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2日,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
材料一 去年以来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凸显了文化的特殊优势和特殊功能,也给文化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此背景下,由中宣部牵头,会同发改委、文化部等部门组成调研组,多次前往地方调研并召开专题座谈会,广泛听取相关部门、文化企业和专家学者的意见,研究起草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初稿)》。后经反复征求意见并作多次修改,最终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材料二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强调,振兴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通过创新推动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坚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与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相结合,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扩大产业规模,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材料三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决策,适应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举措,对于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提高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结合材料一,运用认识论知识分析《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形成过程。(8分)
(2)结合材料二,谈谈振兴文化产业措施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
(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说明出台《规划》的依据。(12分)
阅读图表,回答问题:
注:中国的储蓄率高达47%,居世界首位。在目前金融危机的条件下,经济发展持续低迷,加快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增长,促进消费的可持续性尤为关键。分析图表中反映的现象,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角度,分析其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你认为国家应如何促进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近年来,“乡村基”作为成都中式快餐的金字招牌,异常红火。它的创始人以“发扬中华传统美食”为己任,顺应现代人对健康、清淡、可口、新鲜、快捷的要求,将中华传统小吃发扬光大。而且借鉴西方快餐店的经营模式,探索出中式小吃新的经营模式。这样,人们告别了街头巷尾小店用餐的不便,在舒适的餐厅里品尝,实现了消费习惯的“革命性”转变。同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更新传播手段,充分运用大众传媒,使“乡村基”的经营理念悄然进入各大城市。
用《文化生活》回答:“乡村基”的成功对推动文化创新有何启发?
四川省省委《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中强调:坚持不懈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员干部群众;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普及;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内容。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这样做的依据。
古老的中国文化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现代阐释可以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有共性的价值资源。因此民族文化个性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内涵之一。今天我们正处于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一个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对待传统文化应当抱有三种态度,即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前瞻的态度。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中对待传统文化的“三个态度”的内涵。
走进扬州东关街,剪纸、糖人、泥塑、手绣……让人眼花缭乱,牛肉汤、四喜汤圆、酱菜、牛皮糖……令人流连忘返。各种具有传统和地方特色的叫卖声更使所有的游人陶醉其中。人们纷纷呼吁要留下“祖先的记忆”。
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中提到的“祖先的记忆”指的是什么含义?
怎样正确对待“祖先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