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l是某高等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 ]内填图中标号,
上填适当内容的文字)。
(1)图1中不应该出现的结构是[ ] ;含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物质并可以调节细胞内环境的细胞器是[ ] 。
(2)该植物经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 中的NDA能从父本传递给子代。
(3)在充满N2与CO2的密闭容器中,用水培法栽培几株该植物,CO2充足。测得系统的呼吸速率和光合速率变化曲线如图2。
①第5—7h呼吸作用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第9~ l0h光合速率迅速下降,推测最可能发生变化的环境因素是 ___。
②第l0h时不再产生ATP的细胞器是图1中的[ ]____;若此环境因素维持不变,容器内的O2含量将逐渐下降并完全耗尽,此时 成为ATP合成的唯一场所。
③该植物积累有机物速率最快的时刻是第___ h时,积累有机物最多的时刻在第
h之间。
④在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交点时,叶绿体中ATP的转移方向是 。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对人类了解自身的奥秘、增进健康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而其基础是对DNA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的认识。如下图是细胞内遗传物质的组成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细胞内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_______________。
(2)e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e和f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1分子的e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e共有_______________种。
(3)a包括_______________等元素。f被彻底水解后的产物是____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
(4)用图示表示1分子e的组成成分的连接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低温条件下,将叶片置于研钵中,加入某种溶液研磨后,将细胞碎片和细胞器用离心法进行分离,第一次分离成沉淀P1(含细胞核和细胞壁碎片)和上层液体S1;随后又将S1分离成沉淀P2(含叶绿体)和上层液体S2;第三次离心将S2分离成沉淀P3(含线粒体)和上层液体S3;最后一次将S3分离成沉淀P4(含核糖体)和上层液体S4。
请根据下列问题填入相应的符号(S1~S4和P1~P4)。
(1)含DNA最多的部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存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部分。
(3)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存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部分。
(4)蛋白质含量最多的部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合成蛋白质的细胞器存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下图是一个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图,请仔细观察后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是_______________细胞的模式图,该细胞中有[]_______________,因此在生态系统中是生产者。
(2)与人体细胞相比,它所特有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烟草叶肉细胞相比,它所特有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
(3)能将丙酮酸彻底氧化分解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细胞内蛋白质等物质运输的通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中⑨是_______________,它在人的胰岛B细胞中与_______________有关。
(6)图中能直接发生联系的膜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与水的生成有关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豌豆细胞中与细胞质遗传有关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9江苏金坛调研)阅读有关生物膜结构探索历程的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1:1985年Overton在研究各种未受精卵细胞的透性时,发现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透过细胞膜十分困难。
资料2:20世纪初,科学家们第一次将细胞膜从某种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它们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
资料3:1925年科学家用丙酮从某种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细胞表面积的2倍。
资料4:19世纪30年代初,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细胞膜不可能是单纯磷脂分子构成,再通过实验进一步发现可能还有蛋白质,于是提出在磷脂双分子层内外两侧都有蛋白质分子覆盖的假说。
资料5: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按照“三明治”模型,科学家经过计算认为生物膜至少厚约15~20 nm。但电镜照片中,实际测得细胞膜的厚度为7~10 nm。
资料6: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等做了一系列相关融合实验。
(1)仅通过对资料1的分析,你能对膜结构提出什么样的假说?____________________。
(2)资料2、3中要获得纯净的细胞膜,最好选择哺乳动物的哪一类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_。试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资料3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
(4)资料4、5中,通过比较分析生物膜的计算厚度和实测厚度,科学家对膜结构模型提出了什么样的假说?____________________。
(5)资料6中,科学家最早是用红色荧光染料标记人细胞的膜蛋白,用绿色荧光染料标记小鼠细胞的膜蛋白,进行融合实验。刚融合时,融合细胞一半发绿色荧光,另一半发红色荧光。在37 ℃下经过40 min,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这一实验现象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综合以上实验,并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基础上,提出了大多数人所接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模型。
在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实验中,教材要求必须将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使用,切勿分别使用,但在实验过程中,实验者按照不同的使用顺序先后使用甲液和乙液,实验发现,无论甲液、乙液先后使用顺序如何及是否混合后使用,结果都是一样,均发现砖红色沉淀,于是有人提出如下观点:
实验猜想: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与其甲液、乙液使用顺序及是否混合使用无关。
实验设计:为探究以上猜想,实验按下列表格思路设计:
试管 |
第1次加入物 |
第2次加入物 |
第3次加入物 |
加热 |
颜色变化 |
1号 |
2 mL苹果汁 |
2 mL0.05 g/mL CuSO4 |
2 mL 0.1 g/m L NaOH |
加热 |
|
2号 |
2 mL苹果汁 |
A |
B |
加热 |
|
3号 |
2 mL苹果汁 |
C |
加热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2、3号试管中空格处应加入的物质是: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2、3号试管的设计主要体现了什么样的实验设计思想?__________________。
(3)1号与2号试管相比,实验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论预测及相关结论:
①当出现什么样的实验现象时,实验猜想是正确的?
②当出现什么样的实验现象时,实验猜想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