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下面小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①也.⑴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日:“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②,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⑵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①遑:闲暇。②釐:福,神的赐福。下列句子中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吴廷尉为河南太守,闻其秀才秀才:通过科举考试得以在府学、县学读书的人 | 
| B.又以谪去,意不自得意:心情 | 
| C.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害:嫉妒 | 
| D.贾生自伤为傅无状无状:无成绩,没当好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故木受绳则直 | 
| B.乃征为廷尉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 C.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 D.自以为过之过秦论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贾生很有才学的一组是
①颇通诸子百家之书②贾生尽为之对③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
④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⑤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⑥贾生自伤为傅无状
| A.①⑤⑥ | B.①②⑤ | C.②③④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南郡守吴廷尉很赏识贾谊的才学,于是就把他召到自己的门下,后来又推荐贾谊到朝中做官。 | 
| B.贾谊刚到朝中为官时,就显示了非凡的才能,这时大家都感到不如贾谊,孝文帝也很喜欢他。 | 
| C.贾谊被任命为长沙王太傅,向孝文帝辞行后就向长沙出发。到了长沙,看到此处环境如此恶劣,心情也压抑起来。 | 
| D.贾谊被征召到京城后,成了梁怀王的老师,又屡次上书,主张限制诸侯的势力,最终也未被孝文帝采纳。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⑵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根据学过的课文,翻译下列句子
 (1)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3)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镐”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康熙中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二十七年,成进士,廷对,论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阅者以其言戆,置二甲。三十三年,授广东昌化知县,到官,首定赋役,均粮于米,均役于粮。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元淳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
 琼郡处海外,军将多骄横,崖州尤甚。元淳尝署州事,守备黄镇中以非刑杀人,游击余虎纵不问;且贪,索黎人献纳。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总督石琳下琼州总兵会讯,元淳申牍曰:“私揭不应发审,镇臣不应侵官,必挫执法之气,灰任事之心。元淳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贻州县羞也。”初鞫是狱,镇中令甲士百人佩刀入署,元淳据案怒叱曰:“吾奉命治事,守备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镇中气慑,疾挥去,卒定谳,论罪如律。崖人为语曰:“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复欲于计典黜之,巡抚萧永藻初授事,曰:“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为言于总督,乃已。
 元淳自奉俭约,在官惟日供韭一束。喜接诸生,讲论至夜分不倦。屡乞病未果,竟以劳卒于官。昌化额田四百余顷,半沦于海,赋不及二千,浮粮居三之一,民重困。元淳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无应者。乾隆三年,元淳子正靖官御史,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陶元淳关心民生疾苦的一组是()
 ①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②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
 ③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④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
 ⑤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⑥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
| A.③④⑥ | B.①②⑤ | C.①②⑥ | D.③④⑤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蕃:增多。 | 
| B.元淳尝署州事署:代理。 | 
| C.卒定谳,论罪如律论:议论。 | 
| D.复欲于计典黜之黜:罢免。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元淳爱民如子,关心民生疾苦。初任昌化县知县时,厘定赋役,裁减额外的赋税,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发展了当地的农业生产。 | 
| B.陶元淳为官刚正,不怕得罪上司。在任崖州知州时,守备黄镇中违法杀人,陶元淳依法审案却被诬陷。总督终因陶元淳的倔强而赦免了他。 | 
| C.陶元淳一身正气,不惧威胁。在他初审黄镇中违法杀人的案子时,黄镇中命令士兵冲入衙内以武力相威逼,陶元淳拍案怒斥,黄镇中“气慑”而退。 | 
| D.陶元淳力行节约,生活俭朴,为官时平日所吃,只是“韭一束”。他喜欢与读书人交往,常常与他们讨论问题到三更半夜也不知疲倦。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
 (2)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
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 |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 
|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D.金就砺则利 | 
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类活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 B.序八州而朝同列 | 
|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D.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 
选出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不同的一项( 1分) ()
| 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B.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 
| 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 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