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3
(1)史学界有句俗语:“中世纪的欧洲是黑暗的欧洲”,请结合材料一中图片提供的信息,加以说明。
材料二 马丁·路德是16世纪宗教改革的倡导者,他的神学思想强调“因信称义”:灵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要想“称义”,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古板遵守教会教条,不在于本人善行多少,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
(2)据材料二分析,路德倡导宗教改革,主张“因信称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该观点主要代表哪一阶级的利益?简要列举马丁·路德其它的宗教改革主张。
材料三 我日夜思索这句话(神的裁判表现在神本身,正如------所写的:“义人靠信仰生活”),神终于怜悯我,让我明白:神的裁判就是义人蒙受神思所经历的裁判,就是信仰,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被动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马丁•路德
人的得救与否,不是靠斋戒、忏悔、赎罪,而是完全由上帝预定,人的意志无法改变。人在现世的成功与失败,就是得救与否的标志,就是“选民”与“弃民”的标志。
——加尔文
(3)依据材料三,你认为谁的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为什么?
材料四
图4马丁·路德 图5 加尔文
(4)材料四中两位人物领导的运动对欧洲的社会变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远东格局,美国在亚太地区扩张的头号对手日本已府首称臣,英、法于战后重建有求于美国,它们在华势力大大削弱;而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在战争中空前发展,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与之匹敌,美国追求世界的“领导”地位,它要建立由自己主宰的世界秩序。
——摘编自陶文钊《中美关系史》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以持续学习和反思中创新外交思维与外交实践,从周边和国际体系的融入者、参与者,转变为体系中的贡献者、塑造者与引领者。
——摘编自魏玲《中国周边外交70年:继承与创新》
(1)根据材料,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远东格局。
(2)就材料二所示的中国某一角色进行论述。(要求:说明所选角色,论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有学者认为,引发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国在于:一是英国政府要求清政府忠实履行《江宁条约》的规定,其中重要一点是让英国官员和商人可以自由进入广州城。让洋人进城,现在看来,完全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当时在五口通商的其他四口尽管也有过大小不一的纠纷,但都一一化解,没有酿成巨祸。惟独在广州,却惊动朝野上下,闹得天翻地覆,开各地反入城斗争的先河,历时十多年无法解决,直至兵戎相见。二是《望厦条约》规定、“所有贸易及海关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黄埔条约》亦规定:“若有应行更易章程条款之处……核计满十二年之数,方可与中国再行筹议。”修改有关通商条款,本属平常外交事务,清政府也一再拖延,加深了双方的矛盾。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海鹏集》
根据材料,归纳这位学者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析。(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美)帕特里克·曼宁《世界历史上的移民》等
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从图中概括出一种变化趋势,并予以简要阐释。(要求:概括的趋势合理,观点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自古以来,海洋一直是人类活动的重要舞台。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探索,彼此之间物质与文化的交往,很多都是借助海洋进行的。无数历史事件证明,人们了解、掌握并利用了海洋的自然地理特点和变化规律,不断丰富和创造出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从而使自己的活动在历史中留下鲜明的印记。
选择中外历史上一次与海洋相关的重要历史活动,自拟标题,综合运用多学科内容,就此次活动的目的、背景条件、采用的技术手段和历史意义,加以说明。(要求:标题与海洋活动相关,具体清楚;内容完整,以历史学科为主,联系其他学科内容;观点正确,条理清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份人才招聘启事
ㅤㅤ1981年9月17日,深圳市蛇口工业区在《广州日报》登载了一份人才招聘启事。
ㅤㅤ为适应我区建设发展需要,经上级批准,拟在广州招收一批有志于企业管理的技术人才,进行企业管理、外贸业务和商业英语等知识的培训,为期一年。结业后,由我区统一分配到区内各企业工作。
ㅤㅤ凡符合下述条件的职工均可报考: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道德品质好,谈吐及待人接物坚持“五讲四美”;
(2)大专院校理工和财经专业毕业,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
(3)具有初等英语基础;
(4)有一定的社会知识和中文水平;
(5)年龄在45岁以下,身体健康。
——据南兆旭《深圳记忆:1949﹣2009》
结合材料,以“深圳•窗口”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