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
A.皇帝制 | B.三公九卿制 |
C.内外服制度 |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
1933年3月,英国财政大臣张伯伦说:“仅在几个星期以前,任何注视美国形势的人,只能心怀极其沉重的忧虑。今天有新总统的倡导、勇气和智慧,已经发生了几乎可以说是奇迹般的变化。新的有希望的感觉……正在回到美国人民心中,这种信心正在伦敦引起反响。”“奇迹般的变化”主要是由于
A.美国坚持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
B.干预经济的思想得到国际社会认同 |
C.美国根治了资本主义的弊端 |
D.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 |
普里马科夫认为,1917年俄国政局的一次变动“在政权上取代了专制,俄国第一次成为共和国”。他论述的是
A.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进步意义 |
B.社会主义已由理想变为现实 |
C.社会主义革命爆发具有必然性 |
D.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进步性 |
在天津南开中学不仅有“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八字校训,还有容止格言、四十字镜箴和“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汲汲骎骎,月异日新,发煌我前途无垠。美哉大仁,智勇真纯,以铸以陶,文质彬彬。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的校歌。张伯苓在1917年学生毕业典礼上对学生讲演说:“今日正值诸生立志之时,无论各具何长,要皆能发扬昌大,以备国家干城之选……望各立而志,急图自新”,……“学校正如一小试验场,场内人皆有信心,具改造社会之能力,将来进入社会改造国家,必有成效”。此材料表明张伯苓办学思想中最看重的是
A.培养国家的拔尖人才 |
B.培养学生的道德操守、人格精神和价值取向 |
C.科教兴国,振兴中华 |
D.激励学子奋发读书 |
1912年初,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成立,它在《旨趣书》中写道:“往者,忧世之士亦尝鼓吹工业主义,以挽救时艰,而无效也。”“产业革命,今也其时矣!”其中“无效”的原因是
A.科技落后的制约 | B.民族资本主义的软弱 |
C.官僚资本的垄断 | D.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 |
19世纪的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比美国更多地运用18世纪哲学家在政治问题上的种种最大胆的学说。”托克维尔此处所说的“最大胆学说”的提出者是
A.孟德斯鸠 | B.狄德罗 | C.洛克 | D.伏尔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