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党中央着眼于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着眼于抓紧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十七大上正式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思想,并进一步明确了实现“三个转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试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说明“三个转变”思路的正确性。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意识的内容和本质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当今是信息和科技高速发达的网络社会,互联网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互联网+”行动是以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它促进了产业结构提质增效升级。互联网加一个传统行业,意味着一种能力、一种外在资源和环境对行业的提升。“互联网+”进一步推动知识社会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点的创新2.0,改变了我们的生产、工作、生活方式,也引领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
(1)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一体现的方法论原则。
材料二:创意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和灵魂。山东省以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深厚的人文底蕴、敢于创新的人文精神,为激发文化创意、发展创意产业奠定基础,使山东的文化创意产业有了鲜明的儒家思想特点。并通过有效整合文化资源优势,加快发展影视传媒、网络动漫等文化产业,把产业链延伸至各种后文化产品中,充分展示了文化创意的市场魅力。
(2)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有关知识说明山东是如何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

十八届三中全会突破性地为中国改革升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全新主张;2014年被视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元年;2015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习近平强调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的观点,说明全面深化改革的哲学依据。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用了大量客观数据总结了2014年我国经济已取得的成就并部署了2015年的总体工作。报告中的一些 “金句”不仅成为媒体竞相转发的头条标题,也让我们感知了政府工作新动向。
材料一:2013年—2014年我国主要经济数据对比情况

年份
GDP增速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单位GDP能耗下降幅度
2013
7.7%
46.9%
48.2%
3.7%
2014
7.4%
48.2%
51.2%
4.8%

注:①2014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3312亿元,同比增长12.4%。
②2014年美国GDP增速为2.2%,日本GDP增速为-0.2%,法国GDP增速为0.5%;2010年中国GDP增速为10.45%,2015年中国GDP增速预测达到7%左右。
材料二:盘点《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 “金句”:比如谈及经济新常态,指出“体制机制弊端和结构性矛盾是‘拦路虎’”;谈及环境治理,指出“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谈及富民政策,指出“立国之道,惟在富民”;谈及对外开放,指出“开放也是改革”。这些“金句”为我国实现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
(2)根据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政府如何实现科学发展?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和重申适应“新常态”这一重大理论概念以来,新常态一词当代中国的新词、热词、高频词。“新常态”定义了当下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从8月4日起,人民日报连续刊登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系列报道和评论员文章。新常态主要有四个特征:中高速,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优结构,经济结构发生全面、深刻的变化,不断优化升级;新动力,中国经济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多挑战,面临新的挑战,如:产能过剩、要素价格上升、创新能力不足、贫富差距拉大、环境污染严重等。
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我国经济发展应如何适应“新常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推进依法治国不仅要求制定出现代化的法制,还需要公民树立法治信仰。法治信仰是指把法治当作一种理想,将法律视为生活终极目的和意义的一部分。“法律只在受到信仰,并且不要求强制力的时候,才是有效的。真正能阻止犯罪的乃是守法的传统,这种传统又植根于一种深切而又热烈的信念之中——法律不仅是世俗政策的工具,而且还是生活终极目的和意义的一部分”。
中国社会正经历着现代转型,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使得人们由传统熟人之间的社会进入了陌生人之间的社会。与熟人社会强调人身依附、人情至上不同的是,现代的陌生人之间社会的正常运行依赖于规则治理,人们听命于规则、对规则负责、受规则保护。法律作为现代规则的核心,是正义的象征,是生活的目的。
目前许多人缺乏法治信仰,他们对法律价值的理解依旧停留在传统的法律工具主义层面,即法律是国家和政府治理社会的工具、是个人维护利益的工具。这直接导致相当多的人对法律采取一种机会主义的态度:法律对我有利,我就服从、使用它;法律对我不利,则绕过它、践踏它。
法治信仰缺失有着深刻的思想文化根源。自先秦始,人们观念中的最优治理是圣人之治,其次是贤人之治。儒家政治哲学更是概括出了一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圣而王的理论。法律只是圣明统治者“牧民”的鞭子。由于当代教育在现代法治价值观教育方面的欠缺,许多人仍然受传统法律文化的束缚。很多人守法是出于害怕惩罚,即属于“要我守法”而非“我要守法”。
对于“大老虎”落马,人民群众一般都拍手叫好。但是,某 “大老虎”的乡邻因当初没有沾上光而牢骚满腹,直言该“老虎”心中没有家乡人,他们觉得自己村里出了这么大的官,却一点好处也没有沾到;也有 “大老虎”的乡邻抱怨大老虎倒台后乡邻们的生活大不如前,因为该“大老虎”对乡邻很光照,他的故乡因他的光照交通条件发展机遇都要比邻乡好。
(1)结合材料,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意识的论述,论证树立社会主义法治信仰的必要性。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怎样让公民“视法律为他们生活的终极目的和意义的一部分”。
(3)请从辩证法中选择一个合适的哲学原理并结合材料评价“大老虎”的乡邻们的抱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