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当时苏俄“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的具体做法是
A.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 |
B.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
C.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在俄国投资经营企业 |
D.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
冯桂芬在《制洋器议》中指出,“今者诸夷互市,聚于中土,适有此和好无事之间隙,殆天与我以自强之时也”。材料中“自强之时”的说法主要源于()
A.诸夷侵略要求得到满足 | B.诸夷与清政![]() |
C.诸夷已放弃了武装侵略方式 | D.诸夷齐聚中土利于清政![]() |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以后,曾凭借《天朝田亩制度》,一度取消城市的商业活动,没收一切商店里的物资,但不久后又在天京城外设立各种商店。这表明 ()
A.原来的城市政策具有空想性 | B.领导人开始转向腐化堕落 |
C.领导人开始接受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 D.逐渐推行《资政通篇》中的思想主张 |
有学者指出在鸦片战争中,英国海军封锁中国沿海,“企图以此扼制中国经济的喉管”,但最后他们也放弃了。英国人这种做法“未收到期望的效果”的原因是()
A.清政府腐朽无能,采取坚守封海政策 | B.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
C.封锁沿海对英国商人损失巨大 | D.英国的做法遭到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抵制 |
据载19世纪以前,英国东印度公司驶往中国的船舶经常装载90%的贵金属,有时高达98%,只有极少的货物。此现象直接反映了当时 ()
A.中国生产力水平较英国发达 | B.中英两国生产方式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
C.正常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出超![]() |
D.中国自然经济体系下的商品贸易活跃 |
下列图示能正确反映中法《黄埔条约》内容与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内容关系的是()
A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