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在《记淮海前线见闻》诗中写道:“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出现这种情景的前提是( )
A.农民踊跃支援前线战斗 | B.东北全境解放鼓舞人心 |
C.解放区实现行了土地改革 | D.军民鱼水一家亲 |
《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述:“(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这段材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是
A.兴起于重工业 | B.欧美国家同时发生 |
C.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 D.电力的广泛使用 |
《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
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 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 |
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 | 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 |
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这里的“某地区”应该是( )
职业 |
自耕农和地主 |
佃农 |
工场工人 |
商人、工场主 |
占人口比例 |
24% |
36% |
30% |
10% |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D.明代苏杭地区
1980年,湖南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出土了包含“嫦娥奔月”内容的帛画,由此可以看出
①丝织品是当时百姓的主要衣料②汉代丝织技术达到了很高水平
③汉代的绘画水平已经相当高超④中国人二千多年前的飞天梦想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1970年,联邦德国和波兰签订条约,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签约当天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为表示诚意,在华沙犹太人受难者纪念碑前下跪献花。这些外交活动
A.推动了欧洲共同体的扩大 | B.首次确认了德国为战败国 |
C.加速了华沙条约组织解体 | D.有利于缓和和欧洲紧张局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