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自述说,当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而五年之后的惠州起义失败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语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
——孙中山《建国方略》
材料二  1911年,岁在辛亥。10月10日夜的零星枪响,将一个疲态尽露的老大帝国摇晃得如泰山之崩。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材料三 袁世凯的“革命”在形式上是满汉易位,本质上则是传统的改正朔、易服色的革命,……袁世凯敢于逆时代潮流而动,主要是他头上戴的帽子是新的,但脑子是旧的。……在他看来,旧脑袋非得一顶旧帽子框着才相称、才妥帖。
——《变局》                                                       
(1)分析材料一中民众态度前后转变的原因。
(2)结合史实说明“古老的中国”被“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
(3)材料三中“改正朔、易服色的革命”指什么?旧脑袋指什么?
(4)联系辛亥革命后的史实,说明袁世凯的脑子是旧的。
(5)孙中山为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做了什么?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阅读下列树料:
材料一 免役之法,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盖免役之法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二 “近岁所以民日贫困,天下共苦免役法者,乃是庄农之家,岁出役钱不易”,而坊郭人户“所出役钱太重,未为经久之法“差役之利,利在上等、下等人户,而雇役之利,利在中等。既利害相半,则兼行差雇为利实多。”“今既行差役法,仍许所差之人不愿身充,亦得雇幕,盖所以从民之便也。”
——方宝璋《再论宋代免役法的利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变法中差役法特点。结合所学说出差役法作用。
(2)据材料三,概括下层民众对差役法与免役法的态度。
(3)综合上述材料,改革措施制定要考虑哪些因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英国,工业革命的种子早已潜藏了多年,在当时,英国不仅拥有众多的发明天才以及从事商业贸易的冒险精神,……而且还有始终保持对海洋的支配权,国内拥有丰富的煤矿和铁矿资源,开采十分方便。
——查尔斯辛格在《技术史》
材料二:工业革命是一个技术变革过程,而新技术在发明及推广过程中,主要关注点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很少考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工业化时期的英国,追求财富成为一种时尚,“社会各阶层都被卷进这股洪流”。当人们关注生产及其带来的财富时,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却被人们普遍忽视了。由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提出的“自由放任”理论,在工业化社会各个领域都产生重要影响力。“自由放任”后来发展成“放任自流”,于是不可避免地引出许多问题。
——刘金源:《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材料三1962年,美国科学家卡逊的名著《寂静的春天》,拉开了“生态文明时代”的序幕。1972年,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宣判了高增长、高消费的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死刑”。同年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和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得到了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保障。20世纪后半叶以来,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逐渐成为了全人类的共识。
——《生态文明历史演进过程》
(1)材料一中工业革命的“种子”指的是什么?据所学知识,概括“种子”在英国能够成长的主要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西方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采取的措施,应该怎样评价这些措施?

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一儒家的民本思想一方面表现在对“民”的“关注”、“重视”上,主张“重民”、“爱民”、“以民为本”:另一方面表现在他们对统治者的“德”和“贤”的要求上,主张实行“德治”、“仁政”。他们所突出、关注的不是贵族威严,而是平民意志:不是贵族权益,而是平民命运。
——《儒家法律思想中的民本主义精神》
材料二 宋代至清代我国书院性质状况表


官办%
民办%
其他%
不明%
宋代
15.28
70.69
0
14.03
元代
17.23
61.15
0.33
21.29
明代
57.21
29.84
0.24
12.71
清代
56.67
24.11
0.56
18.66


材料三 就对待思想文化的传统性和现代性的关系问题,在孙中山之前,19世纪下半叶有人认为二者可以并行不悖,形成了新学为用、旧学为体的解决模式;在孙中山之后,又有人突出并夸大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差异和对立,出现以破旧立新的方式来解决二者关系的模式。前者偏于保守,而后者又偏于激进。
——王钧林《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儒家的民本主义》
材料四 宇宙的进化,全仗新旧二种思潮,互相挽进,互相推演,仿佛像两个轮子运着一辆车一样;又像一个鸟仗着两翼……我确信这两种思潮,都是人群进化所必要的,缺一不可,我确信这两种思潮,都应该知道,须和它反对的一方面并存同进,不可妄想灭尽反对的势力,以求独自横行的道理……我又确信这两种思潮,一面要有容人的雅量,一面更要有自信独守的坚操。
——李大钊《新旧思潮之激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儒家民本思想的基本特点。并按材料一的理解分析儒家思想后来能够成为古代中国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古代书院发展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出材料三中的两种“模式”的主要主张。概括材料四的基本观点,并对所学和材料三中处理思想文化传统性与现代性关系的几种方式做简要评论。(13分)

市场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材料一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明代前期一直被禁止使用的白银在正统以后取代纸钞和铜钱成为主币……反过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
材料二《人民日报》头条

材料三西方史学家认为,共产主义在东欧的消失、苏联的解体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日益转向市场经济,在实际上表明共产主义模式的普遍性的萎缩。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影响市场发展的因素。
(2)材料二中报纸折射出“50年代全民炼钢”,分析出现“全民炼钢”的原因。按照史料产生的时期、出处划分,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第二手史料。材料二属于哪一类史料?简述这类史料的优点和局限?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运用的主要手段。从经济运行体制的角度来看, 概述“新经济政策”与 “斯大林经济体制”的主要不同点
(4)结合你对市场经济和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认识,驳斥材料三中作者的观点。(8分。要求:观点明确,逻辑连贯,史论结合。)

(10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尔赛和约对德国规定了颇为苛刻的条件,这不仅引起德国方面的不满,在英法两国相当一部分居民中也造成了一种负罪感。他们对战后德国出现的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采取了一种理解的态度,对三十年代德国的违约行为采取了一种容忍的立场。
——摘编自《国际关系》
材料二西方领导人仍为先前张伯伦对苏联红军的战斗力、苏联领导人的动机和苏联邻国的反应所表露的怀疑和担心所困扰。同样,随着轴心国在西班牙、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节节胜利,斯大林的疑虑也在不断增长。他越来越怀疑,西方外交的根本目的是要使德国转而向东方扩张、反对苏联……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的主要原因。
(2) 你同意材料二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