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的文化交流日趋频繁,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文化生产力,不断将其文化精神产品向其他地区传播,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力日益增强,一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甚至面临着消亡的威胁。这表明发展民族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 )
| A.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 B.增强国际竞争力,应对国际挑战的客观 要求 | 
  
| C.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 D.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 
2014年12月20日是澳门回归十五周年纪念日。“一国两制”在澳门十五年的成功实践,得到了澳门同胞的广泛认同,印证了其强大的生命力。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一国两制”方针()
  ①符合了人民的根本利益②摒弃了真理的谬误成分
  ③摆脱了客观条件的制约④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 
2014年9月16日,李克强总理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座谈会上强调:新型城镇化贵在突出“新”字,核心在写好“人”字。突出“新”字,从哲学上要求我们( )
  ①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②在变化发展的实际中寻找新思路
  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④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否定的理解
| A.①④ | B.②④ | C.③④ | D.①③ | 
美、澳两国科研人员在实验中成功地将煮熟的鸡蛋变回生鸡蛋。该技术将减少癌症治疗费用,工业奶酪制造者、农民也将因此获取更高利润。这体现了()
  ①科技进步实现了事物的辨证否定
  ②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人的活动的烙印
  ③科技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④实践水平决定了自在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 
2014年12月11日,在台湾新北市附近海域发生地震造成海底光缆的严重损坏,电信部门使用机器人潜入海底排除故障,通讯得以恢复正常。使用机器人排除故障的事例表明()
  ①机器人能够延伸人的某些肢体功能
  ②机器人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工制造物
  ③机器人可在某些功能上超越人类 
  ④人有不可克服的局限性,机器人有更好的环境适应性
|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道教植根中华文化沃土,坚持“行道立德、济世利人”。近代以来,其尊道贵德、道法自然、返璞归真、崇俭抑奢、上善若水、正己化人等思想理念,已从亚洲走向欧洲、美洲,在异国他乡彰显慈爱精神和对现实的关怀。这表明()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塑造人生
  ③中华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
  ④文化对人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