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制度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以下三个历史片段试透过现象发现过去时代的特性,从而解读发生在不同时空的文明。
材料一 :《十二铜表法》摘录
第5表 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
第3、8表 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第8表 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
第11表 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
阅读上述材料,请回答:
(1)《十二铜表法》的出现在当时有何进步作用?
(2)你认为这些法律规定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吗?为什么?
材料二 美国的国家职权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门,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执掌,总统和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
(3)请指出片段二体现了美国1787年宪法的哪一政治原则?
(4)该宪法还体现了哪些原则?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摘录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5)1954年宪法是在哪次会议上制定的?该宪法的性质是什么?
(6)该宪法确定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商务印书馆是我国近代出版事业中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出版机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商务印书馆大事年表
时间 |
事件 |
1897年 |
夏瑞芳、高凤池等人于上海创办商务印书馆 |
1901年 |
张元济投资商务印书馆 |
1904年 |
《最新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出版并被全国各地的学堂采用 |
1905年 |
发行严复编译《天演论》,后再版20余次 |
1913年 |
首次使用自动铸字机,开始经营原版西书 |
1915年 |
首次引进彩色胶印机,聘美籍技师指导;出版中国第一部新式辞书《辞源》;发行《科学》杂志 |
1916年 |
参展的书籍印刷品及出版物获美国费城博览会甲等大奖 |
1932年 |
“一•二八”事变,商务印书馆总管理处,总厂及编译所等被日军炸毁,损失巨大 |
1937年 |
设总管理处于长沙,编印《战时常识丛书》、《抗战丛刊》等 |
1949年 |
张元济出席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1954年 |
总管理处迁京,实行公私合营 |
1983年 |
商务印书馆与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签约,合作出版《英汉汉英词典》 |
1993年 |
由京、港、台、新、马五家商务印书馆合营的商务国际有限公司成立 |
2001年 |
商务印书馆计算机语料库编纂系统启动 |
——据《商务印书馆大事记》
(1)阅读上表,结合所学知识,划分商务印书馆发展的历史阶段并说明理由。(4分。提示:以从企业发展、企业性质等角度划分)
(2)概括商务印书馆在中国近代化进程方面的作用。
(3)简述百年商务发展得到的启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孟郊《登科后》
(1)材料一中反映的现象与哪种选官制度相关?唐诗繁荣与其有何关系? (3分 )
材料二最初的考试完全是综合性的,强调儒家的经典著作,但也包括其他科目。渐渐地,这些考试集中于文体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从理论上说,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但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这并不意味着,统治中国的是世袭贵族阶层,相反,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该选官制度的特点及产生的政治原因。
材料三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苔台四部添新库,秘殿三年学老郎。
——(唐)赵嘏《韵府》
(3)如何理解“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博尔济吉特·琦善(1790年—1854年)鸦片战争期间接替林则徐担任两广总督,处理与英国有关事务。后人对于琦善的评价呈现多元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琦善与鸦片战争的关系,在军事方面,无可称赞,亦无可责备。在外交方面,他实在是远超时人,因为他审察中外强弱的形势和权衡利害的轻重,远在时人之上。
——摘自蒋廷黻《琦善与鸦片战争》(1931年)
材料二当时人的描述和后来研究者给琦善罗列的四大罪名是:一、主张弛禁,成为清王朝内部弛禁派的首领,破坏禁烟。二、英舰队到达大沽口外时,乘机打击禁烟领袖林则徐,主张投降。三、主持广东中英谈判期间,不事战守,虎门危急时又拒不派援,致使战事失败,关天培战死。四、私自割让香港予英国。核心就是:卖国罪名。
——摘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材料三蒋廷黻研究琦善,其目的是研究近代中国应采取怎样的政策对付帝国主义的侵略。肯定琦善,是为了借此抒发自己心中的一个信念:帝国主义这种现象是“国际积势”导致的,要真正战胜帝国主义,方法不是除了抵抗,什么建设也不做,而是应该了解这种“积势”,并利用它去寻找中国的出路。
——摘自蔡乐苏、尹媛萍《反抗帝国主义的另一条道路:论蒋廷黻的琦善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作者对琦善的态度及其依据。
(2)根据材料三,分析蒋廷黻研究琦善的原因。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一谈影响历史人物评价的因素有哪些?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下图是1945年以来,德国版图变化示意图。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版图变化的原因。
(2)谈谈你对德国版图变化的认识。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欧洲工业革命之前有思想革命。文艺复兴与启蒙,都走在宪政和民主运动的前头。近代中国的启蒙是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发生在清末宪政与辛亥革命之后。欧洲的民主进程,先提出个人解放、自由平等与人的价值,然后提出开设议院的主张。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发展过程则是一开始就从政治制度着手,先提出立宪议会主张,然后鼓吹自由平等与个人解放。因此,近代中国民主运动没有带来欧式的自由平等与个人解放。
清末,改良派倡导的是民权不是民主……梁启超也刻意分辨民权、民主之别。梁氏的新民说,乃是公民的意思。公民为国家服务,主要不是为争取个人自由与利益……民族资产阶级革命领袖孙中山,提倡的也非个人的自由平等。三民主义里面只有民权主义,没有民主主义。这个不是语意学上的问题。尽管孙中山说民权是基于法国革命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可是他提倡的是国家自由,反对个人自由,因为,他认为中国人已经太自由了,变成了一盘散沙。他主张国家平等,可是他不相信人类有平等,因为自然界就是没有平等的……孙中山给人民选举、罢免、创制和复决四个基本政治权,可是人民的主权是由国家行使的。
——摘自冯兆基《民国时期中国民主的构想》
(1)依据材料,概括指出中国近代与17、18世纪欧洲相比,民主宪政运动发展有何不同。
(2)依据材料,分析孙中山不提倡个人自由平等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