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己诏”是古代帝王反省罪己的御用文书,汉武帝的《轮台罪己诏》被称为历史上最典型的“罪己诏“。这一历史现象与下列哪一学派的主张相关
| A.儒家 |
| B.道家 |
| C.法家 |
| D.墨家 |
1923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25周年纪念日,对“你心目中,国内大人物,是哪几位”进行民意测验,其结果是:孙中山473票,陈独秀173票,蔡元培153票。孙中山遥遥领先的原因是
| A.孙中山是中国国民党的创始人 | B.孙中山曾经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总统 |
| C.其一生致力于中国的革命事业 | D.孙中山为人处事的风格 |
1912年《申报》载:“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面已。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就大多数国民之心理观之,则共和政体之发生,乃依据于事实,而非根本于原理。”上述材料表明
| A.1912年中国普通民众对民主共和认识不深 | B.中华民国的成立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根本变化 |
| C.中华民国的成立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 D.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是思想文化发展的必然 |
湖南某中学高三十班一研究性学习小组以“辛亥革命”为主题进行讨论,下列发言不正确的是
| A.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 B.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
| C.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 | D.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
1912年11月康有为著文指出:“共和革命作为革一朝之命,尚可勉强接受,但它举中国数千年之命而革之,则大祸临头。民国以来,教化衰息、纲常扫荡、家俗变易,恰恰是政局大混乱的终极原因。”据此,康有为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应该是
| A.恢复传统价值观 | B.引进西方价值观 | C.实行专制政体 | D.实行民主革命 |
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写道:“守卫祖宗之法常常同民族主义,同爱国之情联在一起。不合理的东西被合理的东西掩盖着,于是而能成为清议,成为‘公论。顽固的人们借助于神圣的东西而居优势。迫使改革者回到老路上去。……过去我们总是强调二者的同一性。但从两者的冲突、争论之尖锐程度来看,光说这一点是不全面的。”文中“两者的冲突”应该是指中国近代历史上的
| A.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 B.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
| C.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 D.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论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