资本主义所独有,而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只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国家,它的实现形式和途径各不相同,没有统一的模式,这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是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正是这种多样文化的并存、交汇和融合,促进了人类的进步。要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不同文化之间不应该互相歧视、敌视、排斥,而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形成和谐多彩的人类文化。
——温家宝:《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
请回答:
(1)分析法国启蒙运动高举科学、民主、法制、自由、人权的旗帜的原因。
(2)简述这些价值观对近代前期的中国产生的影响。
近代中国在逐步融入世界大潮的过程中,先后产生了一批通商口岸。它们见证了近代中国艰难成长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外国资本主义除向中国倾销棉纱外,也向中国倾销洋布……七十年代后,沿海、沿江一些通商口岸穿洋布的人已相当普遍,以至有的记载说,八十年代江苏一些商埠穿土布者“竟至绝迹”。……上海、杭州等口岸盛产棉花,这些棉花,除运销本国各地外,有很多都出口到国外。……南方闽、广一带,还有大批破产农民流离国外。如1879年厦门一地,有二万一千余人出洋。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
材料二西方的市政管理、经济模式的传入,使商埠最先脱出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率先迈向近代化。沿海通商口岸发展起之后,其影响力不断向内陆腹地辐射,带动更多的中国城市走向了近代化。……被迫开埠被视为这些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因为对外经济联系的建立和租界的开辟,直接与此相关。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对东方国家侵略的过程中,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他们“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导致通商口岸社会面貌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
(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通商口岸的开放为例,论证材料三的观点。
(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25分)凯尔森说:“妥协是民主本性的组成部分。”许多国家的民主进程中都体现了妥协的存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宪政制度能够在英国产生有赖于英国传统习惯和中世纪分封制度中有丰富的妥协因素:分封制度本身接近契约关系;继承制度和婚姻关系在扩张领土上的广泛应用等等都是某种协商和妥协的产物。最为关键的因素是盎格鲁-萨克逊的贤人会议的传统,教会的制约和习惯法的限制使得国王几乎从来都没有演变为东方式的完全不受限制的专制君主。 克伦威尔在内战后借助议会军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使得英国人充分认识到,通过圣洁的革命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比传统君主制度危害更大。
——王从圣《各国民主制度的建立途径》
材料二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群体)因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三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如喻大华的《新论——兼探溥仪潜往东北的一个原因》即指出,《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妥协”现象在不同国家民主进程中频频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归纳“妥协”对人类历史发展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