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木兰花慢》是一首“送月”诗词,对西落之月展开了一连串探索性的追问。据此回答下列各题。“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大意是:当这边月儿西落时,那边的人们是不是正看见明月东升?对此王国维评论说:“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这里的“神悟”
| A.表明联系是具体的,无条件的 |
| B.是词人对客观现象作出的一种反映,具有合理性 |
| C.表明获得认识不一定需要通过实践 |
| D.表明词人具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
虽有“神悟”,但由于本身缺乏足够的科学知识,辛弃疾并不能解释“月轮绕地之理”及其他现象,他继续问道:“飞镜(指月亮)无根谁系?”“云何渐渐如钩?”这表明
| A.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
| B.对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受自身积累的主观因素的制约 |
| C.以事实为依据就能准确认识事物 |
|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面对转基因产品的问世,有人庆幸科学给人类带来福音,也有人担心它将给人类带来不良影响。日本甚至宣布禁止进口美国的转基因大豆产品。这表明
①认识有待于实践的检验②人的认识受主观条件的制约
③应该一分为二地担待事物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目的
|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② ③④ | D.①②③ |
培根说:“灰心生失望,失望生动摇,动摇生失败”。这就是说( )
| A.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 B.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
| C.正确的意识推动事物发展 | D.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
求真务实不能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彼时的“真”不能代表此时的“真”,彼事的“实”不能代表此事的“实”。其中蕴含的哲理是
| A.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 | B.事物运动的方式是永恒不变的 |
| C.真与假或虚与实是交织在一起的 | D.事物的运动变化是不可捉摸的 |
在“和谐理念”的指导下我国外交取得了被国际舆论称之为“改变全球力量对比”、 “催生世界新秩序”的成果。这体现的哲理是
A.物质 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
B.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
| C.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 D.正确的意识有时有也可以决定物质 |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在于
| A.世界观和方法论谁决定谁 | B.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的本原 |
| C.意识能不能正确地反映物质 | D.主观能不能反映客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