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人为什么需要信仰?
何光沪
⑴我们的人心,有太长的时间片面地偏向理智,即狭义的而不是广义的理性。这种被国人视为“正常”的理智有三大特点:一、只从感观或直接的经验出发——所以不考虑看不见的东西;二、只从眼前或短期的算计出发——所以不考虑长远的事情;三、只从自己或小我的利益出发——所以不考虑他人或整体的利益,更不考虑自己与社会、自然、世界整体的关系。
⑵这正是无数的人随时在抱怨,又随时在卷入的道德腐败驻扎在人心深处的根源——偏向于狭隘的理智,忽略了良心或良知、公平或正义、创造性或博大的爱心。
⑶人类本性不可或缺的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良知、正义和爱心,恰恰都超出了直接经验、短期算计和小我利益,它们涉及与他人、社会、自然和世界整体的关系,涉及大我、超验和永恒,因此它们最强大的保障,是超越于狭隘理智的信仰!
⑷著名作家梁晓声在中央电视台讲过他的一段经历。他在美国时,有一次要横穿马路,红灯亮了,但左右两边并没有汽车,他身边有位老太太也照章停下,安安静静地等候绿灯。他问了老太太一句:“现在没有汽车,为什么不走过去?”老人回答说:“也许,我们身后那栋房子里,有一个小孩正在看街景。如果他看见我们走过去,以后照我们的样子横穿马路,也许就会出事。”
⑸前几天《检察日报》报道,一位清洁工人拾到几千元钱上交之后,因为付不起孩子的学费而向亲戚朋友借钱,那些本来真心答应过帮忙的亲友,却都翻了脸,认为拾金不昧再来借钱也是“有毛病”!
正如在一个遍地垃圾的地方,要坚持不扔垃圾是很难的,在好行为被视为“不正常”的环境下,要坚持与“常人”不同的好行为也很难。
⑺要把全国变成一个使人不忍心“扔垃圾”的地方,就要净化全民的道德“环境”。一方面,道德的最低要求应与法律连接,如在一些西方国家,“见死不救”属于犯法;另一方面,道德的最高境界则与信仰相关,传统文明基本如此,但在现代,宗教“修行”只属自愿。
⑻前一方面是说,道德“环境”的净化,需要确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则;而这类法治原则的确立,又需要政治体制的改革。因此可以说,中国精神的重构,关键在政治改革,基础在人心提升。 
⑼后一方面是说,道德“环境”的提升,不仅需要法律制度的支撑,而且需要精神信仰的指引。依靠“他律”的法律尚且需要某种信仰(对法律原则的内心服膺),依靠“自律”的道德就更是如此了。因为人心的自我约束常常软弱无力,在传统礼俗衰亡而法治观念薄弱的环境下,“人心惟危”的状况必然出现。 
⑽中国人自古信天。作为信仰对象的“天”,是殷人所称的“上帝”或“帝”、周人所称的“天帝”或“天”、历代所称的“天道”或“天理的”最流行的通称。
⑾考虑到古人所谓“天理”对“良心”的指引,考虑到今人所见“无法”与“无天”的关联,结论就只能是:信仰的对象,可以有不同的名称,信仰的精神状态,却决定着文明的兴衰、民族的浮沉。
⑿最近我遇见一个年近半百的北京人,他看到云南边远乡村的儿童没有学校,便毅然离开居住了十几年的美国,孤身一人前往办学。在那个没有电话、没有自来水、没有邮递员的地方,他克服种种艰难险阻,用自己微薄的积蓄自建校舍,给学生买鞋子,为村民修水渠……这一切,除了在那个不通公路的边远乡间,无人知晓,因为他自己不要传扬。我想,世俗的任何名利和算计,都不可能给予他这么大的力量,除了信仰。
⒀我想,这个人已经向我们回答了,人类的历史已经向我们回答了,当代的生活已经向我们回答了——我们为什么需要信仰。
第6段中“正如在一个遍地垃圾的地方,要坚持不扔垃圾是很难的”,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由于我们的人心太长时间片面地偏向广义的理性,要坚持与“常人”不同的好行为很难。
B.只要净化全民的道德“环境”,就能把全国变成一个使人不忍心“扔垃圾”的地方。
C.在好行为被视为“不正常”环境下,良知、正义和爱心就会被误解。
D.在一个长时间偏向于狭隘的理智,忽略了良心或良知、公平或正义、创造性或博大

的爱心的畸形环境下,人们往往会受到不良影响。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中所说的“中国人需要的信仰”的一项是(    )

A.人类本性不可或缺的、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良知、正义和爱心。
B.这种信仰超越于狭隘理智——超出了直接经验、短期算计和小我利益。
C.它们涉及与他人、社会、自然和世界整体的关系,涉及大我、超验和永恒。
D.信仰可以是多元的,人们可以信“天”,也可以信“宗教”。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直接经验、短期算计和小我利益是“狭义的理性”的三大特点。
B.偏向于狭隘的理智,忽略了良心或良知、公平或正义、创造性或博大的爱心,这是产生道德腐败的根源。
C.净化全民的道德“环境”,既要将道德的要求与法律连接起来,又要使人们通过信仰来达到道德境界。
D.纵观古今,结论就是:信仰的超越对象,可以有不同的名称,信仰的精神状态,却决定着文明的兴衰、民族的浮沉。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50年代,两位美国科学家发现“可逆蛋白质磷酸化作用”,它提示了外界生物信号在细胞内传递的基本方式的规律。70年代,又有两位美国科学家发现了G蛋白在细胞跨膜信息传递中的作用。他们率先注意到生命活动中的信息代谢并开展研究。尽管他们分别于1992年和1994年才获得诺贝尔“医学——生物学奖”,但生命活动研究毕竟登上了新大陆。
自80年代,研究有了跃升,从偏重于物质与能量代谢的研究进入到对生物信号在细胞内传递的物质基础、途径和方式的研究,信息代谢研究成为主要路径。三位美国科学家发现一氧化氮(NO)也是信号分子(此前所知的信号分子均是有机化合物),证明NO是心血管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中一个新的重要信号分子。它能引起靶细胞环鸟苷酸升高,介导兴奋性神经传导。他们荣获了1998年诺贝尔“医学——生物学奖”。
在进一步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导致生物体内细胞生长、增殖、变异是由生物信号分子所携带的信号在细胞内传递过程中通过一种“放大”机制即多级瀑布效应实现的。胞外信号分子与膜受体结合,经鸟核苷酸结合G蛋白的转换、酶的激活和离子通道的打开,使细胞内产生能传递胞外信息的小分子化合物,这就是所谓的“第二信使”。第二信使能激活或抑制各种蛋白酶,改变其活性,使信号放大,引起多级瀑布效应将胞外信息放大8-10个数量级。
这些发现对揭开生命之迷,对控制生命活动,对防止遗传性、代谢性疾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等)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对“生命活动研究毕竟登上了新大陆”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生命活动研究的重大成果得到权威认定。
B.美国科学家率先发现信息代谢研究理论。
C.生命活动研究进入信息代谢的研究领域。
D.承认信息代谢在生命活动研究中的地位。

对“自80年代,研究有了跃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息代谢研究替代了物质与能量代谢的研究内容,推进了生命活动研究的进程。
B.研究证明,信号分子不全是有机化合物,有的信号分子是无机物(如一氧化氮)。
C.不再偏重于物质与能量代谢的研究,信息代谢研究成为生命活动研究的主要路径。
D.生命活动研究更加深入,对生物信号在细胞内的活动状况与作用的研究卓有成效。

下列有关“多级瀑布效应”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第二信使引起的多级瀑布效应可以将胞外信息扩大8-10个数量级。
B.能“放大”信号分子导致生物体内细胞生长、增殖、变异的特殊机制。
C.细胞内部能传递胞外信息的小分子化合物是引发多级瀑布效应的因素。
D.生物信号分子所携带的信号在细胞内传递过程中的一种“放大”机制。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和《偶然》一样,这首《再别康桥》也是貌若洒脱而心实惆怅,只是《偶然》之惆怅乃因人而起,而《再别康桥》之惆怅乃因地而生。表面上诗人只是“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似乎是无所依恋,但他的“心头”却荡漾着康河的波光艳影,“甘心”做柔波里的一条水草,而临别前夕,怅然无语,欲歌不能,连夏虫也为他沉默了。其实一开始诗人“作别西天的云彩”,便已有好景无多之感。
从晚霞到夕阳,从夕阳到星辉,从星辉到悄悄的夏夜,时序交代得井井有条。金柳、青荇、青草、彩虹,和斑斓的星辉,诗中的色彩与光芒十分动人,但听觉上却是十分沉寂,形成特殊的对照。论者常说徐志摩的诗欧化,从这首诗看来,并不如此。综观全诗,无论在情调上或词藻上,都颇有中国古典诗的味道。“寻梦?撑一支长篱”以下的四行,简直像宋词。“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两句,更有李白的神韵。但在这两句里,云彩还在西天,徐志摩还在人间;到了诗末的“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康桥竟已云霞掩映,俨同仙境,而徐志摩已成下凡的仙人了。意境到此,何欧化之有?同时,诗人再别康桥,悄悄的不是别离的钢琴或提琴,而是笙箫,仍不失其中国气质。至于“满载一船星辉”,虽是佳句,却本于宋朝张孝祥的《西江月》:“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
句法上倒是有些欧化的。例如开篇的三行: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确有一些欧化,但用得十分灵活;副词“轻轻的”连用了三次,在句中的位置忽升忽降,重复中有变化,绝不单调。第四段第二行在文法上和第三行不可分割,是为西洋诗中所谓“跨行”,这也是欧化的,所以行末无标点。其实第二段的一、三两行和第三段的首行,全是跨行,原不应有标点;徐志摩都加了逗点,反为不美。
重词叠字,是本诗音调上的一个特色。篇首三用“轻轻”,篇末三用“悄悄”,前后形成双声叠字,有如天籁。整个末段的句法,和首段的句法呼应,又是一种重叠。而呼应得最有趣的,则是第四段末到第六段末。“虹”“梦”“青”“星辉”“放歌”“沉默”等字眼,均重复一次,但重复的方式各异,交织成纷至沓来的音响效果,却又安排得十分自然,并不惹眼。“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一句,兼双声,叠韵,叠字而有之,音调脆爽之极。不过在第五段中,第二行末的“溯”字和第四行末的“歌”字,该押韵而实未押韵,是一失误。徐志摩是浙江人,可能把“歌”字读成“姑”了。———一摘自《徐志摩诗小论》
根据选文内容,下列表述对徐志摩《再别康桥》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再别康桥》是一首貌若洒脱而实惆怅的诗歌。
B.《再别康桥》在情调上或词藻上都颇有中国古典诗的味道。
C.句法上欧化色彩浓,主要是采用了西洋诗中所谓的“跨行”。
D.“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一句,兼双声,叠韵,叠字而有之,音调脆爽之极。

下列表述中属于“论者常说徐志摩的诗欧化,从这首诗看来,并不如此”中“如此”所
指代内容的一项是

A.“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两句,具有李白飘逸的神韵。
B.“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中,从乐器的选择上,仍不失其中国气质。
C.“满载一船星辉”是从宋代张孝祥《西江月》诃中演化而来的。
D.开篇三行“轻轻的”连用了三次,重复中有变化,绝不单调。

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在本文中的观点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诗的开首那句“作别西天的云彩”,便已有好景无多之感。
B.《再别康桥》既有宋词的柔美,又有李白的飘逸,总体是柔美多过飘逸。
C.徐志摩在有的跨行诗句中加了标点,使得诗歌在句法上反而不美。
D.《再别康桥》的第二行束的“溯”字和第四行末的“歌”字应该是押韵的。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大家知道,噬菌体是一类细茵病毒,可通过细菌滤过器,有裂解细菌的作用,并在医药上得到了实际运用。蛭孤茵与噬菌体有些类似,它也有这样的功能,并具有一般细菌所具有的各种特征,但它不是病毒。常居于污染水域之中,所以人们有可能扭它作为一种生物因子应用于水源自净或净化污水方面。
一般说来,寄生细菌在自然界的传布,能造成环境污染、传染病害,给农牧业遣戍损失。但它们的生命话动同样也遭受另一粪寄生细菌——蛭孤菌专一性的寄生或裂解。蛭弧菌一般分布在土壤、水域及畜禽肠道中,特别是污水环境分布得最普遍;相反干净的井水、泉水往往不易找到它们。
蛭弧菌不仅对某些藻类有裂解活性,而且对某些致病茵特别是革氏阴性细菌更有强力裂解作用。当这些病菌处于对数生长时,其裂解活性最强也最有效。这与茵龄也有一定关系,最适菌龄为10小时。蛭弧菌的活性还取决于它所处的环境困素。它自己生长所需逢温为30℃-35℃,超过42℃-45℃即停止生长,水温在26℃~38.5℃时净化力相应提高。化学药物也会影响蛭弧菌的活性。
对蛭弧菌与噬菌体类似之处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不是病毒 B.可以作为生物因子
C.通过细菌滤过器 D.常居于污染水域中

“它们的生命活动同样也遭受另一类寄生细菌——蛭弧菌专一性的寄生或裂解”,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蛭弧菌是一种不一般的寄生细菌。
B.寄生细菌的生命力靠蛭弧菌寄生和维持。
C.蛭弧菌侵入并寄生于寄生细菌。
D.蛭弧菌对寄生细菌产生破坏作用。

对蛭孤菌的作用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消灭病原细菌 B.净华污水
C.消除藻类危害 D.改善生态环境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寺庙漫谈
“白日游山,夜晚看庙”说的是传统的游历内容,同时也道出了寺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寺庙是中国一种典型的宗教景观,而从艺术的角度看,则意义就更加重大了。寺庙是我国的艺术宝库,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最初“寺庙”并不是指宗教活动场所,从秦代以来通常将官舍称为寺。在汉代把接待从西方来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称为寺,从此之后,“寺”便逐渐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称。庙,是指祭祀祖先的祖庙。如今寺庙成为了佛道儒教乃至原始宗教或民间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贤哲的地方。既然是供奉神明的地方,自然要突出与市井所不同的那份清幽,这就体现在了寺庙的建筑格局上。
寺庙的建筑格局因宗教的不同而略有不同。佛寺的建筑布局是有一定规律的:大多是正面中路为山门,山门内左右分别为钟楼、鼓楼,正面是天王殿,殿内有四大金刚塑像,后面依次为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僧房、斋堂则分列正中路左右两侧。我国的回族、维吾尔族等兄弟民族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因而我国的清真寺也有很多。最初建造的伊斯兰教寺庙完全是阿拉伯式的建筑,以后逐渐采用了中国传统木建筑形式,但在建筑制度、总体布局和内部装饰上仍然保持了伊斯兰教的特点。道教是在我国本土上诞生的,也是我国特有的宗教。根据文献记载,道观远在唐代就有了,但真正的大规模地修建道观是从元代开始的。它的建筑布局也体现着民族风格和民俗特色,由北至南依次有山门、戏台、东西阙、正殿、东西廊。除了这种大型的道教宫观外,还有很多民间寺庙,多供奉着道教神仙,当然也有些供奉的是民间崇拜的英雄人物。多神供奉一庙这在中国的寺庙里是很普遍的现象,寺庙的结构布局也是大同小异。
中国这种建筑结构与同样是宗教建筑的西方教堂相差甚远,中国寺庙的建筑之美就在于群山、松柏、流水、殿落与亭廊的相互呼应之间,含蓄蕴藉,展示出组合变幻所赋予的和谐、宁静及韵味。而西方的教堂则在市井随处可见,建筑学家指出,欧洲的教堂建筑多是高大拱型穹顶、繁复的尖塔及彩绘玻璃窗,无不体现着宗教寓意。四面皆壁的封闭空间、弯曲的围闭形成的穹顶及尖塔的笔直通道暗示着上一层空间的存在,这就是天堂,人世是苦难的,只有天堂才是乐土。建筑的每处细节无不用心良苦地表达出天国与人间两个世界的对立。而中国的寺庙则恰恰相反,由于采用了“舍宅为寺”院落式布局,神的居所与人的居所一致,其实旨表明乐土就在现世、在人间,天人合一,人神同在。中国古老的堪舆思想更影响了寺庙的选址,选在景色秀丽,古木参天,云蒸霞蔚的风景名山建寺庙,为的是突出寺庙的脱俗,却达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交相辉映。此外,中国的园林式建筑格局也影响了寺庙的结构布局。广植苍松翠柏、奇花异木,突出了寺庙的清雅不俗,气韵生动。寺庙与园林,两种艺术格局使中国寺院既有典雅庄重的庙堂气氛,又极富自然情趣,且意境深远。
(摘自《百科知识》2007/06下半月刊刘扬,文章有删节)
下列对“寺庙”解说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寺庙不仅是中国一种典型的宗教景观,也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
B.最初“寺庙”并不是指宗教活动场所,秦代以来通常将官舍和接待从西方来的高僧居住的地方称为寺。
C.汉代以后,“寺”便逐渐成为中国宗教建筑的专称
D.现在的寺庙成为了佛教、道教乃至原始宗教或民间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贤哲的地方。

下列不能作为“寺庙的建筑格局因宗教的不同而略有不同”这一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
()

A.佛寺的建筑布局大多是正面中路为山门,山门内左右分别为钟楼、鼓楼,正面是天王殿,殿内有四大金刚塑像,后面依次为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僧房、斋堂则分列正中路左右两侧。
B.如今的伊斯兰教寺庙采用了中国传统木建筑形式,但在建筑制度、总体布局和内部装饰上仍然保持了伊斯兰教的特点。
C.道观的建筑布局也体现着民族风格和民俗特色,由北至南依次有山门、戏台、东西阙、正殿、东西廊。
D.民间寺庙多供奉着道教神仙,也有些供奉的是民间崇拜的英雄人物。

下列说法不符合的一项是()

A.中国寺庙一般建在群山之中,含蓄蕴藉,和谐宁静。
B.西方的教堂则建立在市井之间,无不体现着宗教寓意。
C.中国寺庙的实旨表明乐土就在现世、在人间,天人合一,人神同在。
D.西方教堂表达出天国与人间两个世界的对立。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人类文明与宗教
从文明发展史来看,倘若追溯到史前时代,人类精神文明的“元胎”原本就是宗教。它囊括一切,包容一切,将今天已经分门别类的所有文明品种之萌芽全部融成一体综合其中。在当时,科学、哲学、医学、天文、音乐、舞蹈、戏剧、绘画、雕塑、伦理、法律……全都总揽于原始宗教之中。古老的世界三大宗教以及我国各少数民族的宗教史诗中都涉及到天地起源、万物起源、人类起源这类科学的根本问题。史前人类岩画中的生殖崇拜、太阳崇拜以及祭祀舞蹈也多带有原始宗教性质。图腾崇拜集美术、雕塑、抽象艺术于一体,带着面具的宗教群舞更是戏剧的前身。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天文学起源于占星术,数学起源于数术,地理学起源于堪舆之术,化学起源于岐黄炼丹之术,医学更是从巫术脱胎而来,带有明显的宗教“胎记”。五千年前的古巴比伦医学认为疾病总是与诸神、鬼怪、星辰有关(有两千块楔形文字泥板为证)。三千五百年前的古埃及医学是神庙学校秘密教义的产物,最早的医学文献也写在纸草经卷当中。古印度直到公元前790年婆罗门医学才从吠陀医学中衍生出来,医生也从僧侣阶层中分离出来。古希腊的祭司就是医生。我国的中医同样是诞生于巫术的丛林草莽之中。宗教的“宗”字有“根本”、“本旨”之意,它恰如其分地反映出原始宗教包罗万象,乃是文明之宗的这一特征。
人类文明发祥于宗教,随着文明的逐渐演进,分门别类的专业从宗教中分化出来。这种分化一直不断地进行,不仅越分越细,各专业也日趋独立,沿着各自的轨道互为辐射发散,彼此绝少交叉往来。这种“重分化、少综合”的倾向,正是当今诸多弊端的根源。其中最明显的病症当属“技术发展”与“人文理念”的脱节。人类文明当前的许多重大问题都必须追寻到本源的综合上,追寻到人与自然的根本关系上,追寻到涉及人性的宗教范畴才能谋求彻底的解决。当前人类活动业已扩展到整个地球,不同的地域文明逐渐融合,走向信息、商品、资源、人才的全球一体化。这种“合”的势头非常有利于人们从“综合”着眼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世间的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种更加健全的文明必将在“合”的趋势中诞生。
阿•汤因比曾经设想过“人类未来的宗教究竟是怎样的宗教?”他认为:“产生并支持新文明的未来宗教,必须赋予人类明辨和克服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各种罪恶力量。这些罪恶当中最可怕的是那些从人类历史中沿袭下来的陈旧东西。这就是和生命本身具有同样古老历史的贪欲,以及和文明具有同样古老历史的战争和社会的不公正,还有和这些几乎同样可怕的新罪恶,这就是认为满足自己的欲望,应用科学和技术所造成的人为的环境。”
当前,彻底消解人与自然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实际上是树立一种正确信仰的问题。首先是如何对待“自然”的问题。汤因比认为:“人类本来是怀着敬畏之心看待自己环境的,应该说,这才是健全的精神状态。”遗憾的是,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的人类,自以为对大自然的了解已经透彻得一览无余,人们已不再敬畏自然,进而还要藐视自然,主宰自然。也许只有一些对自然有着精深理解的人如今还能对无比严格,无比艰深,无比庄严,无比美妙的大自然保持一种由衷的敬畏之心,对大自然还怀有一种虔诚的宗教感情。他们深切地认识到人与自然始终是处于一种“有限”与“无限”,“暂时”与“永存”的关系。
人类应该确立与自然“和谐”的信仰,注重科学技术与人文理念的“综合”。这“和”、“合”二字在民间又称之为“和合二仙”。但愿他们能够保佑人类走出技术阴影和人性的暗区,自觉地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纳入到大自然的普遍和谐之中,在大自然协调统一的庄严秩序中发挥人类的智慧与创造能力。
(节选自詹克明《一个科学工作者的忧虑》,题目为编者所加。)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中外漫长的文明发展进程表明原始宗教是人类文明的起源。
B.宗教的分化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而促使各门专业日趋独立。
C.人类文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都与“重分化、少综合”倾向有关。
D.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必将推动人类文明向更健全的方向发展。

E.人类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就可以透彻地了解和改造大自然。
下列说法不符合“更加健全的”人类文明特征的一项是

A.具有科学的眼光和高超智慧,怀有虔诚的宗教感情和征服自然的决心。
B.以整个人类为根本,顾及地球资源的长远利用和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
C.注重科学技术与人文理念的相互结合,注重物质与精神的协调发展。
D.排斥野蛮、奢欲、愚昧、不公正等恶俗,关注人际关系的和睦友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