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现代文阅读(完成1-3题,每题3分,共9分)


②在北方民族里,以血缘联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同生共长的伙伴,与信仰对象相互服务,相互依存,可以说,社会组织是萨满教必然的信仰群体。由血缘关系支配的社会制度早已消失,但血缘——地域居住格局却普遍存在,因而社会组织依然在很大程度上保持并依赖着宗法关系,可以说,宗法关系对萨满教信仰的传承产生着巨大的作用。例如,萨满作为巫术实践者,纷纷采取以祖先神灵的名义维持传统的形式,常常把对神的引领和某人成为萨满的原因解释成来自祖先的召唤和命令。再如,虽然萨满们不断地吸收外来神灵,把它们纳入自己的神堂,但总要或是把它们放置在自己祖先系统的神灵之外,或是通过既定仪式使它们在萨满本人死后才获得资格逐渐成为祖先神灵。
③今天,在信奉萨满教的满、赫哲、鄂伦春、鄂温克和蒙古等民族中,萨满教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在宗法关系的社会背景中仍起着某种作用。所以,北方民族祭祀祖先的礼仪至今仍然比较普遍,它和人们缅怀祖先、景仰先辈的伦理观念融合在了一起,已经成为得到倡导的民间习惯。虽然这种祭祀行为已经不很规范,祭礼也不完整,但它作为习俗的一部分保留在了日常生活中。有的民族,大型氏族、家族祭祀活动的历史刚刚终结,氏族长老和萨满们仍然能够积极配合,熟练地主持萨满教祭祀活动。这些按照原来传统进行的仪式表演,使我们有机会看到粗犷火爆的原始祭祀场面。
④此外,萨满教研究者搜集的丰富多彩的萨满教遗留物,组成了一条文化长廊,展现了不同社会历史时期、我国北方不同民族社会里的实实在在的宗教信仰状况,因而具有广泛的客观性和很高的文化价值,如神偶、祭祀用品、萨满器具、萨满服装、口头传说、个别宗教仪式等等。这些直观的对象,会帮助我们更真切地认识我国北方民族宗教信仰和文化发展的过去和现在。
下列对“萨满教”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萨满教是一种巫术的实践。
B.萨满教有多神信仰的格局。
C.萨满教有自己的信仰群体。
D.萨满教是神圣传统的载体。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北方民族里,社会组织与它信仰的对象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是难以分割的。
B.在今天仍然信奉萨满教的民族中,萨满教在宗法关系的社会背景中所体现的价值关系仍起着决定性作用。
C.现在,在一些北方民族按照原来传统举行的仪式上,我们还能看到有特色的原始祭祀场面。
D.通过萨满教的神偶、萨满器具、口头传说等遗留物,我们可以更真切地认识我国北方民族宗教信仰和文化发展的过去和现在。

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由社会制度支配的血缘关系早已经消失,但血缘——地域的居住格局仍然普遍存在于北方各民族中。
B.在巫术实践中,萨满们纷纷采取以祖先神灵的名义维持传统的形式,这表明宗法关系影响着萨满教的传承。
C.只要我们研究一些民族中氏族长老和萨满们所主持的萨满教祭祀活动,就可以真切地预见我国北方民族宗教信仰的未来。
D.正因为萨满教遗留物具有广泛的客观性和很高的文化价值,因而它能展现不同社会历史时期、我国北方不同民族社会里的实实在在的宗教信仰状况。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说“过”
刘克定
①“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过即使是圣贤,能“先知先觉”,也未必能全无过失。曾子不是说吗,“吾日三省吾身”。哪三省呢?“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可见圣贤也要时时检点自己的言行,因为过错总是难免的,常作自我批评,可以减少过错。
②“过则勿惮改”,有过能改就是好样的,孔子似乎特别看重这一点。对颜回“过而能改”很赞赏,说颜回能够“不贰过”,有自我批评精神,值得学习。
③对别人的过错(也叫“人过”),如何对待?我曾见到颜真卿所书一石碑:“闻人之过,如闻父母之名,耳可闻而口不可道也。”很受启发。
④这句话,实际上是伏波将军马援说的,据记载,东汉时候,马援在交趾打仗,听说老兄的两个儿子喜欢背后议人长短,很是不安,就写了封信给他们,告诫“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他对“人过”的态度是不主张背后议论,应该以宽容、善意的态度当面指出来,帮助人家改正,深信“过而能改,颜子有焉”。马援能有这样的心态,并以六十二岁的年龄请缨出征,“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一个据鞍顾盼、叱咤风云、有所为又有所不为的大丈夫形象如在眼前。
⑤这种“如闻父母之名”,是不同于阮籍的口不臧否人物的。阮籍的曲隐,嵇康的直露,都是对当时的统治者不满。阮籍晚年并不希望子女效法他的佯狂:对一切人和事“口不臧否”,不表态,但心情却很苦闷。
⑥春秋时有个荣启期,满头白发,缠着鹿皮(没有衣服穿就缠上皮子保暖),独自鼓琴自乐,被孔子看见。孔子问:“先生老而穷,何乐也?”荣启期说:“吾有三乐。万物以人为贵,吾得为人,一乐也;人生以男为贵,吾得为男,二乐也;人生命有殇夭,吾年九十岁,是三乐也。贫者,士之常;死者,人之终。居常以守终,何不乐乎?”孔子赞扬说:“善乎!能自宽者也。”孔子认为荣启期是个很能自宽的人。人跟人不同,时代跟时代不同,“乐”法也就不一样,但自宽有益健康,是无疑的。自宽与宽人,自宽是前提,是自我修养的主要方面,能自宽才能宽人。
⑦处世为人,少不了摩擦、碰撞。对人家的批评、误会、冒犯,要有豁达的气度,做到“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如果气量狭小,不能宽人,就会没完没了,甚至使矛盾升级。南北朝有个沈驎士。被邻人一口咬定说他脚上穿的鞋,正是自己早几天丢失的那双鞋。沈驎士二话不说,立即将鞋脱下“还”给他,自己赤着脚走回去。过不久,邻人发现是自己搞错了,又将鞋送还沈,沈说:“不是您的么?”又笑而受之,重新穿在脚上。苏东坡对沈驎士宽人的气度很赞赏,认为“处世当如驎士”。
⑧当然,对他人的过失和错误采取“一刀切”,一概“耳可闻口不可道”,也不是积极的态度。颜真卿当过刑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门领导人,如果对贪污腐败、违法犯罪,也“如闻父母之名”,那还谈何查处?大概那时候他正是因为“正色立朝”“刚而有礼”,查处严苛,遭到了杨国忠、卢杞等奸佞的忌恨,当时颜鲁公的官可能很不好当。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12月13日)
下列关于“过”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过失有“人过”“己过”,有过难免,“过则勿惮改”。
B.对待别人的过错,最好不听,听了也最好不背后议论。
C.“如闻父母之名”要求对“人过”不妄加议论,阮籍口不臧否人物就是最好的印证。
D.南北朝的沈驎士对待别人的无理十分宽容,苏东坡对他宽人的气度很赞赏。

E.因为对他人的过失和错误采取“一刀切”,一概“耳可闻口不可道”,不是积极的态度,所以要严苛查处。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开头引用曾子的话,是为了证明圣贤也需要检点自身,以免犯错。
B.马援有所为有所不为,告诫侄子不可背后道人长短,论人是非。六十二岁高龄请缨出征,展现了“老当益壮”之大丈夫所为。
C.荣启期面对“老而穷”的状况乐观自宽,自宽与宽人,前者为前提,能自宽就能宽人。
D.对待“己过”应当自宽,对待“人过”也应豁达,否则,就不能像沈驎士一样受到别人的赞赏。

人应该怎样对待他人和自己的过错?
著名作家三毛初二的时候,数学常得零分。到第二学期她发现,数学老师每次小考都是课本后面的习题。为了不要留级,就把题目背下来,小考一连考了六个一百分。数学老师开始怀疑她作弊。她对老师说:“作弊,对我来说是不可能的,就算你是老师,也不能这样侮辱我。”于是数学老师出了题目叫三毛作答,她得到零分。老师当着全班的同学用毛笔在她的眼睛周围画了两个代表零蛋的大圈羞辱三毛。经此羞辱,三毛第二天在教室昏倒,心理开始出现了严重的障碍,后来经常逃学到公墓看小说,最后终于休学。经此打击,三毛患上忧郁症,一直处于自我封闭的心态。据说三毛曾割腕自杀,也曾看过心理医生,但一周一次的心理治疗并无帮助。
结合文本,评价三毛和数学老师的做法。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周有光:周全而有光
王乾荣
周有光,江苏常州人,中国语言学家、文字学家,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青年和中年时期主要从事经济、金融工作,当过经济学教授,1955年,他的学术方向改变,开始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曾参加并主持拟定《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公布),几十年一直致力于中国大陆的语文改革。
跟周有光老人首次见面,是在2006年7月14日全国政协礼堂《群言》杂志创刊20周年座谈会上。周有光是与会者中最年长者。他中等个子,穿着朴素,风姿儒雅,戴黑色上缘框框的眼镜,面容滋润,目光睿智,头发稀疏而白,乍看,六七十岁模样,只迈步稍稍蹒跚。
周老曾遭遇“被下放”诸种坎坷,他都平和豁达以对。他也不求什么世俗的荣华富贵。天长地自久,人道有亏盈。对人生真谛通透的体味,自足达观,随时“锻炼筋骨”,也许正是这位文化老人长寿的“秘诀”。他说了:“老不老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一天。”作为学人,善于思考,“伏案太勤”,周先生一生著述等身,百岁过后,仍然关注社会民生,笔耕不辍,尚能一年写一本书,可谓奇迹中的奇迹。
年轻时留美攻读经济,一个偶然机遇,改变了周老的后半生。他说自己的人生,原是个“错位”。可正是这个错位,使他成为一个著名语言学家和文化大师,成为新中国文字改革方面的重磅专家。周老幼年即具语言天赋,他那颗语言中枢敏感发达的大脑,对这门学问的奥妙魅力,充满浓厚的兴趣和热爱。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求学期间,他即选修《语言学》,热衷于参加“拉丁化新文字运动”,并且发表过相关论文。
这个“拉丁化运动”,简单说就是使用拉丁字母——或称罗马字母,周老笑说“有人指它是‘帝国主义的字母’”——给汉字注音,进而以拉丁字母拼写汉语,使汉语成为世界通用的“蝌蚪文”。这是咱们老祖宗几千年从未涉猎过的先锋学术活动,始于100多年之前。
周老语言、文改方面专著以及与之相关的论述,达20多部,广为人称道;而经济学著作仅三两部,鲜为人知。周老在语言学方面的卓越建树,对中国文字改革的巨大贡献,学界和坊间众口一词,赞誉有加。但是近年众多媒体一味尊之为“汉语拼音之父”,他却“敬谢不敏”,诚道“不敢当”。“丝绸西去,字母东”(周有光语)。干吗?拼音。汉语拼音又不是他周有光“生”的,他怎能当人家“老爸”呢!
今天,凡中国人,以及学习和使用汉语的外国人,谁离得开《汉语拼音方案》规定的拼音法?联合国也要用它呢。它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开辟了汉语和中国文化走向国际社会的一条便捷通道,功不可没。仅从这一点看,周有光其名,便将彪炳青史。
改革开放初期,为加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通晓四国语言的周有光,又被邀参与英文《不列颠百科全书》的汉译,为中方三专家之一,因此人称“周百科”;中方另二人,一是新闻巨子兼大学者刘尊棋,一是被誉为“万能科学家”的钱伟长教授。
《百科全书》号称“没有围墙的大学”,翻译这本书,是一个浩大工程,对于不管多大的学者说,也是一个学习、重温百科知识的过程。而这于周老,又是一个机遇。也许正是这一工作,激发了他研究全球化、信息化、语文现代化和世界多国文化的热情,使他晚年的学术生活,在更广阔的领域大放异彩。这时的周有光,就不只是翻译百科全书意义上的“周百科”了,而堪称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杰出学者。
周老学问大,但他不是只会躲在象牙塔里啃书本的书呆子。他研究语言,搞拼音,也没有让一串串字母,将自己纠缠在一个狭小天地里。大学者雕小虫忙,近年《群言》杂志,几乎每期都刊登他议论社会现象的短文。他其实是一个温文尔雅的斗士,其人具有杂文家惯于挖掘社会病的特质,但不赤膊上阵。他把自己的“愤”,化在平实睿智之中,常以机智独特的方式针砭时弊,文字读别有不愠不火、绵里藏针的风味。
周老说:“我的座右铭是,活到老,学到老,思考到老,快乐到老。”但愿,在《群言》40周年庆祝会上,还能聆听这位极其独特老人的宏论。
(选自《北京日报》2011年11月22日 有删改)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老不老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一天”表现了周老顺其自然、随遇而安、与世无争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这也是他长寿的秘诀之一。
B.人称“周百科”,因为周老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而且又被邀参与英文《不列颠百科全书》的汉译。
C.因为当时中国没有自己的拼音,出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所以周有光放弃经济领域的研究,改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
D.周有光原学习的并非语言学,但他对语言兴趣浓厚,而且有语言天赋,所以能实现“使汉语成为世界通用的‘蝌蚪文’”的理想。

E.本文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详略有序地叙述了周有光的经历,读者从中感受到了他的人格魅力和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
文章的第二段去掉,后文也不显得突然,你认为可以去掉吗?
从周有光的人生经历中你学到了什么?请结合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医生
沈从文
医生罗福,为人和平正直,单身住家在离京都三百里左右一个地方,执行业务。有一天听人说,大觉寺有法师讲经,十分动人。故这医生,也就走去听听。听经以后,出庙门时还觉得那法师有一分魔力。那天法师讲的是牺牲精神,说到东方圣人当年如何为人类牺牲,也如何为畜类牺牲,在牺牲情形中,如何使生命显得十分美丽。这法师不谈牺牲果报,只谈牺牲美丽,因此极其为这医生钦服。出庙门后,医生就心想,一个人若能够为一个畜生也去受点苦,或许当真这痛苦也可以变成一分快乐。
这医生从一个穿珠人家门前过身,看到那个穿珠人手指为针戳伤,流血不止,正无办法,心生怜悯,照着乡下医生的慷慨精神,不必别人招呼,就赶忙走过去为这穿珠人止血,用药末带子,好好把这受伤人调理妥贴。那时穿珠人正为国王穿一珠饰,有一粒大珍珠在盘盂内。穿珠人因医生好意替他照料伤处,十分感谢,就进屋里取一些点心,款待客人。那时有一只白鹅,见着珍珠,如大桑椹,不问一切,就把它一口吞下。穿珠人取了点心出来请客时节,记起宝珠,各处寻觅,皆不再见。这宝珠既为宫中拿出,值价自然非常贵重,穿珠人家中并不富裕,若真失去,如何可以赔偿?心想铺里决无另一生人,把珠拿去,现在事情,不出这医生所作所为。就向医生询问:“见我珠吗?”
这医生见鹅吃珠时节,以为吃的只是一颗桑椹或草莓,不甚介意,今见穿珠人脸上流汗,心中发急,口说手比,心中清楚,这珠此时正在白鹅腹中。医生心想:我一说明,这鹅即刻就得杀去,方便取珠。当设一计策,莫使鹅死。但如何设计,倒很为难。因记起先前一时法师所说各种牺牲之美丽处,故决心不即说出,等候再过一时,鹅把珍珠从大便中排出以后,再来说明。故不说话。
那穿珠人,眼看医生沉默不语,疑心特增,便说:“房中分明只你一人,赶快退还,莫开玩笑。若不退还,一定得大家认真变脸,你会受苦。今天这事,决不容易轻轻了事。”
医生心想:“用自己痛苦,救别的生命,现在不说话,尽其生气,只望一时不即杀鹅,小小痛苦,不甚要紧。”
医生仍不说话,只是摇头。故虽明知穿珠人业已十分愤怒,鞭棒即刻就得加于身体,仍然微笑不答,默然玩味另一真理,一切全不在意。
穿珠人忍无可忍,就尽力鞭打这个医生。那时医生两手并头,皆已被缚,不能动弹,四向顾望,不知所逃。鞭子上身,沉重异常,流血被面,眼目难于睁开。轻轻的自言自语:“为一只小鹅牺牲,虽似乎不必,但牺牲精神,自然极其高贵。”
穿珠人打了医生一阵,看到医生头脸流血,毫不呻吟,询问医生:“傻子,你有甚话说,只管说来。”
医生说:“没有话说,说即更傻。只请不要单打头部。一两天内,你那宝珠仍然可望归回。”
穿珠人以为这医生倔强异常,直到这时,还说笑话,就大声辱骂,“不用多说空话,装傻装疯,以为因此一来就可让你逃走!”于是重新把手脚缚定于屋柱上,加倍鞭打。并且用绳急绞,因此这医生到后鼻孔口中,皆直喷血。
那时那只白鹅,见地下有血,各处流动,就来吃血,穿珠人把鹅嗾去,不久又复走来。引起瞋忿,就一鞭一脚,把鹅即刻打死。医生听鹅在地下扑翅声音,极力把眼睁开,见白鹅业已死去,就长叹了好些次数,悲泣不已,独自语言:“担心你受苦,我为你牺牲,若早知你因此死去,也许我早说,主人为爱你,反不至于死去!”
穿珠人见状希奇,不知原因,就问医生:“这鹅同你非亲非戚,它死同你有甚关系?自己挨打,不知痛苦,一只小鹅,使你伤心到这样子!”
医生说:“我本为它牺牲,训练自己,想不到为它牺牲,反使它因此早死。”医生就告这穿珠人一切事情经过。那时穿珠人将信将疑,赶忙把鹅腹用刀剖开,就在白鹅嗉囊里,掏出那颗大珠。因鹅吃下不少鲜血,珠浴血中,红如血玉。穿珠人见到宝珠以后,想起医生行为,以及自己行为,就大声哭泣,爬伏医生脚下,向医生作种种忏悔,不知休止。
这医生这样训练自己,方法倒不很坏。因这次牺牲,他自己也才认识自己生命的价值。且说,世界上只要有这样一个医生,也就可以把一切医生罪过赎去了
下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A.小说的第一段交代了医生的基本情况,同时介绍了他为保护小鹅而牺牲自己的精神起源。
B.小说用穿珠人与医生形成对比,用以揭示人性的中恶与善,从而唤醒人们去恶扬善。
C.小说保持了沈从文先生语言质朴的特点,全文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堆砌的辞藻。
D.小说的故事情节生动有趣,离奇曲折,但又不失沈从文先生取材农村,追求真实的创作风格。

E.小说中医生训练自己的方法虽说给自己的身体带来了伤害,但提升了自己的灵魂。
小说中的医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文中说“世界上只要有这样一个医生,也就可以把一切医生的罪过赎去了”,你如何理解?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土豪”为何似曾相识
童 明
“土豪”这个词在2013年可谓大出风头,兴起于网络,火爆于民间,用法日益多元,语义日渐丰富。国外媒体关注,诠释加评论,还将此词纳入牛津英语词典;国内撰文者或追溯到某网络游戏,或将源头归于民间的笑话,或侧重它的讽刺意义。也有人说:这个词收进牛津词典,多少有损我们的民族形象。
“土豪”起死回生,源于“土豪,我们交个朋友吧”这句话的流行。此话饱含了国人特有的历史沧桑之感。曾经,“土豪”是农村里为富不仁、欺压乡民的地主。于是,“打土豪,分田地”深得贫民之心,成为革命的口号和实践。而星移斗转,时空变幻,如今“土豪”衣锦还乡,我们却要放下身段,争取和他交朋友。
今天意义上的“土豪”不是过去占有农耕土地的乡村劣绅,而是住在城市里的新富。他们的生活最具现代化标准,也不见得一定欺压任何人。“豪”已不是以前的“豪”法,“土”也不是过去的“土”法。他们究竟是谁呢?国外学者直译为“新富”,而从历史文化的渊源理解则应译为“暴发户”,19世纪则有个比较正式的名称叫“布尔乔亚”。
马克思在二元辩证法的语境里,用“布尔乔亚"(我们译为“资产阶级”),指“普罗阶级”(我们译为“无产阶级”)的对立面,做的是政治经济学的判断。然而,在l9世纪的欧洲文化里,“布尔乔亚”指那些有钱有闲却乏味庸俗的新富。美学判断之下的布尔乔亚是什么样的?指贪婪、虚伪的某些新富,冠冕堂皇却庸俗不堪。布尔乔亚的最大特点是:他们有钱,却没有审美的兴趣、耐心和能力;他们有钱,善用一切具有商品价值的话语和物品包装自己,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素养。
西方思想进入中国驱动我们的现代化,“布尔乔亚”这个词也就成了舶来品。百余年来,我们一直在寻找中国的布尔乔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矛头有时直指知识分子,直指浪漫的生活习惯,以至于“知识”和“浪漫”这两个不属于“布尔乔亚”的特征被张冠李戴。以后,这个寻找悄然终止。一直到现在,我们用“土豪”描述某些新富,还是没有想起“布尔乔亚”这个洋词。
现代化过程中人们必然富裕。渐进的、适度的财富积累多是正常的,“暴富”则往往意味着不那么正常。美国人会想到“伟大的盖茨比”那些猫腻。我们呢,也知道种种有特色的方式。所以,才前有“大款”、 “暴发户”这样的词,后有旧词新用的“土豪”。这样思考,2013年“土豪”一词的卷土重来就具有标志性的意义:西方人l9世纪以来就有的现象,如今我们也有了。世界意义上的现代化终于抵达中国。
刚开始看到外电对“土豪”一种诠释——说当下许多中国人藐视新富,暗中却妒忌——觉得西方人不能理解其中复杂的中国式冷嘲。后来,随着这个词在国内 普及,很多情况下“土豪”原先的讽刺意味荡然无存,只有妒忌。不仅妒忌,还羡慕不已。不仅想和“土豪”做朋友,还恨不得马上变成“土豪”。可见,在商品社 会里,大众文化既有无比的创意,又有媚俗的趋势。应当警惕后者。最大的公约数往往是最低的标准。
民间的旧词新用,意在游戏。而游戏有各种不同:一、仅仅是游戏,为游戏而游戏;二、认真地游戏,因为认真而游戏有了意义;三、忘记了是在游戏,假作真时真亦假。如此等等。
“土豪,我们交个朋友吧!”如果您也这么说,是想说些什么呢?
(摘自《南方周末》,有删节)
下列说法符合文本内容的一项是()

A.有钱却没有审美的兴趣、耐心和能力,善于用具有商品价值的话语和物品包装自己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素养是19世纪欧洲文化里的“布尔乔亚”的最大特点。
B.“布尔乔亚”一词是舶来品,我们在寻找自己的布尔乔亚过程中,矛头总是直指知识分子和浪漫的生活习惯,以至于“知识”和“浪漫”这两个特征被张冠李戴到“布尔乔亚”身上。
C.现代化过程中人们渐进的、适度的财富积累都是正常的,但是“暴富”则往往不那么正常。
D.在商品社会里,大众文化既有无比的创意,也有媚俗的趋势,对于二者,我们应当提高警惕。

当今的“土豪”与传统的“土豪”有何不同?
为什么说“土豪似曾相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忘却的魅力
王蒙
⑴记忆是美丽的。我相信我有出色的记忆力。我记得三岁时候夜宿乡村客店听到的马匹嚼草的声音。我记得我的小学老师的面容,她后来到台湾去了,四十六年以后,我们又在北京重逢。我特别喜欢记诗,寂寞时便默诵少年时候便已背下来的李白、李商隐、白居易、元稹、孟浩然、苏东坡、辛弃疾、温庭筠……还有刘大白的新诗: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⑵记忆就是人。记忆就是自己。爱情就是一连串共同的、只有两个人能共享分享的刻骨铭心的记忆。只有死亡,才是一系列记忆的消失。记忆是活着的同义语。活着而忘却等于没活。忘却了的朋友等于没有这个朋友。忘却了的敌意等于没有这个敌意。忘却了的财产等于失去了这个财产。忘却了自己也就等于没有自己。
⑶我已不再年轻,我仍然得意于自己的记忆力。我仍然敢与你打赌,拿一首旧体诗来,读上两遍我就可以背诵。我仍然不拒绝学习与背诵新的外文单词。
⑷然而我同样也惊异于自己的忘却。我的“忘性”正在与“记性”平分秋色。
⑸一九七八年春,在新疆工作的我出差去伊宁市,中间还去了一趟以天然牧场而闻名中外的巩乃斯河畔的新源县。一九八二年,当我再去新疆伊犁的时候,我断然回答朋友的询问说:“不,我没有去过新源。”
⑹“你去过。”朋友说。
⑺“我没去过。”我摇头。
⑻“你是一九七八年去的。”朋友坚持。
⑼“不,我的记忆力很好……”我斩钉截铁。
⑽“请不要过分相信自己的记忆,那一年你刚到伊犁,住在农四师的招待所即第三招待所,从新源回来,你住在第二招待所——就是早先的苏联领事馆。”朋友提醒说。我一下子懵了。果真有这么一回事?当然。先住在第三招待所,后住在第二招待所,绝对没错儿!连带想起的还有凌晨赶乘长途公共汽车,微明的天色与众多的旅客众多的行李。那种熙熙攘攘的情状是不可能忘记的。但那是到哪里去呢?到哪里去了又回来了呢?似乎看到了几间简陋的铺面式的房子。那又是什么房子呢?那是新源?我去了新源?我去做什么去了呢?为什么竟一点儿也不记得?
⑾一片空白,全忘却了。
⑿不可思议。然而,这是真的。新源就是这样一个我去过又忘了等于没有去过的地方。这比没有去过,或者去了牢牢记住然而没有机会再去的地方还要神秘。
⒀我忘却的东西越来越多了。一篇稿子写完,寄到编辑部,还没有发表出来,已经连题目都忘了(年轻时候我甚至能背诵得下自己刚刚完成的长篇小说)。当别人叙述一年前或者半年前在某个场合与我打交道的经过的时候,我会眨一眨眼睛,拉长声音说:“噢……”而当我看到一张有我的形象的照片的时候,我感到的常常只是茫然。
⒁感谢忘却:人们来了,又走了。记住了,又忘却了,有的压根儿就没有记。谁,什么事能够永远被记住呢?世界和内心已经都够拥挤的了,而我们,已经记得够多的啦。幸亏有忘却,还带来一点好奇,一点天真,一点莫名的释然和宽慰。待到那一天,我们把一切都忘却,一切也都把我们忘却的时候,那就是天国啦。
文章第(1)段引用刘大白的新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结合文章内容理解第(4)段中画线句的含义。
文章第(10)段中作者连用问句,对文章表达有什么作用?
文章开头称颂记忆,结尾却又感谢忘记,这两者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