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如何看待中国近代民族独立与近代化关系的问题,某班举行了一场辩论会,你认为哪一方同学观点更符合近代中国的实际?
甲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先进行近代化,实现国家富强,才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
乙方:从近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探索的结果看,只有先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近代化。
A.甲方 | B.乙方 |
C.甲乙方都符合 | D.甲乙方都不符合 |
中国人过年有写对联的习惯,一副好对联往往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风貌,下列对联反映时间先后排列是①“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②“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③“柳暗花明万木春坚持科学发展观喜桑田好雨,鹏程丽日三十载促进市场繁荣庆经贸惠风”④“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A.①②④③ | B.①②③④ | C.③④①② | D.②①④③ |
春联是我国独创的一种民间文化形式,春节时用以抒发人们对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美好愿望。1979年安徽玉明公社社员叶旗衡写道“借新账还旧账账账不清,吃一斤买一斤斤斤不断。”横批:“已经过去”,这副对联说明了
A.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民还是祝愿在新年里能够丰衣足食 |
B.旧中国农民悲惨的生活状况已成过去 |
C.农村改革的春风给农民带来了新希望 |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正在奔向“小康” |
上海20世纪70年代的“四大件”是手表、收音机、自行车和缝纫机,当时都要凭票供应,为了分到一张票,几百人甚至几千人才能轮到一个。这反映了上海当时实际情况
A.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 B.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迅速 |
C.工业化已初具规模 | D.反映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
一九七八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安徽凤阳小岗村十八户农民秘密按下了十八个手印(现被中国革命博物馆珍藏),它揭开了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小岗村村民此举目的是
A.冲破旧的经营管理体制 |
B.打破不合理的统购派购制度 |
C.改变单一的所有制形式 |
D.寻求奔小康的途径 |
十八个手印
从1978年到1992年,历经14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明确方向。这里的“方向”指
A.对内进行改革同时对外开放 |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D.长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