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是:

A.人口迁移和流动数量较少,原因是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制度
B.人口迁移和流动数量较多,原因是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制度
C.人口迁移和流动数量较多,原因是政策不允许农村居民迁入城市
D.人口迁移和流动数量较多,原因是实行市场经济,和城乡经济差距很小
科目 地理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甲、乙两种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甲、乙气候类型的分布都()

A.处于迎风坡 B.向高纬延伸
C.随附近洋流流向延伸 D.向低纬延伸

关于甲、乙气候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气温年较差小 B.甲降水季节变化大
C.乙年平均气温低 D.乙夏季降水丰富

读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图中断崖的最大高差不超过()

A.200米 B.239米
C.250米 D.300米

河滩A、B之间的河段,河流的流向大致为()
A.自西北向东南
B.自东南向西北
C.自东北向西南
D.自西南向东北

读我国某地潜水位埋深与气象要素相关模式图,回答下列各题

图中①②③分别表示()

A.潜水位埋深、气温、空气相对湿度 B.空气相对湿度、气温、潜水位埋深
C.气温、空气相对湿度、潜水位埋深 D.气温、潜水位埋深、空气相对湿度

该地可能位于()

A.东北平原 B.华北平原 C.太湖平原 D.珠江三角洲

当潜水位埋深小于15米时,该地区()

A.空气相对湿度大于70% B.盐碱化加重
C.月降水量在50mm到100mm之间 D.月均温大于0℃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如果此图表示北半球某特大城市上空的热力环流,则()

A.a是城区,b是郊区
B.为保护城市环境,可在③地建防护林带
C.若a位于b的正西方,则ab间实际风向为西南风
D.这种大气环流,能有效防止城市的大气污染

若此图代表行星风系中的中纬度地区的环流,则()

A.一般来说,a处为多雨地带,b是少雨带
B.b处气压低于c处
C.③气流由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偏转成西北风,南半球偏转成两南风
D.a气压带与③风带的交替控制形成了地中海气候

若此图为海陆间水循环侧视图,则()

A.a为海洋,b为陆地
B.环节③为人类提供,淡水资源
C.环节②表示植物蒸腾作用和陆地水蒸发
D.环节①④均能造成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若此图表示的是太平洋环流示意图,且c、d两地全年昼夜近于等长,则

A.①洋流为西风漂流,性质属于寒流
B.②洋流附近可能有大型渔场面沿岸有沙漠分布
C.④洋流势力强大,沿岸地区形成面积广大的温带落叶阔叶林
D.此洋流圈是北半球中低纬海区的大洋环流

读某地海陆轮廓和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按照六大板块的划分,M小板块属于()

A.亚欧板块 B.非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 D.太平洋板块

从受力情况看,图中板块边界属于()

A.生长边界
B.陆地边界
C.消亡边界
D.海洋边界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