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美国革命的首创性在于……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了较好的贯彻。
—— 摘自《世界文明史》
(1)材料一中英国 “全新的政体”指的是什么?美国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有何创新?
材料二  马克思认为,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
(2)据材料概括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并指出德、法两国政府与议会之间的关系有何不同?(3分)
材料三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摘自林伯渠《荏苒三十年》 (3)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推翻专制政体进行了艰苦的革命斗争,试举两例说明。请指出所取得的重大成果。
材料四  图一: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作《政府工作报告》;图二: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图三:吉林梨树县四大家村的选举会场
       
图一                        图二                    图三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主政治作出的努力。
(5)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对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有何建议?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英国内战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材料一 日本学者认为,隋唐时期,日本从中国学习了几个文化要素,使得日本的历史完成了一个飞跃,这几个文化要素就是汉字、儒学、官制和大乘佛教。
——孟宪实《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软实力之源》
材料二 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是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三 公民社会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力量。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认为,当今美国的软实力主要依靠的是公民社会而不是政府,中国则倾向于依靠政府政策和公共外交手段来影响中国软实力。——约瑟夫·奈著《权力的未来》
(1)试以唐宋的史实为例,从文化价值、社会制度等角度概括古代中国软实力的表现。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史实说明近代中国社会是如何从物质方面、制度方面、精神方面来“重建文化自信心的”。
(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政府主导下为提升国家软实力所作的努力有哪些?
(4)有人认为,美国开国元勋奠定了美国发展软实力的基础,请从价值观念和体制构建两个方面说明这一观点。
(5)对于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主要靠公民社会力量还是国家政府力量,你是如何认识的?请说明理由。

材料一 “饭素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雍也》
材料二 康有为的幸福观,以进步作为其理论预设,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坚定信念以及佛教式的终极关怀,最终达到“大同”这一终极目标。以“人道主义”的关怀和“博爱、自由、平等”等民主思想为其思想的核心,以“去苦求乐”作为其幸福理想得以实现的动力,把追求快乐、幸福看作是道德的基础,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
——蔡成浩《论康有为的幸福观》
材料三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要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幸福观的内涵。这种幸福观有什么积极意义?
(2)对比材料一,材料二中康有为的幸福观发生了怎样的改变?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康有为幸福观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图中反映了怎样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

材料一 欧、美为其不能解决社会问题?因为没有解决土地问题。……解决的法子,社会学者所见不一,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摘自孙中山《民族的、国民的、社会的国家》(1906年)
国民党之主张,则以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
——摘自《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材料二 在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创造了从互助组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逐步过渡的形式,逐步把个体农民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摘自《毛泽东思想概论》
材料三

(1)据材料一,指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先进中国人先后提出的解决土地问题的设想。
(2)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所走的道路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
(3)综合以上材料,归纳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中共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提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需借鉴历史经验教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极其恶劣的居住环境,不容忽视的大气污染,日益严峻的河流污染,这些对英国社会造成持久而深远的危害。城市环境问题的产生,除了受工业化时期的技术制约以外,还与当时人们对环境污染的漠视态度以及“自由放任”的工业化模式有关。
——刘金源《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环
境问题及其成因》
材料二 1848年英国颁布了《公共卫生法》,187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至此英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完整的水资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工人阶级提出了改善自己生活条件的要求,并将此作为自己的基本权利。值得注意的是,在工人阶级的这些要求中,实际上也包括着,改善公共卫生条件,消除环境污染等内容……。英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创立者查德威克,在1842年发表了调查报告《英国劳动人口卫生状况》,用大量事实说明了环境污染造成的疾病流行,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他们锲而不舍的努力,换来了环境的改善,使人们重新获得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
——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
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材料三 下图显示了工业化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

注: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末,是工业化初期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是工业化起飞阶段;从20世纪中期到20世纪末,是以高技术产业为主的后工业化阶段;20世纪末至今,是信息化阶段。
(1)英国在工业化时期出现了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据材料一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治理生态环境的措施。
(3)据材料三,说明工业化以来环境质量变化的趋势,并分析造成这一变化趋势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在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对当今中国有何启示?

人类历史发展为完整的世界史,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其中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横向发展是指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为整体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抽象行为,而是纯粹物质的、可能通过经验确定的事实,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一事实。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
材料二 图中的四幅图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图中白色部分是西方人眼中的世界)

材料三 英国发生工业革命后……美洲、非洲、西亚、南亚、西南太平洋诸岛、大洋洲先后沦为殖民地……其他地区,包括很多欧洲国家,都不得不在西欧工业巨大优势的影响和压力下,先后不一地作出反应。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动因。
(2)依据材料二中的四幅图,说说西方人眼中的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试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及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后各地所作出的反应及影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