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源,是我们祖先留下的一份宝贵的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根。我们要弘扬传统文化,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回答下列各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历来被看作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但封建社会却片面强调“愚孝”,成为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枷锁。由此看来,继承传统文化应
A.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 B.海纳百川,熔铸百家 |
C.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 D.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信天游”,又称“顺天游”、“小曲子”,流行于陕西北半部及宁夏、山西、内蒙古与陕西接壤的部分地区。以往,由于交通不方便,这里的生产、经贸全靠驴、骡驮运,当地把从事此种劳动的人称作“脚户”、“脚夫”、“赶脚的”。“脚户”长期行走在寂寞的山川沟壑间,便顺乎自然地以唱歌自娱。他们所唱的主要就是“信天游”。他们既是传播者,又是创造者。在传唱中,他们免不了矢口寄兴的随意创作,在创作了之后,又不断地传播出去。这表明
A.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 B.只有直接产生于底层的艺术才有持久的魅力 |
C.文化作品直接产生于底层老百姓 | D.文学艺术的创作是随意的、没有规律可循的 |
阅读下面两块牌匾。这两块牌匾的内涵,主要表现了传统文化中的
A.传统习俗 | B.传统建筑 | C.传统思想 | D.传统文艺 |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从这句古语里,我们可以体会到()
①事物是对立统一的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③看问题要坚持两分法④事物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
A.①② | B.①③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专家指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能起到“10+1>11”的效果。中国与东盟十国的互补优势将得到充分发挥,互补性贸易将极大丰富双边市场,贸易和投资都将大幅增长,有利于促进双方的经济社会发展。“10+1>11”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A.要树立全局观念,寻求最优目标 | B.部分功能制约着整体功能 |
C.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代替整体的发展 | D.要注重系统内部的优化趋向 |
某市花费了420万巨资引进了4000颗大树,因“水土不服”已有1000多棵死掉。进城的大树因多年生长在深山中,无论外形还是内部发育都适应了深山生活,进入城市后,空气、土壤、水分等环境的改变,导致一些大树死亡。回答下列各题。上述事例告诉我们:
A.必须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的分析,提高实践活动的科学性 |
B.必须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和分析问题 |
C.必须弄清楚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 |
D.必须重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
在深山能很好生长的大树因为不能适应城市的生存环境而死亡,说明:()
A.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死亡的过程 | B.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
C.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认识和改变 | D.运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 |
循环经济是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即“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而传统经济是由“资源——产品——消费——污染排放”构成。这表明:
A.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 B.要遵循事物的客观联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
C.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和利用规律 | D.违背客观规律要受到惩罚 |
科学家发现“磁场感应超导现象”,打破了以住的认识,这一事实体现的哲理是
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②意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③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在扩展和加深;④客观存在决定人的意识;
A.②④ | B.①② | C.③④ | D.①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