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唐前期所兴修的163项水利建设中,北方五道就有101项,占全数2/3,……其中河北河南二道就有74项,占全部北方水利建设项目2/3强。唐后期10l项水利工程中,南方五道就有76项。其中以江南道为最多,竟然占49项。与此同时,北方诸道的水利建设数目,骤然下降,河南道由前期的20项下降为7项。
——据邹逸麟《从唐代水利建设看与当时社会经济有关的两个问题》
唐时淮北〔今豫东、皖北和苏北的一部分)属河南道,是安史之乱前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北宋时更是成为首善之区,东京物流主要依赖汴河一一淮水联运,推动了本地区水运发展,进而促进了商业和城币的繁荣。这些景象从南宋之后便不复存在.宋、金、元的争战几乎以此地区为前线,而黄河决口改道泛滥更是严重破坏了土壤、水文和地貌等自然生态环境,淮河河床抬高,导致淮河流域十年九灾〔早、涝、蝗)。此外,连年的农民起义很少不发源于淮北地区。
——摘编自吴海涛《淮北的盛衰:成因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先后发生了四次大的物价涨风。第一次涨价风发生在1949年4月,华北发生严重的春旱,春粮短收,一场大范围的物价波动席卷华北、西北,在4、5两月,上述地区物价普遍上涨50%左右。……第四次涨价风是1950年前后,投机分子利用上海市场春节“红盘看涨”的才“规律”和国民党飞机轰炸上海,消费品供应趋等,在粮食和纱布上掀起又一次物价风波,带动全国物价上涨。……解放初期,在中小城市及广大农村,老百姓仍习惯于银元通货膨胀所养成的重物轻币心理和投机风气,短时间内还难以改变,一旦市场稍有风吹草动,投机者便兴风作浪,加剧了物价波动程度……
(1)根据材料一,归纳历史上淮北地区逐渐由盛转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40年代末50年代初物价上涨的原因,并指出新中国中央政府为稳定物价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群体)因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二罗斯福新政的经济方针和改革措施,大都是通过立法活动得以贯彻和实施的。罗斯福新政六年,其立法活动大致分为两个阶段,自罗斯福就任总统至1935年为第一阶段,1935年至1938年为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的立法主要集中在“百日新政”内,有1933年银行法、农业调整法、国家工业复兴法等15个重要法律。第二阶段的立法,以社会保障法、国家劳工关系法和公平劳动关系法为标志。
——张永生《浅论罗斯福新政时期的立法活动》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宪法制定的妥协的表现。结合所学,分析美国宪法是“活着的宪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出罗斯福新政两个阶段立法目的不同点,结合所学分析说明上述立法活动对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西汉早期,黄老之学盛行,只有私家教学,没有政府设立的传授学术的学校。汉武帝罢黜百家定儒一尊之后,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始在长安建立太学。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王莽秉政,为了树立自己的声望,并笼络广大的儒生,在长安城南兴建辟雍、明堂,又为学者筑舍万区。博士弟子达一万余人,太学规模之大,实前所未有。
材料二“夫不素养而欲求贤,譬犹不瑑玉而求文采也。故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今以一郡一国之众,对亡应书者,是王道往往而绝也。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今之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所使承流而宣化也,故师帅不贤则主德不宣、恩泽不流。”
——《汉书》
材料三早在1717年,普鲁士帝国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就颁布了一项《义务教育规定》,明文规定“所有未成年人,不分男女和贵贱,都必须接受教育”。在普鲁士,受教育和服兵役一样被视为公民必须的义务,而国家则为它的公民提供免费教育。普鲁士还建立起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现代大学——柏林大学。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太学所具有的功能。
(2)根据材料一、二、三,对比分析普鲁士国民教育与中国古代太学的异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英俄两国现在生出了新思想,这个思想是有知识的学者提倡出来的,这是什么思想呢?是反对民族主义的思想。这种思想说民族主义的狭隘的,不是宽大的;简直的说,就是世界主义。现在的英国和以前的俄国、德国,与及中国现在提倡新文化的新青年,都赞成这种主义,反对民族主义……列宁为什么受世界列强的攻击呢?因为他敢说了一句话,他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十二万万五千万人,一种是二万万五千万人;这十二万万五千万人,是受那二万万五千万人的压迫……我们要能够联合十二万万五千万人,就是提倡民族主义,自己先联合起来,推己及人,再把各弱小民族都联合起来,共同打破二万万五千万人,共同用公理去打破强权。强权打破以后,世界上没有野心家,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便可以讲世界主义。
——孙中山《民族主义》(1924年)
评述材料中孙中山民族主义的观点。(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所谓"四柱"是指旧管、新收、开除、见在四个部分。分别相当于现代的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和期末余额...由于晚唐时期皇帝对佛教的迷信,当时寺院的规模一般较大。寺院的收入来源复杂,如庄田收入、园税收入、放债收入,交易收入,以及散施收入等...在考古发现的一份后唐长兴二年沙州净土寺直岁愿达所编的会计报告中,已经可以发现运用“四柱结算法”核算财物的基本思想萌芽...在“四柱结算法”基本平衡公式的基础上,通过移项又产生了以下两个平衡公式:四柱平衡公式:旧管+新收=开除+见在四柱差额平衡公式:新收-开除=见在-旧管上列公式的运用,标志着我国“四柱结算法”已经发展到了成熟阶段,也代表了宋代会计核算的最高水平。宋代要求各级官吏按照 “四柱”格式向中央政府和皇帝编制会计报告,包括年报、季报和月报,分别反映各种物资的“原”(元),“入”、“出”、“存”情况。 “四柱结算法”在宋代得到了普遍运用,并走向成熟。
——李海波主编《会计学原理》
材料二复式簿记首先出现在意大利的,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会计学家卢卡帕乔所著的《数学大全》对借贷式记账法作了系统的介绍。随后传播至荷兰、西班牙、葡萄牙,又传入德国、英国、法国等,工业化革命后,会计理论和方法出现了明显的发展,从而完成了由簿记到会计的转化。
——《会计学的发展史》
材料三 1979年以前,实行计划管理的“大一统”金融体制。这一体制是从1948年建立中国人民银行,合并解放区的多家银行开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按照建立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要求没收官僚资本银行,改造私营银行和钱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基础上,按照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建立起来的。
——百度百科整理
材料四第三,中国的最优金融体系既不是英美的“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也不是德日“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而是政府主导下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金融体系。这既不是照抄照搬西方国家的金融体系模式,又遵循了历史的传统、现实的金融运行状况和中国金融未来的发展要求。
第四,适应经济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以市场配置资金为主、以政府配置资金为补充,实现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最终建立起政府主导下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金融体系,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之路。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理性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唐宋时期“四柱结算法”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复式簿记”产生和传播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大一统”金融体制的特征与影响。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改革我国的金融体制。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进一步的结论,中国介入朝鲜战争并赢得胜利的结果,不仅彻底打碎了雅尔塔协定对中国的束缚,而且还在地缘政治上使斯大林在外蒙古的“中间突破”态势陷入困境:苏联通过外蒙古对中国北方施加的安全压力从中国东北方向受到巨大的制约,如果再考虑到兰新铁路建成后中国东部各省与西部新疆的联系更为紧密的因素,苏联通过外蒙古对中国造成的安全压力更是大为缓解。
——《朝鲜战争与中国崛起》
材料二抗美援朝最大的“得”,就是以志愿军的近百万伤亡的代价保留下了北朝鲜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如果没有抗美援朝,这个国家政权大概只能消失了,与我国隔江相望的近邻则可能是大韩民国。为什么要抗美援朝,过去一直有个“唇亡齿寒”的说法。
——《抗美援朝的得与失》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进行抗美援朝的必要性,以及抗美援朝胜利的国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