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论文把巴
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 B. 美国经济的崛起 |
| C.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 D.工业革命在欧洲扩散 |
(2009年3月山东省淄博市一模)苏联的工业化和英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进程相比,不同之处在于 ①工业化首先从重工业起步 ②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③工业化影响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④工业化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存在严重的“剪刀差”(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所出现的差额),苏联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限制农村私有制的发展 | B.为工业化积累资金 |
| C.保证社会主义公有制 | D.维护计划经济体制 |
(2009年1月福建高三质检)俄国(苏联)1913--1926年工业生产情况表
下列对表中信息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 A.轻重工业发展相对均衡 | B.1926年的工业生产超过1913年水平 |
| C.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 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
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最大区别是
| A.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 | B.对工农联盟和农业发展的认识 |
| C.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认识 | D.对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认识 |
(2009年1月广州市高三调研)古比雪夫在《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正
是他(斯大林)的天才的预见以及对工人阶级斗争的
卓越领导,保证了提出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各种宏伟的、人类史上划时代的任务。”这反映了
| A.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 B.苏联已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国 |
| C.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重要性 | D.斯大林模式已经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