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科举考试,到中唐时候有个习惯,要考判案的能力。白居易曾出模拟题考自己。题目大意是:某州府举荐入京应试者,其中有人是“市井之子孙”,吏部依据当时科考制度表示反对。而州府申辩说:“群萃之秀出者,不合限以常科。”该如何判断这一案件呢?白居易在判词中写道:“惟贤是求,何贱之有?……拣金于砂砾,岂为类贱而不收?”这表明了( )
| A.白居易称赞科举制能够选拔出真正人才 |
| B.唐朝时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较高 |
| C.白居易主张公平选拔人才 |
| D.白居易抨击科举制选拔出的人才名不符实 |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出现两个纲领性文件,即《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下列有关两者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前者突出了农民要求建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理想社会的愿望
②后者提倡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主张私有制
③两者都能调动农民参加革命斗争的积极性
④两者都顺应了中国近代化发展的潮流
| A.①② | B.③④ |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下图反映的侵华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历史影响是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 B.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
| C.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
|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其中对“煮豆燃萁”的评述不正确的
| A.是指“天京变乱” |
| B.是太平天国运动由盛到衰的转折 |
| C.反映了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 |
| D.作者认为:因为“煮豆燃萁”所以对洪秀全的评价难以定论 |
马克思说“俄国不花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的事实应发生在
| A.鸦片战争期间 |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
|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 D.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 )
①徐州会战 ②太原会战 ③凇沪会战 ④武汉会战
| A.①②③④ | B.③②①④ |
| C.③①②④ | D.①④②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