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效应引起全球变暖已成事实。最近,澳大利亚科学家又提出,与这一效应相伴随的还有“地球变暗”效应。请回答下列各题.图甲为模拟温室效应的小实验,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在阳光下,十分钟后,透明玻璃瓶内温度计的读数可能是
A.25℃ | B.12℃ | C.10℃ | D.8℃ |
图乙中与全球变暖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图乙中与“地球变暗”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读“某地2007年1月7日和6月9日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日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该地1月盛行偏北风,6月盛行偏南风,据图分析该地可能位于
A.华北平原 | B.珠江三角洲 |
C.地中海沿岸 | D.印度半岛 |
关于该地6月9日天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A.降水多少与气温高低呈正相关 |
B.该日降水不可能是对流雨 |
C.12~13时气温降低是因为云层增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 |
D.该日6∶00左右地面辐射最强,损失热量最多 |
下图为28°N附近的等高线地形图,图中等高距为100米,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山峰N的最大海拔高度可能为()
A.900米 | B.890米 | C.790米 | D.970米 |
2.若用图中①、②、③、④四条曲线表示河流,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
右图示意世界某种气候类型的局部分布地区。完成下列问题。该气候的分布地区中,①地区的分布最高纬度较低(低于35°S),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海陆分布 | B.纬度位置 |
C.地形 | D.洋流 |
②地区最热月均温约为24℃-28℃,③地区西海岸最热月均温约为16℃-21℃,导致这种气温差别的最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 | B.海陆位置 |
C.洋流 | D.地形 |
该气候影响下的农作物一般具有()
A.耐低温干燥的特点 |
B.耐高温干燥的特点 |
C.喜高温多雨的特点 |
D.喜阴喜湿的特点 |
右图中的大圆表示某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等值线,O点为极值点,据此回答下列问题。若图中大圆为等压线,PK、QH表示大气的水平运动方向,则
A.图示区域中心地区以下沉气流为主 |
B.该天气系统只在冬季出现,称为台风 |
C.该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一定寒冷干燥 |
D.图示区域中心地区以上升气流为主 |
若大圆表示赤道,O点为北极点,PQ线两侧日期不同,则
A.图中P点的经度为180°,Q点的经度为0° |
B.由P到N走最近路线,方向应是先东北再东南 |
C.图中M、N为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点 |
D.此时北京时间为20时 |
在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中,内、外力同时起作用,而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一种作用占优势,它们的作用结果也往往交织在一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下列四种地质现象中,主要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A.云南路南石林的形成 | B.长江三角洲的形成 |
C.澳大利亚大堡礁的形成 | D.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
下列有关地貌成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A.黄土高原的黄土是由风力挟带的粉砂、尘土堆积而成的 |
B.长江三峡是冰川侵蚀形成的U形谷 |
C.内蒙古高原西部的大片戈壁和裸岩荒漠是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的产物 |
D.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沙丘和沙垄是典型的风积地貌 |
决定华北平原沉积物深厚的主要原因是
A.地壳下沉幅度大,河流挟带的泥沙多 | B.冰川侵蚀作用 |
C.成土过程时间过长 | D.海浪堆积作用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