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关实验设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实验材料的数量、温度和时间都可能是实验的变量
②各种实验中都必须设置空白对照组,确保单一变量
③数据测量应力求精确,因而需要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④探究实验设计中,实验结果总是与提出的假设一致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作材料,在神经纤维的表面,放置两个相距1~2厘米的电极a和b,在图中的刺激点给予较强的电刺激。依据观测到的电流表指针偏转(向左为正,向右为负)情况,绘出的曲线如图乙,正确的是( )
下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甲图中,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感受器 |
B.甲图的⑥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
C.若乙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则a、c为![]() |
D.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因存在电位差而形成局部电流 |
下列与化学递质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后,均能引起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 |
B.化学递质的释放的方式是主动转运 |
C.相同的化学递质可以引起不同细胞的不同反应,可能与突触后膜上糖蛋白的差异有关 |
D.在化学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结合后,可以引起持久的反应 |
右图表示神经元联系的一种形式。适宜刺激的结果是( )
A.刺激a处,b、c同时产生兴奋或抑制 |
B.刺激b处,不会引起a和c处发生电位变化 |
C.刺激c处,a和b处都会发生兴奋或抑制 |
D.刺激a处,b处将连续兴奋或抑制,c处也发生电位变化 |
右图为人体细胞及其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组成的 |
B.体液①中的氧气进入③中被利用至少穿过6层膜 |
C.效应B细胞分泌的抗体通过②进入①④内,再经循环运输到发炎部位 |
D.细胞厌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①中,①中NaHCO3与之发生作用使pH基本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