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观点认为,中国近代以来,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进入,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农村的手工业迅速衰败,大量农民破产,但一些学者却提出不同的看法,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5—1931年土布产量和用纱量
年份 |
土布产量(百万匹) |
土布用纱量(百万磅) |
1875 1905 1919 19 ![]() |
40.93 49.53 44.95 45.38 |
644.7 780.1 780.0 714.7 |
材料二 以手纺车和古老的投梭机而论,至少需要3人纺纱才能满足一架织机的原料需要,而且手纺纱的品质,一般不能达到16支以上。因此,在产量与质量两个方面,手纺车一直是手织业发展的障碍。纱厂的建立,恰恰替手织业解除了这些障碍。它不独为手织业供应了足量的棉纱,使之无原料缺乏在虞,还为手织业制造了高细支棉纱,从而扩大了手织业的活动领域。
材料三 织户用了机纱以后,工效和质量都有所提高,这也是土布能与洋布争一日之短长的重要因素。
材料四 中国农村消费者对洋布向来不大感兴趣,而对土布情有独钟,问一个中国人为什么会这样,他会告诉你穷人穿土布的衣服是因为这类布可以穿到相当于外国布的三、四倍或者五倍时间长……是因为它在冬天更暖和。
——以上材料摘自马俊亚《江南地区传统社会经济的现代演变》
请回答:
(1)上述材料中哪些现象可以证明近代以来中国农村的手工业并没有破产?
(2)结合材料说明近代以来中国农村手工业并没有破产的原因?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材料一公元前215年,大将蒙恬率军30万挺进北方,控制了阴山山脉西段及其山南的广阔平原。为了巩固国家的北部疆域,蒙恬将军主持修筑了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军事防御工程——长城!秦王朝修筑的长城西起临洮,即今天的甘肃岷县;东至辽东郡内,长达5000多公里,是名符其实的万里长城。经过秦、汉和历代王朝的修筑,长城被称为世界奇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开拓进取精神的象征。
材料二 河北一段明代以前的极有研究价值的古长城被南雁公路切断,公路北侧的山坡上用于绿化的“鱼鳞坑”垒的石块多取自古长城,长城墙体已被挖坏。山西某村想把两个砖瓦厂合二为一,但麻烦的是有一段长城“碍事”。村长一声令下,拆!这段60米长的历史文化遗产,顷刻间湮灭。事后,虽然各级管理部门极为重视,又是发文又是现场办公会,但最后不过是罚款200元了事。目前长城的基本状况是:只有1/3修复和保护基本完好,另有1/3残破不全,1/3不复存在。请回答:
你认为,我国当今所面临的威胁遗产地保护和管理的新问题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加以克服?
【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何谓三冗?天下有定官无定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憎尼道士日益增多而无定数,三冗也。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景文集·上三冗三费疏》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手段中有一个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的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了王安石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马克思《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晚清以前近800年的评价:王安石变法“祸国殃民”,各项新法是聚敛之术,较为集中地对王安石变法进行评论和批判。
梁启超在20世纪初为王安石及其变法彻底翻案。他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把免役法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还认为保甲法“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
(1)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的三冗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其危害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变法手段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在符合这一特点的许多措施中既有成功的,又有埋伏着失败隐患的。请选择两项符合上述结论的措施,并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你对王安石变法有何看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山东枣庄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1878年成立的中兴煤矿,是当时华商自办的最大煤矿,是中国唯一一家由两任民国总统徐世昌和黎元洪任董事会长、民国总理周自齐和朱桂辛任财务总监的企业,李鸿章、张学良等人都曾是中兴公司的大股东。
——摘自枣庄政务网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当时山东枣庄中兴煤矿成立的条件有哪些?列举与山东枣庄中兴煤矿同时期的著名的民族工业有哪些(至少2个)?
材料二从1914年至1922年8年间,荣家的面粉产业发展迅速,其产量占到当时全国面粉总产量的29%。到抗战前,荣家的面粉厂已飙升到14家,另外还衍生出了9家纺织厂。这种高速度不仅在中国绝无仅有,在世界产业史上也非常罕见。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荣家企业此时得以迅速发展的因素。
材料三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一五计划成就示意图
(3)根据《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分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
(4)根据材料三,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从哪些方面构建工业体系的?
(5)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
——《逸周书·聚篇》
数罟不夸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孟子·梁惠王》
圣王之制也,草本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尤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荀子·王制》
(1)概括材料一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8分)
材料二 战国初期,商鞅在秦国变法,用免除赋税徭役的办法招揽三晋的农民来秦国垦荒。这种政策一直沿袭到秦统一和西汉。秦汉移民实边、士兵屯田的政策尽管使传统的农业区向北向西大大地推进了,移民和屯田士兵在这里辛勤开垦出来的土地最终也淹埋在漠漠的黄沙中。黄河在秦以前只称“河”,例如,写于战国时代的《禹贡》一书,在提到黄河时都只称“河”。但是在《汉书》中已出现了“黄河”的名称。之所以叫黄河,就是因为河水夹带大量黄色的泥沙的缘故。西汉黄河多次决口。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看待中国古代的“移民实边、士兵屯田政策”?
材料三 2013年,“雾霾”成为年度关键词。这一年的1月,4次雾霾过程笼罩30个省(区、市),在北京,仅有5天不是雾霾天。有报告显示,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与此同时,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
2014年1月4日,国家减灾办、民政部首次将危害健康的雾霾天气纳入2013年自然灾情进行通报。
2014年2月,习近平在北京考察时指出:应对雾霾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控制PM2.5,要从压减燃煤、严格控车、调整产业、强化管理、联防联控、依法治理等方面采取重大举措,聚焦重点领域,严格指标考核,加强环境执法监管,认真进行责任追究。
(3)根据所学知识,我国政府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解决环境问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1787年于费城召开制宪会议,历时三个月,麦迪逊是带着一套宏大的制宪方案前来与会的......他草拟的“弗吉尼亚方案”成为会议上制定的新宪法的理论依据。他为建立一个联邦制的国家而慷慨陈词,起草了大部分宪法条文。他主张加强中央的权力,在联邦政府中实行分权制衡原则,建立具有民意基础的两院制国会体系。但他不同意汉密尔顿等极端联邦派的主张,而是主张建立一个能在中央与各州之间层层分权的联邦体系,确立司法部门的独立地位,并提出应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众议员......所以许多史学家称他为美国的“宪法之父”。
——刘文涛《隐蔽的总统》
材料二有学者说到:“麦迪逊与其他奴隶主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将宗教自由划入了他所在群体的人们应该拥有的权利。”,麦迪逊出身奴隶主家庭,他的家族拥有一百多个奴隶,因此麦迪逊对奴隶的看法有他的历史局限性。对他而言,身为奴隶意味着被剥夺所有权利,他觉得剥夺奴隶的权利是他作为统治阶级的一员应有的资格。人民主权和天赋人权被写进联邦宪法,然后基本人权的落实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其中最典型、被人诟病最多的就是奴隶制及与之相伴的种族歧视。
——《麦迪逊联邦思想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概述后来被美国所采用的麦迪逊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麦迪逊关于人权观点的局限性,最后谈一谈影响历史人物评价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