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一般认为三男二女较好,五男二女团圆最为理想。倘若做不到,宁愿单生男孩,也不能只生女孩。在传统的血缘宗法制度下,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信念常常压得那些子嗣为艰的人喘不过气来。况且在很少社会保障的条件下,尚能靠儿子养老送终,即所谓“养儿防老,积谷防饥”。从家庭地位讲,多生男孩,将来或读书做官,或出门经商,最起码也可做到在乡里人多势众,不受欺负。而生女孩,下层民众认为女儿将来是人家之人,要倒贴一笔嫁妆费,故称女孩为“赔钱货”。……西汉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诏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汉代人口税中有一种算赋,是15岁至56岁的男女成年人交纳的,每人一算,120钱。惠帝这个法令使15岁至30岁的未婚女子多交算赋,且迭常人的5倍。也就是说,你不出嫁,不生育,那么应该生育的子女的人头税就要你来负担。
——《制度文明与中国社会——风俗流变》
材料二 公元1500年,伦敦的人口不过5万,1600年人口增至20万。1700年增至70万。1800年英国本土人口加上移民约为2000万,英国人口快速增长。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时代保证家庭稳定生育,导致生育率居高不下。英国由于人口增加快,每年增加大量年轻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满足工业革命的需求。英国的工业发明者大多是一线年轻工人,要是这些人仍然在土地上谋生,是不可能有机会作出发明的。有大量的脱离土地的劳动力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而这又是人口压力逼出来的。人口压力逼出了英国工业革命。……
——《大国崛起与现代化》
材料三 毛泽东“人多力量大”的人口观念在战斗中形成,适应了当时革命战争的需要,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是正确而必需的。……新中国建立至后来朝鲜战争爆发时期,毛泽东的人口观基本与革命战争时期一致。……1958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急于求成的“大跃进”“左”倾错误,毛泽东指导思想中的“唯意志论”被歪曲和过分夸大。在“人定胜天”思想的作用下,毛泽东又再次将“人多力量大”摆在其人口观的首位。他在《介绍一个合作社》中说到:“除了党的领导之外,六亿人口是一个决定的因素,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到1962年,由于人口政策指导思想的偏差和高生育率的延续,人口数量猛烈增长,国民经济发展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浅析毛泽东的人口观》
材料四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迁,传统生育观念正在悄悄发生着改变。城乡居民普遍接受了计划生育的国策和一对夫妇只要一个孩子的号召。在城市,特别是在知识阶层家庭中,确是自觉地选择了“优生优育”的观点,因为养育子女不仅仅是经济成本问题还有时问问题。少部分人甚至走向极端,即使结婚也不要孩子,建立“丁克家庭”。2001年对农村的一项调查表明:在今天,家庭中男女地位的平等,合理生育或少生孩子的观念正在农民当中逐渐形成。“女儿也是传后人”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生育观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三,概括英国、中国人口政策的相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两国造成的不同影响。
(3)材料四中,中国人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家庭关系、政策角度分析其成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不管城邦大小,人们的整个生活都是由本性和法律统治的。本性是没有秩序因人而异的,而法律却是共同一致的,对所有人都是适用的。──为什么全体公民要参加公民大会?为什么人们要立法庭?原因就是法律,人人都要服从法律,如果抛弃了法律,每个人都为所欲为,不仅政制遭到破坏,人们的生活也会降低到野蛮的水平。
──(古希腊)《德谟斯提尼演讲集》
材料二: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戴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
──《伏尔泰语录》
材料三: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一个人、几个人或多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材料四: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表达的思想主张,指出其出现的政治背景。
(2)材料二、三审视“自由”的视角各有何侧重?在实现自由的途径上,两者的相同主张是什么?
(3)材料三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为什么说材料四是材料三思想主张的继续和延伸?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四反映的政治主张的积极影响。

近年来,在世界各地建立了数以千计的孔子学院,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的传播。儒学,在当今世界再次焕发出巨大的生命力。
材料一:孔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论语》
材料二:伏尔泰(1694-1778年),在他的《哲学辞典》中说,我全神贯注地读孔子的这些著作,我从中吸取了精华,除了最纯洁的道德之外,我从未在其中发现任何东西,并且没有些许的假充内行式的蒙骗的味道。”,他又说,“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的时代。”他宣称,“在道德上欧洲人
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伏尔泰《哲学辞典》
材料三: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当国家的现代化成为主要目标时,全体国民能够形成集团,协力组织,大规模地开展经济建设。……儒教主张人必须与天奋斗,与人奋斗,提倡力争。……正是这种刚健有为的性格、自强不息的精神,韩国才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处变不惊,从容应对,让经济稳步复兴。
——王淑臣《韩国民族精神中的儒教精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怎样的财富观?
(2)伏尔泰为什么会对孔子的思想推崇备至?
(3)根据材料三,指出儒学对韩国民族精神的影响。(8分)

观察下列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一(明)文徵明

图二(明)《年年有余》

图三(清)《红楼梦》插图
(1)图一中的书法属于什么字体?反映了当时书法发展主流趋势是什么?(2)
(2)图二中绘画属于什么画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画种的主要特点是什么?(4)
(3)结合图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红楼梦》属于哪种文学体裁?这一作品问世的社会背景是什么?(6)

2005是孔子诞辰2556周年,全球联合祭孔活动在世界各地孔庙同时展开。2005年同时也是新文化运动兴起90周年,当年这场运动把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文化遗产——山东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
材料二: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为政》
材料三:西汉时期的董仲舒在回答汉武帝有关治理国家的方针大计的策问时,指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阅读材料一你获得了哪些信息?(4)
(2)据材料二、三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及其原因。(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朝时,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材料二 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认为,繁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
材料三 议事会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名额根据每个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
材料四 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水时计监督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需再次抽签。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中所述的制度有何特点?该制度有什么积极作用?(4分)
(2)材料二、三、四中雅典实施的是哪两项民主制度,分析这两项民主制度实施过程中的科学性体现在哪里?(4分)
(3)材料一所述制度与雅典政治制度有何本质区别?(2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