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有“天子为籍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礼经》有仲春“后率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的记载。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籍田礼”和“亲蚕礼”。这表明( )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 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 |
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 | D.统治者“以民为本” |
第三章,“着火的房子”:1787年春天……第五章,领头羊弗吉尼亚:5月25日—6月1日……第七章,人类的五分三:6月11 日……第十章,小州的胜利:7月11日—17日……第十九章,暇不掩瑜:9月8日—17日。下列对上述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着火的房子”,反映英国与北美人民的矛盾激化 |
B.“人类的五分三”,指统计人口时黑人的计算方法 |
C.“小州的胜利”,调整了大州与小州的关系 |
D.“暇不掩瑜”,说明颁布的宪法存在局限性 |
马列主义史观认为: 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在描写主人公鲁滨逊的种种经历的同时,也展示和剖析了人物的思想性格。由于鲁滨逊的形象反映了处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个性自由”,发挥个人才智,勇于冒险,追求财富的进取精神。对这一精神产生直接影响的是
A.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 | B.法国的启蒙思想 |
C.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 | 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
“在时间的裁判席面前,那奥林匹斯诸神的伟大母亲——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备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梭伦在改革中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体现在
A.组成“四百人会议” | B.发放公职津贴 |
C.颁布“解负令” | D.成立十将军委员会 |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到“今天我们却把历史切断,一概想模仿外国制度,明明知道这一制度与现实不符合,却想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其实应该是推翻制度来迁就现实的,绝非是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的。”下列史实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A.维新变法 | B.辛亥革命 |
C.洋务运动 | D.新民主主义革命 |
社会风尚打上时代烙印。以下社会风尚属于新中国初期的是
①最可爱的人②勤俭建国、勤俭持家
③争看港、台电视连续剧④阅读苏联小说
A.①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