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内蒙古地区的自然带,自西向东依次出现荒漠---草原---森林,其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是:( )
| A.纬度地带性 | B.经度地带性 | C.垂直地带性 | D.非地带性 |
下图是我国某城市人口数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从1998年开始,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呈负增长而总人口却持续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 A.人口出生率高 | B.人口死亡率低 |
| C.原有人口基数小 | D.大量人口迁入 |
该市在城市化过程中,近期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是( )
| A.城市经济缺乏活力 | B.劳动就业压力增大 |
| C.社会劳动力不足 | D.城市环境质量陡然下降 |
读2010年末中国人口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 指标 |
全国总 人口 |
城镇 人口 |
乡村 人口 |
男性 |
女性 |
0~14 岁人口 |
15~59 岁人口 |
60岁及以上人口 |
| 年末 数(万) |
131 448 |
57 706 |
73 742 |
67 728 |
63 720 |
25 961 |
90 586 |
14 901 |
如果a、b、c分别代表我国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图中符合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比重状况的是( )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有关我国人口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解决当前我国人口问题的主要措施是遏制人口老龄化的加速 |
| B.我国应在一定的时期继续保持人口低自然增长率状况 |
| C.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居高不下,有利于安排就业 |
| D.流动人口持续增加,有利于城市公共资源合理配置 |
图为某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比较图,回答下列问题。
关于该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城市化与工业化呈同步增长趋势 |
| B.阶段Ⅰ城市化进程速度比阶段Ⅱ快 |
| C.在此国城市化进程中工业化都是主要动力 |
| D.城市化速度一直快于工业化速度 |
在阶段Ⅲ,该国新增就业机会主要来自( )
| A.技术指向型产业 | B.劳动力指向型产业 |
| C.动力指向型产业 | D.现代服务业 |
该地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产生的问题中,属于生态破坏方面的是( )
| A.大气污染日益加剧,该地区已成为全国第一大酸雨中心 |
| B.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 |
| C.噪声扰民,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
| D.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 |
图为地球星瓣图,图中a为陆地相对集中的“陆半球”的极点(38°N,0°),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与陆半球对应的“水半球”的极点应是图中()
| A.b | B.c | C.d | D.e |
a到c的最短航线的方向为 ()
| A.先向西再向东 | B.先东北再西南 |
| C.先向北再向南 | D.先西北再东南 |
人们把湿地称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云南的大山包、拉市海、纳帕海和碧塔海(如图)是我国4处国际重要湿地。20世纪80年代初,纳帕海周围山上的原始森林已被砍伐殆尽,为开垦田地、扩大牧地,人们设法排干湖水、降低水位,致使湿地面积不断减少。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与图中8处湿地的形成无关的是( )
| A.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 |
| B.地形相对低洼,容易积水 |
| C.植被较好,容易涵养水源 |
| D.都濒临长江,常受到长江洪水的泛滥而积水 |
从保护湿地和发展经济的角度看,不合理的行为有( )
| A.利用文化生态优势,发展旅游等绿色产业 |
| B.停止挖沙、打坝蓄水、恢复沼泽地 |
| C.修筑梯田、扩大耕地,解决贫困山区的粮食问题 |
| D.加大投入,进行改造,建湿地公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