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转石效应”,即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依据上述观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引发“转石效应”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 B.戊戌变法 |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
日本外务省次官粟山尚一在《动荡的90年代与日本外交的新展开》中写道:“当今世界20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美欧各占5万亿美元,日本为3万亿美元……这也是共同分担国际责任的结构比例,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就离不开5:5:3的合作。”这表明日本的企图是()
A.与美欧合作建立国际新秩序 | B.谋求成为政治大国 |
C.确立美欧日三足鼎立格局 | D.与美欧进行经济竞争 |
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A.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 B.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
C.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 D.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
1972年中日建交,数年后小泉六次参拜靖国神社,中日关系走入低谷。2006年10月安倍晋三来华访问,最近因日本“国有化”钓鱼岛使中日关系再次走入低谷。以上事实说明()
A.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不可调和 |
B.中日关系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
C.日本对外政策因国内外形势的改变而改变 |
D.日本与中国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 |
任何一种思想的传播无不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任何一种思想理论在其传播过程中无不烙上了主体性选择的烙印。在中国,最早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因素主要是()
A.具有革命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 |
B.主张民主革命的政治团体 |
C.代表无产阶级的先进组织 |
D.寻求救国之道的激进民主主义知识分子 |
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作为村行政机构的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A.彻底清除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 | B.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
C.贯彻改革开放的战略 | D.扩大农村基层民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