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1日日本北部海域发生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导致核泄漏,损失惨重,引发人们思考。“预测”是地震科学的最高境界。通常情况下,预测的时间段要跨越10年至30年左右,但对生活在这一地区的普通人来说,这种模糊预测法显然远远不够。这说明:
①大自然的变动规律无章可循 ②人类仍不能准确掌握地震下一次“发脾气”时间
③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④世界上还有很多神秘领域无法让人们认识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2011年春节,“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简称“随手拍”)成为一个热得发烫的微博。据此回答问题微博掀起的这场寻子热潮同时也引发了一场辩论。有人认为,将孩子的照片随便上传网络有可能ff犯孩子隐私权;也有人认为,救助乞讨儿童是公安机关的亊,公民过于介人此事有越权之嫌。这表明( )
A.人的主观意识不会对“随手拍”产生任何影响 |
B.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不能只有一个 |
C.认识角度不同对确定对象会有不同的认识 |
D.一个人帮助他人不得损害集体的整体利益 |
“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活动的信息被关注和转发,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社会公众参与街拍、慈善基金参与、警方出警调查核实……“关注产生力量,围观改变中国”。由此可见( )
①信息的传递是一个从逐渐量变到根本质变的演变过程
②信息的传递是一个不可逆的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③信息的传递是一个人与人不断互动建立具体联系的过程
④信息的传递是一个人与人改变条件建立固有联系的过程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在房价居高不下的背景下,一些所谓“专家”提出了雷人言论:“丈母娘推高房价”“房价太低,勤劳的人都会变成懒汉”。这些观点的错误在于( )
A.忽略了发展的普遍性 |
B.价值观错误,价值判断没有从群众利益出发 |
C.不能正确认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
D.违背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
温家宝总理在回答美国《新闻周刊》记者提问时说:“中国有一句古语:‘人或加讪,心无疵兮’。”“即使有人诽谤,我也问心无愧”说明( )
A.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 B.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
针对近年来频发的恶意拖欠劳动者报酬事件,2011年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刑法修正案(八),首次将恶意拖欠劳动者报酬行为纳入刑法,加重对此类行为的惩罚力度。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材料表明( )
A.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
C.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 | 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
下列选项和右边漫画《推磨》所蕴含的哲理相同的是( )
A.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B.逆水行舟,不进财退 |
C.人心不齐,成就难祈 | D.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