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材料分别摘自17世纪末和19世纪后期西欧某两大国的历史文献:(共13分)
材料一:“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方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材料二:宪法第15条:“由皇帝任命帝国宰相”;第18条:(皇帝)“有创制法律之权”;第12条:“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
请完成:
(1)上述两段材料各出自什么政治文献?
(2)两段材料反映的政治体制有何异同?原因是什么?
(3)两段材料反映的政治体制的实质是什么?
(4)两种政治体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政治制度的建设,为民族复兴提供了坚实的保障。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辛亥革命开创的民主政治迄今为止仍是中国人民努力追求的目标……“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不是抽象的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材料二:2004年2月24日《香港商报》发表社评:“……香港回归祖国6年多以来的实践证明,‘一国两制’正是确保本港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繁荣稳定的根本性制度保障。”
——新华网
材料三: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中明确指出:“我们国家大、人口多,情况复杂,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赋予地方必要权力,让地方有更多的因地制宜的灵活性,发挥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增强整个经济的生机和活力。”
——唯实《中国共产党关于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理论和实践》
请回答:
(1)材料中说的“特殊民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如何体现的?
(2)依据材料二、材料三,归纳新中国成立后为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采取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3)纵观中外政治文明的历史,你对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有何看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达尔也说:“民主依赖妥协”。
材料二:法国之所以要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材料三: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如喻大华的《新论——兼探溥仪潜往东北的一个原因》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法国在1870年以前要用暴力而非妥协方式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870年后“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指的是什么?
(2)材料三中关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不同评价,你同意哪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中,有各种各具特色的政治模式。
材料一:梭伦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克里斯提尼创立新的五百人议事会(作为常设机构),每部落抽签选出50人参加,议员名额依各居住区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
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不要求其领导者具有任何特殊的知识,它将社会的命运委之于缺乏真知灼见的人们的手中。”
——《雅典民主政治初探》
材料二:欧洲则普遍认为,由人民自己治理国家,最终只会导致无政府主义和天下大乱。但不管怎样,华盛顿并没有顺应当时的潮流,为世上多添一顶王冠。然而世界却将因多了一位总统,而使王冠从此暗淡无光甚至难以戴稳。
--──《华盛顿——美国的开国元勋》
材料三:“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不是抽象的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德国《新德意报》一篇文章这样说……盲目照搬别国模式,搞西方多党制和“三权分立”,不但实现不了发展民主的愿望,反而会给人民利益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损失甚至灾难。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鲜明的特色,独创的优势》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西方的政治文明借鉴了雅典的哪些民主政治的运作方式?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华盛顿并没有顺应当时的潮流”的含义。结合史实阐释华盛顿如何“使王冠从此暗淡无光甚至难以戴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特殊的民主”的突出特点。结合近代中国宪政道路的探索,论证“盲目照搬别国模式不能实现民主的愿望”的观点。
人类历史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正逐步进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有线电报,而跨越海洋的电报就要靠海底电缆传送。1851年英法间的海底电缆成功铺设。大西洋海底电缆在科技和商业精英的推动及英美政府的配合下,以巨大代价耗时十年于1866年铺成。它是人类通信史上新的里程碑,从此人类进入了越洋通信的时代。
——(美)约翰·S·戈登著《疯狂的投资》
材料二 1871年4月,在英俄列强的支持下,丹麦大北电报公司违反清政府不得登陆的规定,秘密从海上将海缆引出并在上海南京路12号设立报房,于1871年6月3日开始通报。这是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第一条电报水线和在上海租界设立的电报局。
——《中国通信简史》
材料三晚清以来由外国人在中国铺设的多条海底电缆在二战中均遭破坏。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时,周总理与他定下了中日合作建设海底电缆的项目。1976年,中日合作铺设的两国间的第一条海底电缆铺设成功投入使用(中国上海到日本熊本县),使我国的国际电话及有线通讯业务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梁斌·《人民政协报》,2011年12月15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指出大西洋海底电缆能够铺设成功的原因?指出19世纪下半期大西洋地区的“超级霸权”国家是哪国?它能实现霸权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析电报通讯技术的引入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从政治和经济角度回答)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的直接“历史契机”是什么?这一“历史契机”出现的时代背景有哪些?
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但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曾批评这一派说:“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以为吾中国所不及者维枪耳,炮耳,船耳,机器耳。”
——曹聚仁著《中国近百年史话》
材料二 1912年初,孙中山、黄兴等为筹措南京临时政府运转经费,积极尝试与日本合办汉冶萍公司和轮船招商局以获得资金,这一举措遭到立宪派张謇、同盟会元老章太炎等人的坚决反对,其理由除国权受损外,更强调此事未交参议院议决,显悖《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侯宜杰著《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梁启超批评的“这一派”是哪派?其批判是否有理?为什么?
(2)材料二中张謇等人的行为体现了什么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请从推进现代化角度评价辛亥革命。
(3)依据材料三,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