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4年11月29日,正当《泰晤士报》的手工印刷工人准备工作时,社长竟向他们出示了一份印好的报纸,并骄傲地对工人们说:“本期报纸在一个小时内就印刷完毕,这是印刷术发明以来的最大成就。”四位同学对这则材料发表了如下的意见
甲说:这不可能.活字印刷术在19世纪还没有传人西方呢。
乙说:这太夸张了,不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印好报纸。
丙说:这是可能的,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的效率明显优于传统手工方式。
丁说:我也认为是真实的,因为我听说这则材料来自于一位学者的著作。
哪一位同学的意见最为合理?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变革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
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的汤因比赞叹:“中国大一统的局面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中国两千年来的改朝换代,一直到现在还是大一统的国家。……为什么能保持这样的局面?它的精神文明了不起!”汤因比所说的保持中国统一的“精神文明”应该是( )
A.历代忠君报国的忧患意识 |
B.宗法制度维系的家族观念 |
C.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
D.儒家学说倡导的伦理道德 |
明朝“折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六部所掌主要是( )
A.决策 | B.行政 | C.监察 | D.司法 |
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 )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 |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A.皇权渐趋衰弱 | B.君主集权加强 |
C.内阁取代六部 | D.首辅权力失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