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续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李白字太白,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天宝初,白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时白已醉。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遂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贫不自振振:振作 | B.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辞:告辞 |
C.遁还,客巴西遁:逃走 | D.帝爱其才,数宴见数:屡次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
B.①召入,而时白已醉②拔剑而啖之 |
C.①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②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 |
D.①遂擿其诗以激杨贵妃②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其中不能分别表现杜甫“热衷功名”和李白“放荡不羁”的是( )
A.①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②遂擿其诗以激杨贵妃 |
B.①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②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 |
C.①伏惟天子哀怜之②益骜放不自修 |
D.①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②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年少时生活贫困,但是很有才能。他客居在吴越等地,李邕很看重他的才能,第一个去看望他。后来他参加进士考试没有中,滞留在了长安。 |
B.李白诗名远扬,被贺知章称为“神仙下凡”。后李白得到玄宗的厚爱,被授予官职,可是他狂骜不驯,常常和酒友到闹市上喝得烂醉。 |
C.杜甫为了摆脱贫困,一心想“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而“数上赋颂”,一方面这是古代文人欲就功名事业、积极进取的表现,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杜甫郁郁不得志的愁苦思想。 |
D.李白文采出众,志向高远,然而政治头脑过于简单,壮志终至成空。![]() |
下列杜甫和李白的诗句能分别体现出原文所表现出的两人的政治遭遇的一组是( )
A.①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B.①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
C.①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②安得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D.①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②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
翻译下列句子。
(1)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
(2)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共22分)
常梦锡,字孟图,扶风人,或曰京兆万年人也。岐王李茂贞不贵文士,故其俗以狗马驰射博弈为豪。梦锡少独好学,善属文,累为秦陇诸州从事。茂贞死,子从伊袭父位,承制补宝鸡令。后唐长兴初,从俨入朝,以梦锡从及镇汴。为左右所谮,遂来奔。烈祖①辅吴,召置门下,荐为大理司直。及受禅,擢殿中侍御史、礼部员外郎,益见奖遇。遂直中书省,参掌诏命,进给事中。时以枢密院隶东省,故机事多委焉。
梦锡重厚方雅,多识故事,数言朝廷因杨氏霸国之旧:尚法律,任俗交,人主亲决细事,烦碎失大体。宜修复旧典,以示后代。烈祖纳其言。元宗②在东宫有过失,梦锡尽言规正,无所挠,始虽不悦,终以谏直多之。及即位,首召见慰勉,欲用为翰林学士以自近。
宋齐丘党,恶其不附己,坐封驳制书,贬池州判官。及齐丘出镇,召为户部郎中,迁谏议大夫,卒以为翰林学士。复置宣政院于内庭,以梦锡专掌密命。而魏岑已为枢密副使,善迎合,外结冯延巳等相为表里。梦锡终日论诤,不能胜,罢宣政院,犹为学士如故。乃称疾纵酒,希复朝。会钟谟、李德明分掌兵吏诸曹,以梦锡人望言于元宗,求为长史,拜户部尚书知省事。梦锡耻为小人所推荐,固辞不得请,惟署牍尾,无所可否。延巳卒文致其罪,贬饶州团练副使。梦锡时以醉得疾,元宗怜之,留处东都留守。周宗力劝梦锡止酒治疾,从之,乃少瘳。召为卫尉卿,改吏部侍郎,复为学士。交泰元年,方与客坐谈,忽奄然率,年六十一。年后
梦锡文章典雅,歌诗亦清丽,然绝不喜传于人。刚褊少恕,每以直言忤物。尝与元宗苦论齐丘辈,元宗辩博,曲为解释,梦锡词穷,乃顿首曰:“大奸似忠,陛下若终不觉悟,家国将为墟矣!”及割地降号之后,公卿会集,有言及周以为大朝者,梦锡大笑曰:“汝辈尝言致君尧舜,何故今日自为小朝邪!”众皆默然散去。每公卿会集,辄喑呜大咤,惊其坐人,以故不为时所亲附。然既没,皆以正人许之,虽其仇雠,不敢訾也。
(节选自陆游《南唐书•卷七》,有删改)
①烈祖:指南唐创立者李昪,为南吴建立者杨行密养子。②元宗:指李璟,是南唐第二个皇帝,后因受后周威胁,削去帝号,改称国主。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左右所谮谮:诬陷
B.元宗怜之怜:可怜
C.乃少瘳瘳:病愈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机事多委焉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
B.欲用为翰林学士以自近臣具以表闻 |
C.乃称疾纵酒,希复朝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D.虽其仇雠,不敢訾也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常梦锡品行方正的一组是()
①梦锡少独好学,善属文。②首召见慰勉。③梦锡终日论诤。④梦锡耻为小人所推荐,因辞不得请。⑤歌诗亦清丽,然绝不善传于人。⑥汝辈尝言致君尧舜,何故今日自为小朝邪。
A.①③⑥ | B.①②⑤ | C.②④⑤ | D.③④⑥ |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列祖把常梦锡招至门下后,对其非常赏识器重,把一些重要事务交给他处置,并让他在宣政院专管机密。 |
B.常梦锡持重敦厚,品行方正,谏言修复旧典,被烈祖采纳。元宗即位后,首先召见了常梦锡,并对他抚慰勉励。 |
C.常梦锡对自己被钟谟等推荐做户部尚书深感羞耻,上任后,他只在文书末尾签字却不表明自己的态度,应付公务。 |
D.常梦锡性格耿介,忠于朝廷,认为元宗不识宋齐丘朋党真面目,就直言进谏;元宗被迫自降尊号后,他认为自己有失辅佐之职。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梦锡耻为小人所荐,固辞不得请,惟署牍尾,无所可否。(5分)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 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节选自《庄子•逍遥游》)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绝云气,负青天绝:直上穿过 | B.此亦飞之至也至:到达 |
C.故夫知效一官效:胜任 | D.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变化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此小大之辩也审容膝之易安 |
B.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门虽设而常关 |
C.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
D.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
下列对原文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宋荣子嗤笑那才智、品行、道德、能力俱佳的人,这是不对的。 |
B.世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并不因此奋勉,这表明他成功后有懈怠。 |
C.列子对世俗的荣誉并没有汲汲去追求,他超然脱俗,树立至德。 |
D.逍遥游是摆脱现实生活中各种桎梏之后的精神上达到的绝对自由。 |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
(1)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5分)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共15分)
郭解,轵(zhǐ)人也,字翁伯。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少时阴贼①,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为侠益甚。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其阴贼著于心,卒发于睚眦如故云。而少年慕其行,亦辄为报仇,不使知也。
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釂②。非其任,强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解姊怒曰:“以翁伯之义,人杀吾子,贼不得。”弃其尸于道,弗葬,欲以辱解。解使人微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
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独箕踞视之。解问其姓名,客欲杀之。解曰:“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乃阴属尉史曰:“是人,吾所急也,至践更③时脱之。”每至直更,数过,吏弗求。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之。箕踞者乃肉袒谢罪。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
解入关,关中贤豪知与不和,闻其声,争交欢解。已(解兄子)又杀杨季主。杨季主家上书,人又杀之阙下。上闻,乃下吏捕解。解亡。久之,乃得解。轵有儒生侍使者坐,客誉郭解,生曰:“郭解专以奸犯公法,何谓贤!”解客闻,杀此生,断其舌。吏以此责解,解实不知杀者。杀者亦竟绝,莫知为谁。吏奏解无罪。御史大夫公孙弘议曰:“解布衣为任侠行权,以睚眦杀人,解虽弗知,此罪甚于解杀之。当大逆无道。”遂族郭解翁伯。
太史公曰: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谚曰人貌荣名岂有既乎於戏惜哉!
(节选自《史记•游侠列传》)
【注】①阴贼:内心残忍。②釂:饮尽杯中酒。③践更:秦汉时的一种徭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俭:节 | B.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矜:夸耀 |
C.解姊子负解之势负:倚仗 | D.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多:赞扬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欲以辱解以睚眦杀人 |
B.弃其尸于道此罪甚于解杀之 |
C.上闻,乃下吏捕解箕踞者乃肉袒谢罪 |
D.怪之,问其故久之,乃得解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成年后的郭解洗心革面,不再心狠手辣。 |
B.郭解秉公执法,大义灭亲,赢得了人们的仰慕。 |
C.太史公认为对于侠者来说,相较于容貌,人的美好名声更重要。 |
D.太史公对朝廷以大逆无道之罪诛杀郭解表示强烈愤慨。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谚曰人貌荣名岂有既乎於戏惜哉!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共9分)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善留侯张良善:与……交好 |
B.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之:到,往 |
C.吾得兄事之兄:像对待兄长一样 |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感谢 |
下列句中“为”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臣为韩王送沛公 | B.窃为大王不取也 |
C.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 D.君为我呼入 |
下列各句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项伯曾在秦时与张良一起出行游玩过,所以两人交情很深。 |
B.刘邦听闻紧急军情后,积极拉拢项伯,可见他胸有城府,颇有心机,其实是在利用项伯。 |
C.项伯回至军中,竭力为刘邦说情,项羽对其丝毫不疑,当即“许诺”,紧张气氛暂时趋于缓和。 |
D.项王从一开始听闻“沛公欲王关中”时的大怒,到此时听信项伯的劝谏并当场“许诺”,这充分显示了他简单暴躁而又刚愎自用的性格。 |
文言文阅读
屈伸,字引之,任丘人。成化末进士。选庶吉士,授礼科给事中。弘治九年,京师民讹言寇近边,兵部请榜谕。伸言:“若榜示,人心愈惊。昔汉建始中,都人讹言大水至,议令吏民上城避之。王商不从,顷之果定。今当以为法。”事遂寝。寇犯大同,游击王杲匿败绩状。伸率同官发之,并劾罪总兵官王玺等。屡迁兵科都给事中。泰宁卫部长大掠辽阳,部①议令守臣遗书,称朝廷宽大不究已往,若还所掠,则予重赏。伸等言:“在我示怯弱之形,在彼无创艾之意,非王者威攘②之道。前日犯边不以为罪,今日归俘反以为功,诲以为盗之利,启无赖心,又非王者怀柔之道。”帝悟,书不果遣。已,劾镇守中官孙振、总兵官蒋骥、巡抚陈瑶偾事③罪,帝不问。广宁复失事,瑶等以捷闻。伸及御史耿明等交章劾其欺罔,乃按治之。太监苗逵、成国公朱晖等捣巢获三级,及寇大入固原,不敢救,既而斩获十二级。先后以捷闻。伸等数劾之。及班师,又极论曰:“晖等西讨无功,班师命甫下,将士已入国门,不知奉何诏书。且此一役糜京帑及边储共一百六十余万两,而首功止三级。是以五十万金易一无名之首也,乃所上有功将士至万余人。假使斩级至千百,将竭天下财不足供费,而报功者不知几万万也。晖、逵及都御史史琳、监军御史王用宜悉置重典。”帝不听。云南有镇守中官,复遣监丞孙叙镇金腾,伸极言不可。锦衣指挥孙銮坐罪闲住,中旨复之,令掌南镇抚事。伸等力争,乃命止带俸。中旨令指挥胡震分守天津,伸力争,不听。镇守河南中官刘瑯乞皂隶④,帝命予五十人。故事,尚书仅十二人,伸等力争,诏止减二十人。自后中官咸援例陈乞,祖制遂坏。伸居谏垣久,持议侃侃不挠,未及迁而卒。(节选自《明史·屈伸传》)
【注】①部:兵部。②威攘:以威力攘除。③偾事:败事,把事情搞坏。④皂隶:衙门里的差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今当以为法法:法令。 |
B.太监苗逵、成国公朱晖等捣巢获三级级:首级。 |
C.诲以为盗之利诲:教唆。 |
D.伸等力争,乃命止带俸止:只是。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屈伸“持议侃侃不挠”的一组是 ( )
①王商不从,顷之果定
②诲以为盗之利,启无赖心,又非王者怀柔之道
③劾镇守中官孙振、总兵官蒋骥、巡抚陈瑶偾事罪
④晖、逵及都御史史琳、监军御史王用宜悉置重典
⑤复遣监丞孙叙镇金腾,伸等极言不可
⑥诏止减二十人
A.①③⑤ | B.①④⑥ | C.②④⑤ | D.②③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屈伸富有预见,分析能引用古事。他以汉朝时有人谣传大水至,决定让官民上城避水,王商不听从,谣言终于平定为例很好地处理了“讹言寇近边”这件事。 |
B.屈伸考虑周全,能尊崇王者之道。泰宁卫部长劫掠辽阳,兵部以宽大之法对之,屈伸等从敌我双方分析,认为这不是王者威攘和怀柔之道,信最终没有送出。 |
C.屈伸能洞察真相,处事坚持正义。游击王杲隐瞒战败的情况,屈伸等揭发了他;朱晖等虚报战功,屈伸用算账的方式指出危害,主张对朱晖等人应用以重典。 |
D.屈伸久居谏官,为人刚正不阿。他先后弹劾了中官孙振、总兵官蒋骥、巡抚陈瑶、太监苗逵、成国公朱晖等多人,终因得罪人太多,没有等到升迁就去世了。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京师民讹言寇近边,兵部请榜谕。
(2)晖等西讨无功,班师命甫下,将士已入国门,不知奉何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