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唐代科举考试,到中唐时候有个习惯,要考判案的能力。白居易曾出模拟题考自己。题目大意是:某州府举荐入京应试者,其中有人是“市井之子孙”,吏部依据当时科考制度表示反对。而州府申辩说:“群萃之秀出者,不合限以常科。”该如何判断这一案件呢?白居易在判词中写道:“惟贤是求,何贱之有?……拣金于砂砾,岂为类贱而不收?”这表明了(   )

A.白居易称赞科举制能够选拔出真正人才
B.唐朝时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较高
C.白居易主张公平选拔人才
D.白居易抨击科举制选拔出的人才名不符实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824年,俄国十二月党人认为,“把人当作东西一样转让、抵押、赠送和继承,任凭自己的专横霸道”,“乃是最可耻的、违背人性和自然规律”的丑恶事情。这表明

A.解放农奴已成为社会共识 B.农奴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C.启蒙思想已经传播到俄国 D.俄国资产阶级力量已发展壮大

下列有关文学艺术的名言,流行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是

A.“在一切形式中,最美的是人的形式” B.“不美化现实”
C.“用美丽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实” D.“忠实的描摹不是真实”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这种“不合理的现象”有所改变是在

A.“一五计划”时期 B.土地改革时期
C.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

1946年的重庆政治协商会议上,围绕国民政府的改组问题,各种政治力量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方案。某派别主张:“根据我们做地方政权的经验,最好是政府主要职员大党所占的地位不要超过三分之一。”这个派别应该是

A.中国国民党 B.中国共产党 C.民主党派 D.无党派民主人士

近代中国人在反思传统文化时,有的人“由增入外界新形式新规制使之具有新意义”,有的人“厌恶固有文化中之若干缺陷,而从事批判与排除”。这两种人的代表分别是

A.魏源、洪仁歼 B.洪仁歼、康有为 C.康有为、孙中山 D.孙中山、陈独秀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