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中国有学者指出“现实有时是残酷的:人们在做出那样大的奋斗和牺牲以后,换得的竟不是当初所期待的。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沉重的失望代替了原先
的希望”。下列不属于“沉重失望”的是 ( )
| A.军阀混战日盛一日 | B.尊孔读经成为潮流 |
| C.君主专制愈演愈烈 | D.政党政治沦为工具 |
梁启超说:“欧洲之所以有今日,皆由十四五世纪时,古学复兴,脱教会之樊篱,一洗思想界之奴性,其进步乃沛乎莫能御。” “古学复兴”主要的历史影响是
| A.打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桎梏 | B.构建了新社会的蓝图 |
| C.使人们具有了自主意识 | D.挑战了教皇的权威 |
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苏格拉底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他们所述的共同目的是
| A.重视对人自身的研究 | B.强调教化对人的作用 |
| C.实行民主政治 | D.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 |
郑观应《易言·公法》中说:“若我中国,自谓居地球之中,余概目为夷狄,向来划疆自守。……夫地球圆体,既无东西,何有中边。同居覆载之中,奚必强分夷夏。”这段话表明了作者
| A.主张与西方建立平等关系 | B.要求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 |
| C.初步拥有了世界意识和观念 | D.国家观念有了根本改变 |
“一只船桨能翻出万顷波涛,一支鞭高扬走进金戈沙场,空荡荡的舞台能穷尽十八相送,一个圆场,一场趟马,就是‘人行千里路,马过万重山’”。这种表现形式属于
| A.小说的浪漫风格 | B.戏曲艺术的虚拟化 |
| C.说书人的随性夸张 | D.绘画的意象化 |
《礼记·内则》曰:“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材料说明古人早期家庭常规教育
| A.重视伦理道德规范的训练 | B.日常行为的教育成人化 |
| C.以传授生活技能为核心 | D.强调知识忽视道德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