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美国科学家将萤火虫的萤光素基因转入烟草植物细胞,获得高水平的表达。长成的植物通体光亮,堪称自然界的奇迹。这一研究成果表明( )
①萤火虫与烟草植物的DNA结构基本相同 ②萤火虫与烟草植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③烟草植物体内合成了萤光素 ④萤火虫和烟草植物合成蛋白质的方式基本相同
A.①和③ | B.②和③ | C.①和④ | D.①②③④ |
关于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非特异性免疫是能够遗传的 |
B.过敏反应是由非特异性免疫异常引起的 |
C.机体能够通过非特异性免疫产生记忆细胞 |
D.非特异性免疫只对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
研究发现两种现象:①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浆细胞;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则这两种物质中()
A.甲是抗体,乙是抗原 | B.甲是抗体,乙是淋巴因子 |
C.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原 | D.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体 |
关于细胞内外K+、Na+和Cl-的叙述,错误的是()
A.Na+与神经细胞膜上兴奋传导有关 |
B.人体血浆中K+的浓度比红细胞中的高 |
C.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K+外流 |
D.Na+和Cl-是形成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物质 |
某种链球菌的表面抗原与心脏瓣膜上某物质结构相似。被该链球菌感染后,机体通过免疫系统抵御该菌时可能引发某种心脏病。与这种心脏病致病机理最为相似的是
A.肝移植引起排斥反应 |
B.接触某些花粉引起皮肤荨麻疹 |
C.HIV破坏淋巴细胞引起艾滋病 |
D.免疫系统“敌我不分”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 |
研究发现,胰岛素必须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才能调节血糖平衡。如果人体组织细胞膜缺乏该受体,则可能导致 ( )
A.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 |
B.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 |
C.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 |
D.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