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果戈理:不死的魂灵
尤里•马恩
【俄罗斯《莫斯科共青团员报》4月1日文章】4月1日,俄罗斯迎来了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果戈理的200周年诞辰。斯人已逝,但并未被世人所遗忘。
果戈理对文字的精准驾驭、对世事的洞察入微是与生俱来的。他出生在渡尔塔瓦的一个小贵族家庭。父亲瓦西里年长母亲玛丽亚l 4岁,果戈理是他们浪漫爱情的结晶。果戈理的文学天才与幽默感遗传自父亲,而他敏感多思、淳朴善良甚至有些歇斯底里的性格,则继承自母亲。
父母的关爱和家乡旖旎的自然风光赋予年幼的果戈理以灵性,而乡村民谣诗赋的耳濡目染,更点燃了果戈理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激情。
中学时代,他悄悄地创作了一首长诗,有些稚气但琅琅上口。到圣彼得堡后,他对诗作略加润色并寄给了出版社。童年时代的涂鸦之作变成了铅字。诗作开始在各大书摊发售,但内容的青涩和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做作旋即引来毫不留情的批评。果戈理一举烧毁了他的长诗原稿。
不过,这并非他首次焚稿,中学时代他就以这种方式处理了自己的处女作《特维尔多斯拉维奇兄弟》。
熟读果戈理作品的人都知道,作家非常善于勾勒女性之美。然而,他的爱情生活却一直鲜为人知。在他看来,妖娆女子是世间最可怕的诱惑,必须有足够的自制力才能加以抗御。每次邂逅爱情、遭遇美女,他都会惶惶然回避。
青年果戈理有过一段无疾而终的恋情,那时他刚到圣彼得堡,经常去维耶利戈尔斯基伯爵家做客,对伯爵的掌上明珠安娜一见倾心。尽管才华横溢,但他在女性面前总是拙于言辞。他在给母亲的信中写道:“我们的社会地位差别太大,以至于我不想说出她的名字。”坠入爱河的果戈理经常给安娜写信,他在寄自莫斯科的一封情书中说:“我安顿下来了!吃住都不花钱。我并不需要钱。所以我从不去想它。”安娜的母亲在看过信后,觉得果戈理实在不善持家理财,所以并不支持这段感情。果戈理曾请安娜的姐夫帮他提亲,遭到了无情的拒绝,非但如此,他还被视为这个家庭不受欢迎的客人。后来,此事在上流社会传开,令作家感到莫大的羞辱,或许这也是他终身未娶的原 因。
据说,莫斯科第一美女、著名诗人罗斯托普钦娜爱上了果戈理,女诗人曾经俘获过莱蒙托夫等众多才俊的心,但却未能打动果戈理。果戈理去世后,女诗人曾独自夜探心上人灵柩,并每天差人往果戈理坟前送上一束鲜花,直至终老。
果戈理在圣彼得堡成名,对这座城市有着特殊的感情,但却没有购置任何一处房产。年轻时,他便将继承自父亲的财产转移到母亲和姊妹的名下。自己选择了四海云游。成名后,朋友都视接待、收留果戈理为一种荣耀,但有时难免会滋生嫌隙。
他曾经在《莫斯科人》杂志的总编波戈金处住过一段时间,两人的交流经常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但身为出版人,波戈金希望果戈理能将《死魂灵》第二部的若干内容先交给自己发表,而果戈理并不急于将小说付梓。生性倔强的他从不奉旨填词,更不曲意奉迎,他觉得文学创作是水到渠成之事。因此,他与波戈金的关系变得相当微妙,只能搬出来另觅落脚之处。
1848年,他搬到了托尔斯泰伯爵处,爱才的伯爵给他腾出了两个房间。如今,这栋旧宅被辟为果戈理之家。
与安娜未果的恋情给了果戈理沉重的打击,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创作中,他期待着《死魂灵》这部堪与但丁《神曲》相媲美作品的问世。然而,由于后期沉迷于过去所无情批判过的宗教,他的思想越来越矛盾,创作速度越来越慢,对已写成的文字越来越不满意,最终,他决定将第二卷书稿付之一炬,从头再来。焚稿后的第十天,饱受病痛折腾和创作煎熬的他凄凉地离开了人世。这个冷眼观世界的智者,一生颠沛流离,临终时裹身的是一件被汗水浸透的、多日未换洗的袍子,他的遗言是:“不要去思考死魂灵,要想想自己鲜活的心!”
(选自2009-04-08《参考消息》,有删节)综观全文,请简要概述果戈理文学创作上取得成功的原因。
文章在写果戈理遭遇“爱情失败”之时,为什么要交代果戈理在作品中“非常善于勾勒女性之美”?
《死魂灵》是果戈理一生最重要的作品,但在这篇文章中却鲜有述说,你认为作者这样处理材料是否恰当?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坐一会再走
朱玉房
①春风这么暧昧地一鼓动,姜桥界湾边的柳梢染绿了,地里的麦苗也返青了。
②庄上的品爷和几个老人的心,也像土地里翻出的蚯蚓一样,开始活泛起来。他们吃过饭,嘴一抹,便搬上板凳,来到铁路西姜桥物流园附近坐着,两眼呆呆地望着繁忙的施工工地,一坐就是半天的时辰。期间,家有事派人来喊,或到了吃饭时间,儿子、媳妇来叫,开头他们还细语慢声地回答:坐一会就走。催急了,唤紧了,他们有些不耐烦了,嗓门陡然间会提高许多:坐一会再走,坐一会再走,听不懂呀!搞得召唤的人走不是,坐不是,不尴不尬地杵在那儿。
③他们是累了,想多坐一会歇歇?这,绝对不可能。我敢说,假如现在再给一块土地,他们会立马扛着梨子,套上牛,健步于土地上,指不定身后还会留下一串悦耳的号子。
④他们是在等什么人吗?别说工地上那些来自天南地北的工人他们不认识了,即使人家跟他们说来自啥地方,这个地方他们听没听说过,是否记得住,它们在姜桥的左右哪方?恐怕一切还是个未知数,你说他们能等什么人!
⑤他们就这样一直坐在那儿,从早到晚,看着一台台机器在他们曾耕种过土地上轰隆隆地来,轰隆隆地去,半天不说一句话,嘴里不停地吸溜吸溜地抽着烟袋。
⑥家人们有些担心:老这样憋屈下去,早晚会憋出病灾的!
⑦其实,老人们并没有其他,他们只是心病。这个病侵蚀他们肌肤、心肺已不是一两天了。
⑧去年秋天我回家,正好赶上园区在挖地基。品爷一个人蹲在地头,孤零零的,宛如一只落孤的鹰雁,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曾翔羽的空间一点点被吞噬,连悲怜的叫声都不能发出。
⑨我走过去问老人在看什么。他说他在看地。我说地被占了,还有啥好看的。老人磕磕烟袋,猛地站起来,甩下句“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话,走了。
⑩是啊,庄户人家一身和草木一样,是离不开土地的。你看,那田地里的草木,不管风雨再大,把他们吹得踉踉跄跄,甚至倒伏贴地,风静鱼停之时,她们仍然会站起来——只要不离开土地,只要心没有死。庄户人眼里,每块土地,不是冷冰冰的、有界限的区域,而是自己血脉相承的亲人。他们给每块地起了名字,他们熟稔每块地的习性——大柏地,夜潮土可以种西瓜;小猪地,砂浆岗管点花生……
⑾我接到录取通知书那年,为了给我置办衣被等行囊,家里只得把才100多斤猪卖掉。这头白猪从邻居家逮来时,仅仅30来斤。我娘一天到晚,唠唠唠,唠唠唠,呼来唤去。这头白猪很有灵性,我娘放工回来,或者唠唠唠召唤它时,它会摇着尾巴,哼哼叽叽走过去,拱拱我娘的脚面,或蹭蹭我娘的腿。那天小白猪已用麻绳捆在架车上,眼看着就要拉走了,我娘还站在架车旁,用手捋着猪毛,嘴里唠唠唠唤着。我娘唤一声,白猪挣扎几下,嗷嗷地叫上几声。以后几天,我娘也不知怎么了,有事没事就站在猪圈边发呆。
⑿你说,养个小猫、小狗的,小鸡、小猪什么的,都都日久生情的,何况是留有祖祖辈辈汗水、脚印,庄户人的命根子土地呢!
⒀土地没有了,劳作惯了的他们,真不知道手脚往哪放了。他们的魂也飞了。
⒁我有位朋友,他们整个村庄被拆了,原先的庄稼地变成了山水相依,绿树成荫的商品小区。他家就居住这个小区。三间二厅,复式结构,典型的都市家居。可搬家时,他不顾孩子的反对,硬是坚持把锄头、镰刀、尿桶、粪舀……搬了进来。原本整洁的房间,如此就显得有些不伦不类、甚至是凌乱不堪了。我曾不解问:没有地里,还留这些做什么?他笑笑,说:留它们,没事做心慌的时候拿出了看看。
⒂我现在明白了。不过,正因为明白,我越发担心他们的心病如何理疗了。
(来源:新华副刊)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请从修辞的角度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做简要的赏析
作者在一开篇就写春风染绿了湾边的柳梢和地里的麦苗,有何深意?
文章最后说“我越发担心他们的心病如何理疗了。”请结合文章,你说说文中的“心病”指的是什么?从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艺术中的崇高
①在艺术作品里,崇高作为一种昂扬的激情和悲愤不平,表现得愈是激烈,愈加显得崇高。例如我国两千多年前的杰出的爱国诗人屈原,他的忧国忧民思想是多么的悲愤、激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生民之多艰”;“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当人们诵读这些诗句时,总是感到发自肺腑而感同身受。他那诗句的高昂和悯惜人们困苦的感情,犹如生命的迸发。他同情人们的胸怀是多么美,又是多么的崇高。
②在旧社会中,小人物的质朴、憨厚和善良,有时也给人以崇高的印象。如鲁迅先生在《一件小事》中,讲述了一个人力车夫,在北风的严寒下,拉着车飞快地跑,忽然碰倒了一位头发花白、衣服都很破烂的女人,老人是慢慢地倒下的,肯定没有碰伤,可以拉着车一走了事。可是车夫却不然,停住车,把伊扶起,问声:“你怎么啦?”“我摔坏了。”便搀着伊的臂膊一步一步地向巡警分驻所走去。“我这时突然感觉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霎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地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可见小人物的质朴、憨厚和善良,在那人压迫人的旧社会里表现愈分明,愈觉得难能可贵,愈觉得变成一种威压自己的崇高。
③世界上一切真正崇高的东西,都是为人民实践所掌握、所创作出来的。我们认为崇高的根源是实践,是客观的,不仅因为它是现实的现象,而且因为它和社会实践密切相联系。许多唯心主义美学家在探索崇高的根源时,仅仅从主观上去寻找,认为崇高的根源仅是主观的精神、情感或理性;由于其内在活动产生了整个外在世界及崇高的对象,因此成了主观的。我们认为崇高是现实的客观的,绝不像唯心主义者所说的是主观的,是来自空虚的心灵的。宗教唯心主义者把“神”的伟大说成是远远超过了人。在他们看来,神是全知全能的,人不过是神的创造物,“神”要比人伟大得多。恩格斯彻底地驳斥了这一点,他说:“人所固有的本质比臆想出来的各种各样的‘神’的本质,要伟大得多,高尚得多,因为‘神’只是人本身的相当模糊和歪曲了的反映。”这就是说,人不是“神”的创造物,恰恰相反,“神”倒是人的创造物,“神”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相当模糊和歪曲的反映。所以,应把伟大的、崇高的、真正的人的事物归还于人。这说明崇高是现实的、客观的、是来自人的实践的。当然,并不是一切人的行为和斗争都是崇高的,只有那种为了社会的进步,为了人民的利益和祖国的解放而英勇斗争的形象,才是崇高的。
④有的美学家还千方百计地企图证明,恐惧是崇高情感的基础,这也是根本不对的。事实证明,人在感到崇高的时候,不是恐惧而是豪迈,不是害怕而是强有力。真正的崇高感情是敬佩和自豪。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指出先进人物的崇高理想时,总是与伦理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说善是熔化在、沉淀在美感的愉悦之中,是潜藏着的;那么善在崇高感中则较强烈地表现出来。如长城以它气势雄伟的形式,引起我们的崇高感,但它也是我们古老民族的象征,在它引起崇高感之中,总是与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密不可分的。所以,崇高感总是与道德感最相接近的。有的美学家则极力否认它们之间有任何联系,从美的形态中阉割掉它的一切道德内容,剥掉它的一切社会意义和作用,以便为生活和艺术中的无道德论作辩护。我们认为,没有高度伦理学的基础,就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美学意义上的崇高。崇高体现了人类社会在极艰巨的斗争中发展的光辉历程,有着强大的感染和教育作用。
(选自《美学原理》,作者杨辛、甘霖,有删节)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在艺术作品里,崇高作为一种昂扬的激情和悲愤不平,愈是激烈,愈显崇高。只有大人物才能给人以崇高的印象。 |
B.作者引用爱国诗人屈原的诗句是为了突出屈原的崇高之美。 |
C.许多唯心主义美学家之所以认为崇高的根源仅是情感的理性的,是因为他们缺乏客观认识崇高的态度。 |
D.崇高是现实的、客观的、是来自人的实践的。因此,一切人的行为和斗争都应是崇高的。 |
E.有些美学家极力否认崇高感与道德感之间的联系,从美的形态中剔除它的一切道德内容以及社会意义和作用,以便为生活和艺术中的无道德论作辩护。对“艺术作品的‘崇高’”认识有误的一项是
A.高度伦理学是崇高美的基础,对艺术作品能具有真正美学意义的崇高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
B.人的本质是神的本质的反映,人不过是神的创造物,“神”要比人伟大得多,而人比神要崇高得多。 |
C.人在感到崇高的时候,不是恐惧而是豪迈,不是害怕而是强有力。崇高感总是与道德感最相接近的。 |
D.崇高体现人类社会在极艰巨的斗争中发展的光辉历程,有着强大的感染和教育作用。 |
作者在文中指出了哪些有关“崇高”的错误认识?
为什么说“崇高的根源是实际的,是客观的”?结合文意,分点概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李济:独立天地证青史
2005年9月20日,正是风光无限的李敖大陆神州文化之旅的第二天。当晚凤凰卫视播出的《李敖有话说》,更是引人注目。就是在这期节目中,李敖声嘶力竭地大骂李济是台岛“最后一个重量级的学阀”:李济究竟是不是“学阀”,学界自有公论。但因了李敖的攻讦,李济,这位在大陆籍籍无名的中国考古学界的一代宗师开始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河南安阳,因为李济系统的考古发现而成为中国现代考古的发轫之地。1928年李济从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手里接过聘书,出掌考古组帅印,率队赴河南安阳小屯,主持殷墟甲骨的科学发掘。在之后的将近十年时间内,李济先后主持、参与了安阳殷墟第二至第十五次发掘工作,震惊世界的安阳殷墟发掘研究,使殷商文化由传说变为信史。时至今日,它依旧被视为20世纪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位列中国20世纪100大考古发现之首。
和同时代的许多知识分子一样,李济坚持学术的独立和知识分子的道德自觉,长期游离于政治之外。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赤诚的爱国者:当时来中国考古的美国学术团体Freer Gallery of Art曾邀请李济加盟,他提出两个前提条件:在中国的田野考古工作,必须与中国考古团体合作;在中国发掘出来的古物,必须留在中国。美方代表最后叹服:“你的条件,我们知道了。我们可以答应你一件事,那就是绝对不会让一个爱国的人,做他所不愿做的事。”
李济的爱国,并不纠结于偏狭、狂热的家国观,而是饱含厚重的普世情怀。“爱本国、本族的观念当然应该有,但史实贵乎存真,畸重畸轻的结果,加深偏见和歧视,不仅增加国与国、族与族之间的仇恨纷扰,也使人类历史失其真面目。”
因了这样的襟怀和气度,李济能够以全人类为研究背景,不偏不倚,诚实地追寻古史中最可能接近真相的面目。这一点集中体现在他关于中华文明形成的论断中,他强调殷商文化是一种多元复合文化,不是单纯的古代中国文化,而是本土、西亚、南亚文化的复合体:“2000年来中国的史学家,上了秦始皇的一个大当,以为中国的文化及民族都是长城以南的事情;这是一个大大的错误,我们应该觉悟了!我们更老的老家——民族的兼文化的——除了中国本土以外,并在满洲、内蒙古、外蒙古以及西伯利亚一带;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列祖列宗栖息坐卧的地方;到了秦始皇筑长城,才把这些地方永远断送给‘异族’了”。
这掷地有声的论断,如黄钟大吕、空谷足音,震撼了学术界,也给夜郎自大、唯我独尊的“爱国者”们以当头棒喝!几十年过去了,遗传学、人类学、考古学的发现越来越多地支持着李济的判断。
作为一个系统地接受过西方科学研究训练的考古学家,李济坚持考古学的成就不应拘泥于器物本身的价值,而应着眼于文物所揭示的代际关系的构建和所表征的历史事件的还原。本着这样的原则,考古科学应该走向下扎根、向纵深发展的道路,而不是不断地以发掘出文物的数量来哗众取宠。
李济不仅学风严谨,学识卓然,而且德性高洁。在他看来,私藏文物是严重的学术道德污点。有鉴于此,李济甫入主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考古组,就与同仁约法三章:绝不私藏和购买古物。并反复告诫学生,要拒绝从“考古学家”变成一个“收藏家’’的这个魔鬼似的引诱。在李济眼里,无论是一堆枯骨、一片碎陶,还是完整的钟鼎彝器,从最落后地区的陋俗到文明社会的高尚礼节,从穷乡僻壤的土语到最时髦的演讲词——都是史学家的原始资料,都记载着文明演进的细节?他一生经手发掘保存研究的文物无数,他去世后,人们清点遗物,在他家里没发现一件文物古董。
1 995年9月,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了一场为时八天的特展,所展文物只有一件一半个蚕茧壳。这个特展是为纪念李济先生百年诞辰设立的,这半个被利器切割过的蚕茧壳,是李济在69年前主持的中国第一次考古挖掘时发现的:这是一颗被割掉了一半的丝质茧壳,茧壳长约1. 36厘米,茧幅约1.04厘米,已经部分腐蚀,但仍有光泽,而且茧壳的切割面极为平直。这个茧壳的发现,证明了中国人在史前新石器时代就懂得了养蚕抽丝。这看似简陋的展览,却是对他最好的纪念!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2005年9月,李敖在节目中大骂李济是台岛“最后一个重量级的学阀’’,但也正是因为李敖的攻讦,这位在大陆籍籍无名的中国考古学界的一代宗师开始被大陆人们熟悉。 |
B.安阳殷墟发掘研究之前,殷商文化还仅只是传说,所以殷墟甲骨的科学发掘意义重大,至今仍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 |
C.作为一名有良知的考古学家,李济对邀请他加盟的当时来中国考古的美国学术团体Freer GallerV of提出了两个维护国家利益的条件,美方代表不得不答应。 |
D.在李济的有关论述中,中国本土并不包含满洲、内蒙古等地,但他也认为中华民族的列祖列宗曾经生活的地方地域辽阔,并非只限于长城以南地区。 |
E.1995年9月,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了一场为时八天的特展,所展文物只有半个蚕茧壳。然这个展览似乎简单,但因这半个蚕茧壳是中国第一次考古挖掘时发现的而很有意义。怎样理解李济的爱国情怀?请简要分析。
作为一名经手过无数珍贵文物的考古学家,李济是怎样处理学术与文物资料之间的关系的?请简要概括。
李济是一位出色的考古学家,他在考古学方面有哪些贡献?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散戏
张爱玲
闭幕后的舞台突然小了一圈。在暗黄的灯光里,只有一面可以看看的桌椅橱柜显得异常简陋。演员都忙着卸妆去了,南宫幅手扶着纸糊的门,单只地在台上逗留了一会。
刚才她真不错,她自己有数。门开着,射进落日的红光。她伸手在太阳里,细瘦的小红手,手指头燃烧起来像迷离的火苗。在那一刹那她是女先知,指出了路。她身上的长衣是谨严的灰色,可是大襟上有个纽扣没扣上,翻过来,露出大红里子,里面看不见的地方也像在那里火腾腾烧着,说:“我们这就出去——立刻!”
此外还说了许多别的,说的是些什么,全然没有关系。普通在一出戏里,男女二人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会面了的时候,剧作者想让他们讲两句适当的话,总感到非常困难,结果还是说到一只小白船,扯上了帆,漂到天边的美丽的岛上去,再不就说起受伤的金丝雀,较聪明的还可以说:“看哪!月亮出来了。”于是两人便静静地看月亮,让伴奏的音乐来说明一切:南宫蝠的好处就在这里——她能够说上许多毫无意义的话而等于没开口。她的声音里有一种奇异的沉寂;她的手势里有一种从容的礼节。因之,不论她演的是什么戏,都成了古装戏。
出了戏院,夜深的街上,人还未散尽。她雇到一辆黄包车,讨价四十元,她翻翻皮夹子,从家里出来得太匆忙,娘姨拦住她要钱,台灯的扑落坏了,得换一只。因此皮夹里只剩下了三十元。她便还价,给他三十。
她真是个天才艺人,而且,虽说年纪大了几岁,在台上还是可以看看的。娘姨知道家里的太太是怎样的一个人么?娘姨只知道她家比一般人家要乱一点,时常有些不三不四的朋友来,坐着不走,吃零嘴,作践房间,疯到深更半夜。主人主母的随便与不懂事,大约算是学生派。其他也没有什么与人不同之处。
有时候南宫姻也觉得娘姨所看到的就是她的私生活的全部。其他也没有什么了。
黄包车一路拉过去,长街上的天像无底的深沟,阴阳交界的一条沟,隔开了家和戏院。头上高高挂着路灯,深口的铁罩子,灯罩里照得一片雪白,三节白的,白得耀眼。黄包车上的人无声地滑过去,头上有路灯,一盏接一盏,无底的阴沟里浮起了阴间的月亮,一个又一个。
是怎么一来变得什么都没有了呢?南宫姻和她丈夫是恋爱结婚的,而且——是怎样的恋爱呀!两人都是献身剧运的热情的青年,为了爱,也自杀过,也恐吓过,说要走到辽远的,辽远的地方,一辈子不回来了,是怎样的炮烙似的话呀!是怎样的伤人的小动作,辛酸的,永恒的手势!至今还没有一个剧作者写过这样好的戏。报纸上也纷纷议论他们的事,那是助威的锣鼓,中国的戏剧的传统里,锣鼓向来是打得太响,往往淹没了主角的大段唱词,但到底不失为热闹。
现在结了婚上十年了,儿女都不小了,大家似乎忘了从前有过这样的事,尤其是她丈夫。偶尔提醒他一下,自己也觉得难为情,仿佛近于无赖。总之,她在台下是没有戏给人看了。
黄包车夫说:“海格路到了。”南宫姻道:“讲好的,静安寺路海格路。”车夫道:“呵,静安寺路海格路!静安寺路海格路!加两钿罢!”南宫姻不耐烦,叫他停下来,把钱给了他,就自己走回家去。
街上的店铺全都黑沉沉的,唯有一家新开的木器店,虽然拉上了铁栅栏,橱窗里还是灯火辉煌,两个伙计立在一张镜面油漆大床的两边,拉开了鹅黄锦缎绣花床罩,整顿里面的两只并排的枕头。难得让人看见的一专门摆样的一张床,原来也有铺床叠被的时候。
南宫幅在玻璃窗外立了一会,然后继续往前走,很有点掉眼泪的意思,可是已经到家了。
一九四四年九月
(有删改)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已经散戏,在演员们卸妆的时候,南宫姬悄悄地走上舞台,逗留了一会,圆一圆自己演戏的梦,她做的动作有:手扶纸糊的门,又伸手在太阳里。 |
B.在舞台上,南宫姬进入了角色的表演状态,情不自禁地说出了“我们这就出去——立刻”等许多台词,之后她才走出戏院,走到街上。 |
C.也许南宫婚已过了自己辉煌的舞台岁月,但她仍是个天才艺人,舞台形象还是有光彩的,她的声音和手势都有其特点。 |
D.南宫嫡的爱情曾经闹得沸沸扬扬,而如今却生活得平平淡淡,有时候回忆起过去,提醒丈夫一下当初的情形,自己也觉得难为情。 |
E.在黄包车夫眼里南宫嫡就是一个普通的客人,能宰一下就宰一下,于是就让她在未到目的地的时候下了车,这也从侧面说明她已经没有了当初的名气。小说的第二段反复写到“火”(“火苗”“火腾腾烧着”),有什么作用?
南宫姬是怎样一个人物?请简要分析。
小说最后写南宫姬“很有点掉眼泪的意思”,根据你对小说的理解,请分析她为什么会这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在我国长江中上游地区存在着一种具有悠久历史传承、相对稳定而又特征鲜明的地域文化形态,这就是三峡文化:三峡文化是在区域特殊的地理、生态环境与人文氛围中孕育、发展起来的:作为连接长江流域上下游的咽喉要道,三峡是串接长江下游吴越文化、中游荆楚文化、上游巴蜀文化的人文走廊、信息交流渠道和物流通道,是中国东西部人类文化与信息交通的走廊要道。而峡江两岸鬼斧神工的地理奇观,雄、壮、险、奇的天然美景,又形成富有人文色彩的三峡百里画廊,构成三峡山水文化的奇幻性、神秘性、浪漫性特征。三峡盛产的盐、丹资源,是古代社会重要的经济资源,故人们以之为中心,形成富有盐丹资源文化特点的三峡文化与社会生活特色。由于山高峡急、岭峻谷深,造成交通不便,当地民众生存条件艰辛,性格耿直剽悍。三峡文化正是在这么一种地理空间和生态环境中形成的地域性文化,是独有的大河流域走廊文化、神秘山水文化和盐丹资源文化的结合体。
从商周时期的巴族开始,三峡文化就在巴、楚、蜀等文化的交融中开始形成。自两千多年前秦灭巴、蜀、楚,中原文化的融入,使三峡文化发展到新的阶段,并在历史发展中绵延不绝。明清以来,几次由东向西的大规模移民,使三峡地区的民众在人口、习俗、风尚、思想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其文化内涵也在不断发展。近代以来,三峡文化在与西方文化和国内其他区域文化的碰撞、交融中增加了许多新的因素,其内涵更加丰富多彩。但是几千年来,由于独特生态环境的影响,三峡文化中的基本文化内涵一直保持下来,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主线与传统。
在三峡神秘山水间,云遮雾罩,烟雨朦胧,霞蔚虹霓,常常给人奇幻、缥缈的感觉。源自三峡的巫文化、易理哲学与山水文学,均与这种奇幻、浪漫的山水文化有关。宋玉《神女赋》《高唐赋》,以“巫山云雨’’为题材而至今为人思念;唐代诗人元稹《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将巫山云比之沧海水,将霞蔚霓蒸的巫山云雨诵到极致。正是三峡神秘、奇幻的山水,产生出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和浓郁深厚的人文特色,对于中国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另一方面,三峡的艰难险阻,万丈狂涛,涡漩千回百转,惊心动魄,又使得诗人游子望而生悲:在三峡的山水文学、易理哲学,乃至纤夫的川江号子之中,常常表现出那种悲怆之情。最典型而奇特的,是自古以来流传甚多的三峡咏猿诗。如唐代诗人杨炯“山空夜猿啸,征客泪沾裳’’;高适“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元人赵孟颊“古今离恨拔难平,惆怅峡猿声”等,皆借猿的悲呜声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怀与境遇。因此,在三峡文化中,奇幻山水产生的浪漫主义与万丈狂涛、千回百转的惊心动魄共同组成了其人文情怀的特性,使浪漫性与沉郁性、悲怆性同在。
(摘编自李禹阶《走向明天的三峡文化》,有删改)下列关于三峡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三峡文化是一种地域性文化,它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三峡地区特殊的地理、生态环境与人文氛围。 |
B.三峡文化之所以具有盐丹资源文化的特点,与三峡盐、丹资源丰富,而人们又以盐丹资源为中心分不开。 |
C.三峡文化历史悠久,向上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巴族,它是在巴、楚、蜀等文化的交融中开始形成的。 |
D.三峡文化自开始形成起就不断与其他文化碰撞、交融,但是几千年来,它的基本文化内涵却一直得到保持。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巴、蜀、楚文化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三峡文化具有悠久历史传承、相对稳定和特征鲜明等三大特点。 |
B.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三峡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养育了当地民众耿直剽悍的性格。 |
C.明清以来,三峡地区的民众因为移民而发生了几次重要变化,但三峡文化仍保持了稳定的文化形态。 |
D.宋玉《神女赋》《高唐赋》中“巫山云雨”的题材,与三峡神秘的山水带给人奇幻、缥缈的感觉有关。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三峡雄、壮、险、奇的自然景观,三峡山水文化中的奇幻性、神秘性、浪漫性特征也就不复存在。 |
B.近代以来,三峡文化张开它的双臂,与外来文化碰撞、交融,这使得三峡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多彩。 |
C.三峡神秘、奇幻的山水滋润着诗人,唐代诗人元稹到了三峡以后,写下了“曾经沧海难为水”这样的千古名句。 |
D.三峡曾经使得诗人游子望而生悲,比如,唐代诗人高适就借“巫峡啼猿”来抒发自己的人生遭际与胸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