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孝,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请结合孔子的政治倾向分析,孔子对待学问采取“述而不作”的治学态度原因。你如何评价这种主张?

科目 语文   题型 名著导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篇》)
(2)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有别?”(《论语·为政篇》)
在孔子看来,“好学”的人,不能苛求方面的享受,而应该注重方面的培养。
孔子认为要怎样做才算是真正的孝?请结合上文加以简述。

根据故事情节,在横线填写正确的内容。
(1)觉新是高家的长房长孙,自小聪慧,中学毕业时成绩名列第一。他曾打算毕业后到有名的大学深造,还想过去德国留学,梦想和心爱的梅表妹结婚。为了爷爷早日抱重孙,为了父亲的意愿,他和父亲用____(A.拈阄 B.算命)的方法决定下来的、素不相识的少女瑞珏结婚,婚后他过得很满足,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
(2)“我一定要走!我偏要跟他们作对,让他们知道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要做一个旧礼教的叛徒。”他说完在房子里走了两转,口里只顾念着“叛徒”两个字,似乎不明白这个意思。(《家》)
这个 “他”是_____。

简答题。(选做一题)
⑴阅读下列的《三国演义》选段,回答问题。
瑜曰:“吾若取不得,那时任从公取。”玄德曰:“子敬、孔明在此为证,都督休悔。”鲁肃踌躇未对……
周瑜想取的是哪个地方?最终谁取得了这个地方?怎么取得的?请简述原著相关情节。

⑵阅读下列的《三国演义》选段,回答问题。
云曰:“若不留下小主人,纵然万死,亦不敢放夫人去。” ……
“小主人”是谁?赵云是如何留下小主人的?请复述原著相关情节。

阅读下面有关《论语》与《孟子》的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
这两句话都强调了一个什么问题?

这两句话是否矛盾?如何正确看待两个人的观点?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下》)
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在王宫中的人,无论年龄大小的还是地位高低的都居住在薛居州那里,那君王和谁去做坏事呢?
B.孟子用设喻的方法反问戴不胜,楚国大夫的儿子要学说齐国话,是找齐国的人教他呢,还是找楚国的人来教他好?
C.孟子认为如果一个齐国人来教他,却有许多楚国人在他周围用楚国话来干扰他,即使每天鞭打他,要求他说齐国话,那也是不可能的。
D.如果国君周围多是好人,那么国君也就会和大家一起向善做好事。相反,如果国君周围多是坏人,那么国君也就很难做好人了。

三字经中提到孟母“择邻处”,荀子《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请结合选文并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