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 语
莫 言
像一把粗大的鬃毛刷子在脸上拂过来拂过去,使我从睡梦中醒来。眼前晃动着一个巍然的大影子,宛如一堵厚重的黑墙。一股熟悉的气味令我怦然心动。我猛然惊醒,身后的现代生活背景悄然退去,阳光灿烂,照耀着三十多年前那堵枯黄的土墙。墙头上枯草瑟瑟,一只羽毛灿烂的公鸡站在上边引吭高歌,墙前有一个倾颓的麦草垛,一群母鸡在散草中刨食。还有一群牛在墙前的柱子上拴着,都垂着头反刍,看样子好像是在沉思默想。弯曲的木柱子上沾满了牛毛,土墙上涂满了牛屎。我坐在草垛前,伸手就可触摸到那些鸡,稍稍一探身就可以触摸到那些牛。我没有摸鸡也没有摸牛,我仰脸望着它——亲密的朋友——那匹黑色的、心事重重的、屁股上烙着“Z99”字样的、盲目的、据说是从野战军里退役下来的、现在为生产队驾辕的、以力大无穷任劳任怨闻名乡里的老马。
“马,原来是你啊!”我从草垛边上一跃而起,双臂抱住了它粗壮的脖子。我心潮起伏,泪珠在它光滑的皮上滚动。它耸耸削竹般的耳朵,用饱经沧桑的口气说:“别这样,年轻人,别这样,我不喜欢这样子,没有必要这样子。好好地坐着,听我跟你说话。”它晃了一下脖子,我的身体就轻如鸿毛般地脱离了地面,然后就跌坐在麦草垛边,伸手就可触摸那些鸡,稍稍一探身就可以触摸那些牛。
我端详着这个三十多年没有见面的老朋友。它依然是当年的样子:硕大的头颅、伟岸的身躯、修长的四肢、瓦蓝的四蹄、蓬松的华尾、紧闭着的不知道什么原因盲了的双目。于是,若干的情景就恍然如在眼前了。
我曾经多次揪它的尾毛做琴弓,它默默肃立,犹如一堵墙。我多少次坐在它宽阔平坦的背上看小人书,它一动也不动,好像一艘搁浅了的船。我多少次对邻村的小孩子炫耀它,编造它的光荣的历史,说它曾经驮着兵团司令冲锋陷阵,立过赫赫战功,它一声不吭,好像一块没有温度的铁。我多少次向村里的老人请教,想了解它的历史,尤其想知道它是怎样瞎的,没人告诉我。我多少次抚摸着它的脖子问,亲爱的马,你的眼睛是怎么瞎的,是炮弹皮子崩瞎的吗?是害红眼病弄瞎的吗?是老鹰啄瞎的?—任我千遍万遍地问,它不回答。
“我现在回答你。”马说。马说话时柔软的嘴唇笨拙地翻动着,不时地显露出被谷草磨损了的雪白的大牙。它的声音十分沉闷,仿佛通过一个曲折漫长的管道传递过来的。这样的声音令我痴迷,令我陶醉,令我惊悚,令我如闻天籁,不敢不认真听讲。
马说:“日本有一个著名的关于眼睛的故事。琴女春琴被人毁容盲目后,她的徒弟也是她的情人佐助,便自己刺瞎了眼睛。还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俄狄浦斯得知自己杀父娶母之后,悔恨交加,自毁了双目。你们村子里的马文才,舍不下新婚的媳妇,为了逃避兵役,用石灰点瞎了双目。这说明,世界上有一类盲目者,为了逃避,为了占有,为了完美,为了惩罚,是心甘情愿自己把自己弄瞎了的。当然,你最想知道的,是我为什么瞎了眼睛……”马沉吟着,这个话题勾起了它无限辛酸的往事。
马说:“几十年前,我的确是一匹军马,我屁股上的烙印就是证明。我的主人是一个英武的军官。他不仅相貌出众,而且还满腹韬略。我对他一往情深,如同恋人。有一天,他竟然让一个散发着刺鼻脂粉气息的女人骑在我的背上。我心中恼怒,精力分散,穿越树林时,撞在了树上,把那个女人掀了下来。军官用皮鞭抽打我,骂我你这匹瞎马!……从此,我决定再也不睁开我的眼睛……”
“原来你是装瞎!”我从麦草垛前一跃而起。
“不,我瞎了……”马说着,掉转身,向着那漫漫无尽的黑暗的道路,义无反顾地走去。
小说多处描写了马的形象,同时也描写了鸡和牛,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说写马在诉说自己“为什么瞎了眼睛”之前,先讲述琴女春琴等三个故事,其用意是什么?
马因为主人的一句谩骂,就自己后半生“装瞎”。你认为它这样做值得吗?请依据文本加以探究。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西方人对诚信的理解与中国基本一致,都包含诚实无欺、讲究信用、信守诺言等意思。在西方,历来把讲诚信、守信用、不撒谎作为经典训言。
古罗马人把诚信概念作为罗马法的基本原则,并贯穿于整个法律体系中。古罗马法规定,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具有欺诈故意的行为,或者是因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在古罗马的国际法中,诚信原则是处理城邦之间关系的法律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决定性因素就是信义。也就是说,古罗马人在对外贸易中,商业道德的支柱是诚信,古罗马法把诚信上升为国际法律原则。诚信渗透于经济关系中,规范着经济活动,如果遇到了阻力,外国人可以到所在地法院请求法律的保护,法院按诚信原则和法律规则做出公正的判决,法官是诚信的守护神。
西方的契约诚信还可以追溯到西方基督教从希伯来那里学来的犹太教传统。在《旧约·出埃及记》中,耶和华与以摩西为首的犹太人立约,其主要内容是十戒。在十戒中,将“不作伪证”作为基本的道德戒律。
在基督教的历史上,犹太人作为“上帝的选民”,原本就应得到上帝的眷顾。但是历史上的犹太民族却历经苦难,犹太人将自己的遭遇归结为对上帝的背弃,这是一种失信的报应。《圣经》中说:“凡遵守他的约和他法度的人,耶和华都以慈爱诚信待他。”那么反过来说,凡是背弃他的约和他法度的人,耶和华必然不再眷顾他。不管犹太人的遭遇和他们背弃上帝之间有无必然联系,我们都可以发现,这种诚信意识早已渗透进西方文明的精神内核中。
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契约诚信观也随处可见。社会契约论的先行者格劳修斯就指出:守约是人的本性,人们订立契约,就会产生民法。他认为“有约必践,有害必偿,有罪必罚”。霍布斯进一步认为:守约为正义之源,无契约即无谓正义,有约而不遵行即为不义。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诚信是成熟市场的基本标志,是建立健康市场秩序的基础。德国经济学家马克斯·韦伯曾提出“信用就是金钱”,提示诚信对于市场交易行为的重要意义。美国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富兰克林也认为,保持良好的信用和信誉,可以让只有少量财富的人,更好地利用别人的财富发财致富。
西方国家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十分注重诚信,因为一旦有不诚信行为,则会带来一系列不堪设想的后果。如在英国,公共服务机构如银行、税务局、供电公司、自来水公司、邮政电信部门等,都有记录失信行为的“黑名单”,企业或个人一旦被列入“黑名单”,以后在各种经济活动和社会交往中将四处碰壁。因此,从失信的代价上考虑,西方人会自觉地注重诚信行为,可以说,西方的诚信观更多的是一种理智的选择。
虽然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并不缺乏诚信的思想资源,但中国古代的诚信更强调人的操守和自律。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依法治国的今天,和西方的契约与法治文化传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西方诚信观念显得尤为重要。
(节选自2014年9月17日人民网《法治与市场经济之基》)
下列关于“诚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对于诚信,西方人与中国人的理解基本相同,都包含诚实无欺、讲究信用、信守诺言等意思,并把讲诚实、守信用、不撒谎作为经典训言。
诚信在西方文明中历史攸久,在《旧约·出埃及记》中就有所表述,“十戒”中的“不作伪证”体现了诚信的要求,并作为基本的道德戒律。
诚信概念作为古罗马法的基本原则,贯穿于整个法律体系中,在古罗马的国际法中,诚信原则还是处理城邦之间关系的法律准则,是国际法律原则。
诚信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以看作是成熟市场的基本标志,对建立健康市场秩序极为重要,“信用就是金钱”正体现了这一点。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古罗马法中,把欺诈故意的行为,或者是因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认定为无效的行为,体现了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
古罗马时代,在对外经济贸易中,如果遇到阻力,外国人可以到所在地法院请求法律的保护,这是因为古罗马法将诚信渗透于经济关系中,规范着经济活动。
关于契约诚信观有不尽相同的观点。格劳修斯认为守约是人的本性,只要人们订立契约,就必须去遵守。霍布斯认为守约是正义之源,不管是无契约还是不遵行契约都是不正义的。
马克斯·韦伯认为诚实守信对于市场交易行为极其重要,认为保持良好的信用和信誉,可以让人更好地利用别人的财富从而发财致富。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在西方,不管是基督教中的诚信意识还是法律中的诚信原则,或者各种各样的契约诚信观,都体现了西方丰富的诚信思想。同样,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也并不缺乏诚信思想。
历史上的犹太民族历经苦难,犹太人认为自己的遭遇与对上帝的背弃之间存在必然联系,认为这是对上帝的失信行为的报应,所以得不到上帝的眷顾。
西方的诚信观更多的是一种理智的选择,表现在西方人会自觉地注重诚信行为,这是因为一旦有不诚信行为,则会带来一系列不堪设想的后果。
与西方的契约和法治文化传统紧密联系相比,中国古代的诚信更强调人的操守和自律。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的诚信不如西方,所以我们要改善古人的诚信精神。

阅读下列的文字,完成文后各小题。
记忆力申 平
这帮老人家都已年过六旬了,这日却突发奇想,要搞小学毕业50周年同学会。50年,整整半个世纪。岁月的风霜早已染白了他们的头发,揉皱了他们的面庞,如今他们再见面,彼此还能认得出来吗?他们是否把珍贵的少年时期的友谊埋藏心底?
于是就打电话、发通知,足足折腾了半个月,还真的把人给弄齐了。全班除4人提前去了另一个世界聚会以外,其余41人都答应一定来。
聚会选在一家酒店的一楼,门口挂了标语和彩球,显得非常隆重。来得最早的当然是几个发起者。他们发现,这家酒店的服务真不错:门外有侍应生开门;一进大厅,服务员就把热毛巾递了过来;还有一个提着篮子的小老头儿,给每个人都发一包纸巾。显然,这是为他们流泪准备的。发起者连连赞叹:好,真是想得太周到了。
同学们陆续来到。每一个人的到来,都会引发一阵激动。大家先是静静审视来人,然后突然有个人叫出了他的名字,于是就是一阵欢呼,就是一阵热烈拥抱。也有一些人实在认不出来了,但当他自己一报家门,大家立刻恍然大悟。这种激动就更热烈,因为其中还包含着惊喜。
想想吧,50年一聚,容易吗?人生会有第二个50年吗?昔日的少年,今天的老人,你拉着我的手,我搂着你的腰,说啊、笑啊、哭啊……那场面真的是太感人了。
那位小老头儿发给大家的纸巾真的派上了用场,而且有人发现,这个小老头儿竟然也被他们感动得热泪纵横。他也频频用篮子里的纸巾擦自己的眼睛。
激动过后,发起者开始清点人数,发现已经来了40人,就差一个人没有来。大家都在询问:他是谁呢?
那个提着篮子的小老头儿此时突然放下了篮子,走上前来说:是我啊,你们谁都没有把我认出来啊!
“刷”地一下,众人齐齐把惊讶的目光向他射去:你?你是谁啊,有没有搞错啊?
小老头儿在40双眼睛的审视下有点发窘,他急忙挺了挺腰,大声地说:我是陈大福啊,你们再看看、再想想。
发起者赶紧去查名单,果然有陈大福这个名字,可是……40双眼睛又从头到脚把他审视了半天,有个发起者忍不住说:你不是酒店……干这个的吗?他指了指老头儿的篮子。接着他又说:你别开玩笑,我们可是同学聚会……
小老头儿就显得有点着急:我知道是同学聚会,这种事情谁会冒充啊。我明明就是陈大福嘛,你们睁大眼睛好好认认嘛!小老头儿随后又有点委屈地嘟哝道:这纸巾是我自己给大家买的——酒店还管你这个!
于是40双眼睛再次聚焦,恨不能看穿了他的骨头,可结果还是失望地摇头。小老头儿这回可真有点急了,他说:你们的记忆力……怎么这么糟呢?你们仔细回忆一下,那时咱班每天是谁最早来搞卫生的?你们再想想,学校开运动会,是谁给你们看衣服,是谁给你们打开水?班里组织劳动,又是谁干得最卖力气……
众人仍然半信半疑。突然,一个女同学尖叫了起来:哎呀,我想起来了,他的确是陈大福,他是我们的同学啊!
众人就一齐把目光投向女同学,显然希望她拿出证据来。女同学就有点兴奋地说:大家还记不记得,有一次他偷了学校附近农民的地瓜,让人家抓住,押到学校门口来示众…
噢——!众人齐发一声喊,他们的记忆闸门一瞬间呼啦啦全部打开。现在再看陈大福,怎么看怎么像他们的同学了。
但是此时的陈大福却没有半点兴奋,反而像中了枪一样痉挛了一下,他张大嘴巴,面部扭曲,用颤抖的声音说:天哪,你们还记着这件事啊!我做了那么多好事,就是想让你们忘了这件事,可是你们太……太伤人了!
陈大福慢慢转过身去,提起他的篮子,摇晃着向门外走去,任凭后面喊破了嗓子,他也一直没有回头。
小说第一段写到这群老人“岁月的风霜早已染白了他们的头发,揉皱了他们的面庞,如今他们再见面,彼此还能认得出来吗?他们是否把珍贵的少年时期的友谊埋藏心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联系全文,请简要概括小说人物之一的陈大福的形象。
本文标题为“记忆力”,有什么深刻的内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①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②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画线句①中“间或一轮”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形象地表明了祥林嫂怎样的精神状态?
画线句②中,祥林嫂的眼睛为何会忽然发光?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没有电阻的导线
①1911年,荷兰低温物理学家卡曼林•昂尼斯还发现一种奇特的现象:把水银的温度不断降低,使它冻成固体,当温度降到—269℃时,它的电阻突然消失了!这种奇特的现象,叫做 “超导现象”。
②不久,又有人发现,铅在超低温下,电阻也会消失。人们做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用金属铅做成圆环,放在接近绝对零度的超低温中,这时,金属铅的电阻就消失了。人们在金属环上通了电流,然后截断电流,把整套仪器封闭起来。经过两年半以后,人们再把仪器打开,发现金属环里的电流仍在流动,电流强度没有明显的减弱!
③现在,人们发现,不只是水银、铅具有超导性能,而且铌、锌、铝、钽、锂、锡等23种纯金属与60多种合金,在超低温时也都具有超导性能。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铌,它在-263.94℃就显示了超导性能,比其他纯金属、合金显示超导性能的温度高。
④超导现象的发现,引起子科学家们的关注。如今,他们正在努力寻找一种金属或合金,使它在室温或稍低于室温的温度下,就能显示出超导现象。如果能够找到这种金属或合金的话,那将引起电力工业上的一场划时代的革命。据统计,现在世界上的电能,大约有1/4损耗在输电线路上。一旦制成没有电阻的导线,那就相当于使全世界的发电量增加了1/4。有人认为,即使找到一种金属,在-200℃左右显示超导现象,只要采取一定的绝热措施,这种导线便可在电力工业中得到应用。
⑤人们还利用超导现象,制成小巧玲珑的“冷子管”。冷子管的构造很简单,它是由两根彼此绝缘并互相交叉的不同金属丝,浸在液态氦中做成的。这两种不同的金属丝,一种是钽,一种是镎。冷子管比电子管小得多,比半导体晶体管还小,可用作电子计算机元件。冷子管用电很省,100万个冷子管每小时只消耗半瓦电。冷子管非常灵敏,人们用它可以测量从遥远星球射来的很微弱的光线。利用超导现象,还可以制成微波放大器。这种放大器是现在世界上最灵敏的放大器,可以避免分子热骚动而带来的杂音,使微波得到有效的放大。
《奇妙的超低温世界》
文章在谈到金属在超低温状态下有超导性能,并说“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铌”,理由是:()

A.铌在超低温状态下的超导性能比其它金属都要高。
B.铌在-263.94 ℃ 的时候就显示出超导性能,而其它金属则需要在更低温度下才能显示超导性能。
C.金属在超低温状态下大多都有超导性能,但铌超导时本身消耗的温度比其它金属消耗的温度高。
D.在超低温状态下,以铌作为输电线路所损耗的电能要比以其它金属作为输电线路所损耗的电能少得多。

参照原文,下面有关“冷子管”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冷子管”是人们利用超导现象制成的一种测量从遥远星球射来的很微弱的光线的精密仪器。
B.“冷子管”是由两根彼此绝缘并互相交叉的不同金属丝(钽和镎)浸在液态氦中制成的。
C.“冷子管” 体积比电子管、半导体晶体管都要小得多,并且耗费的电能也只有其100万分之一。
D.“冷子管”非常灵敏,不仅可以用作计算机元件以测量从遥远星球射来的很微弱的光线,还可以制成微波放大器使微波得到有效的放大。

请给“超导现象”下一个定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姜文:时势英雄 坚硬如水
靳锦
在公共视野里,姜文先生2014年只做了一件事情,他贡献了自己20年导演生涯的第5部作品《一步之遥》,继续保持着低产而高质的节奏。中国影坛如早期的制造业,高歌猛进却充斥着粗制滥造,姜文因此显得不同寻常。
他的上一部电影《让子弹飞》出现在2010年,赢得极佳的观影口碑,最终票房6.7亿,是他目前电影中票房最高的一部。4年时间,中国电影银幕数从6000块增长到2万块,快速扩大的市场吸引了众多的参与者,电影质量却无法一蹴而就,烂片高票房的情况屡见不鲜。姜文的回归像一次仪式,观众乐于见到一个艺术家在商业时代获得尊重。
《一步之遥》故事的原型是发生在1920年代的一起命案。美术指导柳青接到的要求是“high”,“制作人跟我说应该弄得特high。”技术上high的表现为高色彩饱和度和快速的剪辑节奏,导演的要求是“它一定是强烈的、鲜艳的、感染人的。”
故事上,“high”则和阳刚的人物形象紧密相连。姜文电影中的男性主人公重情信义,对弱者有极强的保护本能,是目前中国影坛稀缺的类型。戏外,以高品质电影著称的姜文与他的银幕角色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重叠,展现出一个实力强大的飞扬形象。“中国人太渴望有一个自己感觉特别硬朗、特别佩服的这么一个电影,有一个这样的精神需求。”柳青说。
导演中心制巩固了这种形象。今年3月份,姜文出席投资方英皇公司的酒会时曾对媒体表示,艺术创作一定要集权,“我觉得凡是那些一流的电影,他们的导演都用集权制。”他试图竭尽可能去打造一个理想世界。
《一步之遥》里有场发生在火车里的戏,姜文给柳青的要求是“火车要搭得不像火车,但还是火车,比火车还要火车”。为配合主人公快乐的心境,火车中有金色的沙滩。沙子和小米的颜色都不符合姜文所描绘的“温暖的感受”,美术组最终运来几吨玉米磨碎,才让火车里出现金光闪闪的“沙滩”。
“他必须通过这种苛求,把其他人带出世俗生活的气场。”影评人史航如此评价姜文的电影追求。与姜文合作过《让子弹飞》的摄影师赵非表示,姜文电影的视觉要求是“坚决不要脏乱差”的“主观现实主义”,“要的是那种特别脆、特别有劲儿的风格”。
强硬的姜文亦曾多次碰壁。2000年的《鬼子来了》之后,他被禁拍6年。2007年推出蛰伏之作《太阳照常升起》,却因情节晦涩而遭到市场冷遇,6000万投资仅收获1800万票房。
“他们不看啊,他们不但不看,还嘲笑我,说这个电影我们看不懂。我原来以为看不懂会不好意思,起码还得装懂吧,结果人家就是看不懂,就不想看,那我也没办法。”姜文对《人物》记者说,“所以拍了《让子弹飞》,起码让人家把钱赚回去呗。”
重新打量市场需求的姜文在2010年带来了《让子弹飞》,“站着把钱挣了”是电影里的一句台词,也是观众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其中包含了莫大的欣慰:商业市场终于拥抱了有质量的艺术作品。
姜文不是“死磕”型导演,他不去硬碰体制,也不蔑视市场,而是想尽办法找到合适的语法讲述自己的故事。“智者近水,水是不跟人作对的。它一定绕道而行,找到它应该可以找到的方式。”柳青说。
悲情英雄并不是姜文的选择,他要做的是时势英雄。
制片人马珂为姜文的故事做资本上的保驾护航。《让子弹飞》投资超过1亿,宣发费用5000万,创了当年中国电影的宣发纪录。《一步之遥》的投资超过3亿,宣发费用“打破了我们自己创造的纪录”。
在目前的中国影坛,没有类似美国奥斯卡奖一样对于优质内容的公信判断,票房可能是评价创作者与观众之间关系的最高量化指标。马珂希望姜文只管创作,他想办法为作品找到更多的观众,“姜文这样一个对品质有极端要求的创作者,对我是最大的保险栓。”
“我觉得拍一个挣钱的电影不是特别难的事。”姜文眯起眼睛。票房是他最不想谈的话题,却在任何一个场合都无法避免。具体的数字结果似乎正成为诱人的果实,他努力说明,那不是种下种子的目的,“我们把更多的精力让这个电影变得更有意思,更好看,总比死乞白赖掉钱眼里有意思,对不对?”
(选自《人物》2014年第10期,有改动)
相关链接:姜文,中国大陆演员、导演、编剧、监制。1984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24岁即凭借在《芙蓉镇》《春桃》中的表演获得了1987年、1988年两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之后的一系列作品也都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包括获得1988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的《红高粱》、获得1993年中国电视金鹰奖的《北京人在纽约》等。
作为导演的姜文亦获得较多肯定,他擅长在电影中加入特有的幽默风格,并以此反映某些时代现实。自编自导的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被《时代周刊》评为“九五年度全世界十大最佳电影”之首;抗战题材影片《鬼子来了》在2000年第5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荣获了评审团大奖;2010年末上映的贺岁电影《让子弹飞》刷新了国产电影的多项票房纪录,并斩获国内大小奖项二十余个。2014年获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电影杰出贡献奖”。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姜文在2014年制作完成了自己20年导演生涯的第5部作品《一步之遥》,投资超过3亿,继续保持着低产而高质的节奏。
B.姜文在2010年导演并主演的电影《让子弹飞》,“站着把钱挣了”,刷新了当年国产
电影的多项票房纪录,并斩获国内大小奖项二十余个。
C.姜文在2000年导演并主演的抗战题材影片《鬼子来了》荣获第5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因为他的强硬态度,随后影片遭到禁演。
D.姜文在2007年推出蛰伏之作《太阳照常升起》,却因情节晦涩而遭到市场冷遇,没有收回6000万元的投资,他自己也不满意这部作品。

E.姜文年轻时主演的电影《芙蓉镇》《春桃》《红高粱》《北京人在纽约》等多次获得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奖、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等。
(2)“中国人太渴望有一个自己感觉特别硬朗、特别佩服的这么一个电影,有一个这样的精神需求。”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精神需求?请简要概括。
(3)制片人马珂说“姜文是一个对品质有极端要求的创作者”,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4)本文以“姜文:时势英雄,坚硬如水”为题,有什么含义?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