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1500年至1763年的这些岁月是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是从1500年以前时代的地区孤立主义到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的过渡时期。”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新航路的开辟 | B.欧洲国家的对外扩张 |
| C.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 | D.英国确立了殖民霸权 |
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针对过去过分注重需求而忽视供给的政策倾向,强调运用刺激生产的方法来解决经济发展停留的问题,这一理论的实践有利于
| A.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需求 |
| B.扩大工程建设,增加就业 |
| C.降低企业税率,刺激投资与生产的积极性 |
| D.扩大财政赤字,刺激经济增长 |
“这分明是一个深刻的道理:把纷繁的国家问题化简;把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融合。同时,也郑重地向世界宣告:不屈的中华民族有信心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事情。伟大的实践,再一次将成熟的理论升华。”这首网络诗歌赞扬了
| A.中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政策 |
| B.中国共产党善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 |
| C.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 D.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
面对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说:“我们不可能在太平洋方面奉行孤立主义,对中国共产党干些什么都装作看不见:而要采取强硬的反孤立主义的立场,对付共产党在欧洲方面的威胁。”这说明
| A.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与美国对立、斗争的政策 |
| B.意识形态分歧影响了美国的对华政策 |
| C.美国等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 |
| D.新中国拒绝和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谈判、交流 |
钱乘旦说:大革命后法国“社会动荡……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再没有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关于“1870年后,法国用协商手段建立起民主制度”的本质认识是
| A.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的巩固 |
| B.说明法国共和派与君主派的斗争逐渐平息 |
| C.巩固了大革命的成果 |
| D.反映了工业革命后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
梁启超说“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以制某国为主。夫天下未有徒恃人而可以自存者,必有我可以自立之道,然后可以致人而不致于人。”梁启超的话意在强调,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 A.清政府对战争没有预见,缺乏充分准备 | B.西方列强对日本的纵容和支持 |
| C.清政府一味依靠国际调停,贻误战机 | D.清政府始终坚持避战投降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