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我国四地的景观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四图中依次改造的农业区位因素是
| A.光照、降水、地形、土壤 | B.温度、土壤、地形、水源 |
| C.温度、水源、地形、土壤 | D.水源、地形、降水、光照 |
乙图景观主要分布的省级行政区有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关于该河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没有支流汇入 | B.流域内流量的季节变化只受降水条件影响 |
| C.多年平均径流量变化小 | D.其水文特征与尼罗河相似 |
丙图所示利用方式如果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其在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方面与北方相比,主要的优势为
| A.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 B.人均土地相对较多 |
| C.有机质丰富,土壤肥沃 | D.生物品种丰富多样 |
丁图所示现象一般分布在
| A.地下水位较低的地区 | B.排水条件较好的高地 |
| C.风沙活动强烈的地区 | D.排水条件较差的低洼地 |
下图中格陵兰岛大部分终年被冰雪覆盖,甲、乙分别是北美洲和英国的港口,甲、乙之间的虚线示意航线。18世纪邮政长官富兰克林调查发现,沿北美洲和英国之间航线航行的邮船,往返航程耗时明显不同。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图中最容易出现冰山的海域在()
| A.①附近 | B.②附近 |
| C.③附近 | D.④附近 |
沿甲、乙之间航线航行的邮船往返时间不同主要受()
| A.海浪的影响 | B.暖流的影响 |
| C.海风的影响 | D.寒流的影响 |
左图为“某地自然景观图”,右图为“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图中景观所属的自然带,最有可能分布在图所示中的()
| A.甲地区 | B.乙地区 |
| C.丙地区 | D.丁地区 |
图中沿甲—乙—丙—丁方向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 B.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
| C.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 D.非地带性现象 |
鄱阳湖湿地有时会严重“瘦身”,部分湖区甚至变成了“大草原”。下图为“2013年10月该湿地的草海景观图”。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对鄱阳湖水面面积数据变化的分析,应借助的地理信息技术手段是()
| A.GIS | B.GPS |
| C.RS | D.手工绘图 |
直接导致2013年鄱阳湖出现草海景观现象的原因是()
| A.人工种草 | B.围湖造田 |
| C.干旱少雨 | D.引水灌溉 |
下图为“地球局部地区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图中关于M、N气压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M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是7月份 |
| B.N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是7月份 |
| C.M气压带控制下多阴雨天气 |
| D.N气压带控制下天气炎热干燥 |
图中各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受P风带移动影响,南亚地区夏季多雨 |
| B.受Q风带影响,欧洲西部全年高温多雨 |
| C.地中海气候受M气压带和Q风带交替控制 |
| D.热带沙漠气候区受N气压带和P风带交替控制 |
2013年11月20日开始,日本西之岛东南的海底火山发生强烈喷发,形成一座“新岛屿”,左图为“地球的圈层结构示意图”,右图为“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这次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图中的()
|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图4中序号与这片“新岛屿”的形成过程对应的是()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