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台湾领导人马英九认为:“(解决两岸关系)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争取足够长的历史阶段,让双方进行深度的交流,双方真正找出求同存异、共创双赢之路。”马英九这一主张的实质应该是( )
| A.在维持两岸现状的前提下,谋求两岸和平发展 |
| B.积极开展两岸对话,谋求国家统一 |
| C.拒绝两岸统一,坚持“台独”立场 |
| D.反对台湾独立,促进国家统一 |
对比图1和图2,从中可以观察到的是( )
| A.生产模式的变化 | B.生产工具的进步 |
| C.社会组织的完善 | D.经营方式的改变 |
古巴导弹危机即将走进60个春秋。当年赫鲁晓夫曾向肯尼迪建议“我们同意从古巴撤出您认为是进攻性的手段……美国代表需要声明:美国方面考虑到苏联的安全和焦虑,将从土耳其撤出自己的这种手段。”这表明古巴导弹危机( )
| A.发生时美苏两极格局尚未确立 | B.拉开了美苏双方冷战的序幕 |
| C.由美国发起并以苏联妥协告终 | D.是苏联核力量弱势下的一次争锋 |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是指( )
| A.苏联的威胁 | B.西欧和日本的经济竞争 |
| C.不结盟运动兴起 | D.中国的振兴 |
1958年的一位德国商人宣称:“无论是拿破仑的欧洲还是希特勒的欧洲,都不是最佳的解决办法。”他意在( )
| A.反对欧洲走向统一 | B.反对武力统一欧洲 |
| C.反对欧洲对外扩张 | D.反对美苏干涉欧洲 |
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在华五十年》中写道:“美国的强大及其在自由和安全事业中的领导地位,使它成了自由国家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领袖”。20世纪50年代,体现美国充当这一“领袖”的史实是( )
| A.提出杜鲁门主义 | B.抛出马歇尔计划 |
| C.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 D.在越南发动“特种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