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共20分
干干净净的傅雷
①A 很难想象公元1966年9月2日深夜,是怎样一个古怪的夜晚!也许那夜就像打翻一瓶墨水,整个一张稿纸没有一点洁白的地方;也许那夜狂风大作,雷霆万钧,偌大的上海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也许那夜花好月园,竹影摇窗,与从前的夜未来的夜别无二致。然而就在此晚,午夜已过,凌晨刚至,中国最伟大的翻译家傅雷与夫人朱梅馥携手同肩,双双自缢身亡。
B公元1966年9月2日深夜,中国最伟大的翻译家傅雷与夫人朱梅携手同肩,双双自缢身亡。
②傅雷夫妇走得干干净净,义无反顾,几乎不留任何痕迹,就像风吹皱一池春水,遂又了无纤痕。傅雷的一生长身玉立,气宇轩昂,就像一棵笔挺的秀竹,宁折不弯。他的夫人雍容静肃,端庄憨厚,柔情似水,就像一根缠绕秀竹的春藤,温存有余。二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自然放射出人生最瑰丽的光芒。一对恩爱夫妻,如胶似漆,举案齐眉;但真正能够做到携手共赴正义,蹈死不顾,恐怕从古至今也屈指可数,贝多芬有句名言:“为了真理,给个国王都不换!”傅雷做到了,这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崇高人格的大写意。
③傅雷走得干干净净,从从容容。傅雷和夫人临走前的9月2日夜,曾给他们的亲人留下一封仅千余字的最后家书。这封遗书是写给傅雷的小舅子朱人秀的。遗书写得笔墨清晰,条分缕析,坦坦荡荡,磊磊落落,至今读来都令人潸然泪下,振聋发聩。从遗书里看到,傅雷的反党罪证无非是一面小镜子和一张褪色的旧画报。小镜子后有蒋介石的头像,画报上登有宋美龄的照片;而这两件东西又都是傅雷的小姨子寄存他家的,并非傅雷本人之物。正像傅雷所言:“我们纵有千万罪行,却从来不曾有过变天思想。”然而作为一介书生,即使竭尽全力呐喊也是微茫的。理智的傅雷清醒地觉察到树欲静而风不止,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没有向任何人申辩,只在遗书中发出了一个知识分子痛切的自白:“我们也知道搜出的罪证虽然有口难辩,在英明的共产党和伟大的毛主席领导之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决不至因之而判刑。只是含冤不白,无法洗刷的日子比坐牢还要难过。何况光是教育出一个叛徒傅聪来,在人民面前已经死有余辜了!更何况像我们这种来自旧社会的渣滓早应该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了!”“士可杀而不可辱”,这是一个多么干净、彻底、从不苟且的傅雷。
④傅雷走得干干净净,清清白白。临走前,他没有忘记托付朱人秀上缴当月55.29元的房租,没有忘记给保姆周菊娣留下一块女表,一个旧挂表,一张600元的存单作为她过渡时间的生活费,并说:“她是劳动人民,一生孤苦,我们不愿她无故受累。”如果说傅雷临走前有什么遗憾的话,恐怕这就是唯一的遗憾,带着深深的同情的遗憾。要送人或该还人的东西,傅雷都如数家珍,一一道来,共13条。最后剩下的53.30元又托付给朱人秀作为他们的丧葬费。至于图书字画听候公家决定。一切均有安排,决不乱套,就像夫妻两个要出门远行,或到国外看儿子,没有一丝一毫的慌乱和疏忽。一切都处理得井井有条,不动声色,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
⑤文如其人,惟其有干干净净不朽的人品,才有干干净净不朽的文章。傅雷凡事一丝不苟,尤其珍惜自己的笔墨。当年翻译法国文豪的名著《高老头》《约翰•克利斯朵夫》时,宁愿精益求精,一译再译,把自己的文稿修改得体无完肤,可是一经定稿,就不许编者妄自改动一字一句了。
⑥傅雷干净了一生,与人无求,与世无争。9月3日凌晨,他和夫人化做两粒晶莹剔透的露珠,在天亮前降临大地,其璀璨的锋芒一直照彻敬佩他的每一个文人。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6题
人格的动力与发展
刘毓航
人格建构需要一定的心理能量来发挥作用。荣格从心理能量的来源、性质、分配、运行机制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动力观。
“力比多”作为一种普遍的心理能量,定义为“问题产生时就被集中运用到这些问题上的普遍的生物的生命能量”。其本质是一种欲望,既表现为生理的欲望,也表现为情绪的欲望;既表现于生长和生殖,也表现于其他活动,是一种能用于延续个人心理生长的创造性生命力。可以看出,荣格是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使用“力比多”这个概念。“心理值”是作为衡量心理能量分配尺度的概念。当某一要素获得很高的心理值时,意味着这一心理要素获得较大的发展。随着时间情境的变化,心理能量之间的比例会发生转化。在转化过程中,它们遵循“等值原则”和“均衡原则”。能量不等的两种心理结构一经在能量上达到平衡,就可能导致两种心理结构持久、强烈的结合。
荣格还以“前行”“退行”表述了人格发展的动力机制。“前行”就是心理功能的发展,是指能够使一个人的心理适应能力得到发展的日常经验。在人格发展过程中,由于先天潜能的不平衡,某些功能可能特别发达,在整体人格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然而,这一功能的特别发达可能会导致其他功能的停滞,使这一功能占优势的人不适应日益丰富的环境。这就需要一种相反的功能来与之相配合,共同完成心理任务。如果这两种功能达不到和谐统一“前行”就全停止,从而出现“退行”,即把心理能量从过分发达的心理功能中撤回,转而分配给其他功能,使之得到发展。这样人格才能适应环境。
荣格把生命周期分为两大阶段,包含童年、青年、中年、老年四个年龄段。生命的前半段,主要是形成人格面具和发展自我的阶段。在此阶段,值得关注的是,童年时代的梦想和意愿牢固地植根于内心世界,常常会阻碍人格的发展;在生命的后半段,由于从前过多地倾向于处理外界事物,忽视了内在精神的发展,这时就应用心理值从外部向内部,以期达到内心平衡。
荣格用自性化来说明心灵的发展。实现自性化过程意味着人的自然性、社会性与精神性的和谐,意味着知识、技能、智慧、德性的和谐,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和谐;更重要的是,它意味着人格面具与阴影的和谐,意味着情结等次级人格与主人格之间的和谐。因此,精神人格的统一和和谐,心灵各组成部分的圆融整合,是生命的自然倾向,是个体完善的真正目标。自性化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和谐的人”。
荣格依据意识的两种形态、四种功能的不同组合,提出了其独特的人格类型说。其中揭示的内倾、外倾这一人格维度为后来多数心理学家所公认,现已成为现代心理学中划分人格维度最基本的标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节选自《班主任之友》之《荣格人格理论的德育意蕴》)
14.根据文中信息,对“力比多”这一概念的相关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力比多”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们身上的心理能量。
B.“力比多”是人们在问题产生时被集中运用到这些问题上的普遍的生物生命能量。
C.“力比多”是表现为人类情绪中的一种欲望,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需求。
D.“力比多”是一种表现于生长、生殖或其他活动的,能用于延续个人心理生长的创造性的生命力。

15.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等值原则”和“均衡原则”是指两种心理结构不等的心理能量会相互转化,从而在能量上达到等值或均衡。
B.“前行”是指在人格发展中能够使一个人的心理适应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的现象。
C.“退行”是指在人格发展中能够使一个人的心理能量从过分发达的心里功能中撤回,转而分配给其他功能,并使之得到发展的现象。
D.荣格将人的生命周期分为前后两大阶段,前段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后段是外界事物与内在精神的相互转化,使人的精神和谐统一的阶段。

16.下列表述与原文相关信息完全符合的一项是()

A.在人格发展过程中,由于先天潜能的不平衡,可能导致某些功能特别发达,而其他功能则处于停滞状态。
B.荣格认为:人的心灵各组成部分的圆融整合,是生命的自然倾向,也是生命个体趋于完美的途径。
C.荣格认为:人格构建需要一定的心理能量来发挥作用,而衡量心理能量的尺度为“心理值”。
D.童年时代的梦想和意愿牢固地植根于人的内心世界,对人格的发展必然会起到阻碍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20分)
校园的路
曹旭
①路,是大地的藤蔓,大地的神经,大地的网络,大地的风景——三十年前,一个甚至来不及脱下油腻手套的工人,手里拿着“录取通知书”,中了头彩般的,沿着阳光洒满的路、沿着风景,梦游般进入我们的学校,开始桃花源里的生活。
②记得第一天报到,来到门前一看,很失望。想不到大门是用松柏和纸花搭在路上的门楼,和人民公社大队部里扎的门楼没有什么两样,过了门楼,便是菜花田和养鸭场;左边是河,右边是岸,鸭群在阳光下拍着翅膀大笑着欢迎我们。要不是牌楼上挂着大学的牌子,我们以为走错了路。鸭群和春天的油菜花——这张老照片,定格在学校的档案馆里。
③时代变化,风景变化,路也在变化。
④学校最早的是土路。土路的前身,是连接村庄和村庄之间的田埂,是江南星罗棋布、蛛网般田问小路中的一条。现在的学生寝室,是农民养猪养牛的饲养场;教学大楼是一片菜田;图书馆是打谷场,食堂是老农民干活累了,蹲下来吸口烟的地方。
⑤很多人都是踏着土路进来的。土路混着细沙,旱天黄尘飞扬;雨天,脚便在泥泞中跋涉。但是,等我们进来,先辈已经把土路走完,让我们走用石块铺成的弹硌路。
⑥铺得整整齐齐的弹硌路,像一条河床;来来往往的老师和学生,尤其是一下课,涌出教室的学生像涌出闸门的流水,“哗哗哗”地在上面流淌。弹硌路有缝,一有缝,就透气;一透气,就长草;一长草,路就活了;路一活,不仅春天会绿、秋天变黄,并且与我们的脚有交流。走在石缝小草的弹硌路上,仿佛有一种走在公园里的感觉,给人一种乡土情怀。所以,铺成水泥路以后,我们都有点恨这条水泥路,宁可绕圈子,也不走它。弹硌路消失了以后,一直让人很怀旧,现在要铺就难了。
⑦那时,学校里所有的路都像为我们上课的老师一样,平平常常、简简单单、普普通通,朴素得有点令人诧异。但现在不同了,现在主干道两侧,已铺成花岗岩。深红、浅灰搭配的花岗岩,气派豪华,令春天回归的燕子找不到方向;让朴素惯了的人看来,还可以说有点奢侈哩!
⑧百万计的学生、老师都走过校园的路;路曾经默默地经受我们亿万次的踩踏。但每逢毕业,我们只会异口同声地感谢老师、感谢领导,从来没有想到感谢校园的路。一直承受路指引和恩惠的人,开始甚至还埋怨路的单调,埋怨从寝室到食堂到教室“三点一线”的生活。
⑨所有的路都是缓缓向前转动的录像磁带,把行人的姿势和声音录下来。我在路上想心事,欢乐的心情、悲伤的故事、考试的成绩、鸡虫的得失,都被路拍摄下来,虽然很多年过去,我忘了,印象模糊了,但路还记得。
⑩改革开放三十年,是学校和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机会。学校发展,路目睹了变化,并且是这一变化的证明。而我也是在弹硌路、水泥路、花岗岩路上,从工人走向学生,从学生走向老师,然后走向教授和图书馆馆长位置的。
⑾学校的路和天下的路相通,许多弯弯曲曲,从高山、大河、边陲、广漠来的路,都朝学校的路聚拢;学校是美丽浩渺的湖,无数溪水流到这里,聚集在一起,迎接日出日落,听百鸟和呜,然后从这里分岔,从车站到车站,从机场到机场;奔向各自的海洋——
⑿一届一届的学生,使我们学校的路越走越宽广。
⒀最后说一说路口,路口是一种标识,长着几棵高大的树,是约会、集合以及晚上彩云等待月亮的地方。路口比较宽阔,那里,经常是万里分歧的开始,因此许多送别就在路口。
⒁我留校当老师以后,在路口送别毕业生的次数,数不清了。
⒂今年校庆聚会,老同学要来,我就在路口等他们。我要捧九十九朵玫瑰花,赠给三十年前同在那个幸福的春天里相遇的有缘人。
(2008年12月27目《解放日报》)
12.从全文看,开头两段描写的主要作用是什么?(3分)
答:
13.文中“校园的路”是怎样变化的?作者为什么特别怀念“弹硌硌”?
答:
14.第八段到第十段,主要以什么手法描写和揭示了“路”的哪些内在意义?(4分)
答:
15.最后五段分别描写了“路”和“路口”,两者有什么相同的角度和不同的重点?(4分)
答:
16.这篇散文不仅仅只是描写了“校园的路”,那么究竟还描写了哪些“路”?这样的构思有什么好处?请你作简要分析和评价。(不少于80字)(5分)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野花为谁而开
曾纪鑫
①一行人走在初秋寂寞而蜿蜒的天柱山山道上,没有风声、虫声、鸟叫,静谧笼罩山野。我们也沉默着,静静地感受着周围的一切。空谷足音清晰地回荡袅绕,别有一番情趣与韵味。
②突然,我见到了道旁的一朵野花,不觉一声惊叫,赶忙跑了过去,蹲下身子认真地观赏起来。这是一朵叫不上名字的深蓝色小花,它开在一根长长的细茎顶端。四周是草丛、树木、藤蔓,就只有这么一朵盛开的野花卓然独立,是那么热烈蓬勃、生动可爱,充分展示着生命的灿烂。特别是它的深蓝色彩,恰如头顶湛蓝的秋空,高远而深邃,神秘而肃穆,令人心旌摇荡,神思翩跹……
③这时,一声叫喊将我从欣赏与陶醉中拉回现实,挚友邓君正站在前面向我招手。抬眼望去,大家已然走出好远。我瞧瞧野花,舍不得就此撇开离去,便狠狠心,将那细茎掐断,如获至宝般地拿在手中,跑步赶上前行的队伍。
④邓君见了野花,情不自禁地赞叹它的艳丽,同时惋惜它的就此夭折,声讨我对它的“专政”与“暴行”。我分辩说,野花得感谢我才是,它寂寞地开着,又将寂寞地凋谢,是我发现了它的美丽,其生命之价值才得以实现。说着,猛然想起陆游词作《卜算子•咏梅》,不觉吟诵道:“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又将野花凑近鼻端,深深地吸了一口。一股淡雅的馨香顿时充盈胸腹,于是,不由得反问自己,难道没有我的发现,野花的存在便真的失去意义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我没有见到之前,它已经展开花瓣存在着,显示出生命的圆满;我的发现反使它惨遭“厄运”,只落得个“身首异地”的下场。从这一角度来看,是我斩断了它的生命之源,使它的价值化为乌有……
⑤就这么一朵野花,不觉使我心思烦乱,理不出个明晰的头绪来。它开在深山野地,没有同伴,没有竞争,自然也就没了嫉妒与恭维。那么,它到底为谁而开放呢?既不为人类,也不为同伴,难道为那些野花树木、藤蔓岩石、秋虫小鸟、野兔猴子,抑或秋云、风雨吗?显然都不是!它盛开着,孤孤单单、寂寂寞寞,却又旺盛饱满、热热闹闹,真可谓蓬蓬勃勃、轰轰烈烈了。不在乎环境,不在乎观众,不在乎对象,作为一种生命,它曾经生存过,怒放过,辉煌过,既不为别人,也不为自己。没有强迫,没有诱惑,自自然然孕育,自自然然盛开,又将自自然然凋零。一切顺乎自然,圆融而完满。这,难道不是一种天地之大道,一种永恒的呈示么?由此观之,生命的意义,正在于生命本身,在于生命那展开的过程之中。
⑥于是,不禁想到了一则佛教故事。传说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说法时,一言不发,只用一只手拈起一朵鲜花微笑。弟子们顿时寂然,用心揣摩他的用意,但都不甚明了,只有弟子迦叶心领神会,突然破颜微笑。于是,释迦牟尼便将心印法门传给了迦叶。这一法门,有别于正统佛教,它微妙无相,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传至我国,后来发展蔓延为影响深远的中华禅宗,演奏出无数缤纷灿烂的千古绝唱。
⑦谁说释迦牟尼当时拈着的那朵鲜花,不就是一朵艳丽无比的野花呢?不就是那释迦牟尼和迦叶的微笑呢?
12.第一自然段写出了天柱山山野什么特征?作者是怎样来描写的?(4分)
答:
13.如何理解作者引用陆游词作《卜算子•咏梅》的作用。
答:
14.第四自然段划线的句子中两个“价值”的含义相同吗?为什么?
答:
15.第七自然段作者把“微笑”和“野花”相联系,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谈谈一个人在生命过程中应持什么态度。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
大地上的雕塑
石绍河
①我在阅读近期出版的几种不同类型期刊时,惊异地发现,封面都是梯田的风光照片。那清晰优美的线条,那恢宏磅礴的气势,那绚丽灿烂的色彩,令人兴奋而震撼,看后久久难忘。原来我熟视无睹的梯田,竟有这般庞大的雕塑之美。
②我至今没有参观过云南云阳哈尼人的梯田,也没有机会去看湖南新化紫鹊界的梯田。据说,这两处堪称世界梯田奇观,是祖先留给我们不可多得的自然与文化遗产。但也没有什么遗憾,在我出生和生长的地方,坡坡岭岭到处都是梯田,我就长期生活在梯田构成的风景里和梯田孕育的文化里。
③我家的吊脚楼建在一面山坡的半腰里。楼前屋后全是层层叠叠的梯田,漫山遍野舒展开去。出门回家,都要从梯田曲曲弯弯的田埂上走过。我熟悉这些梯田的角角落落,哪块田像一弯新月,哪块田像一条青布腰带,哪块田像一只雄鸡,哪块田像一口天井,我闭着眼睛都说得出来。哪条田埂有多少步长,哪丘田里黄鳝泥鳅多,哪块田里水生蔬菜嫩,我想都不用想就心里有数。
④我是一个好静喜独处的人。小时候,闲着无事,我常常面对着梯田,坐在石头上托着两腮,一个上午或一个下午地和梯田作着无声交流。我看见无穷无尽的弧线,像优美的线谱,在微风的弹拨下,汩汩流淌出悦耳的乐音,乡亲们和着这仙乐,一边劳动,一边哼着小调或唱着情歌。我看见灌满山泉水的层层梯田,仿佛无以数计的魔镜,在暖暖阳光的映照下,亮晶晶,明晃晃,把整个山寨照得山光水鲜,人靓物美。我还看见,乡亲们把梯田当作稿纸,用灵巧的双手,将翠绿的秧苗栽成一行行立体的诗句,让贫困的生活添了好些诗意,也让梯田带着一身浓浓重重的色彩和我们朝夕相处。
⑤对梯田的长期观赏阅读,我不由得对祖先仰慕起来。我曾问过长辈,寨子里山坡上的梯田是哪朝哪代开凿的。大家都说不出子丑寅卯来,只说从小就看见有这么多梯田。我敢肯定,在有人定居在这里之前,不可能有梯田,是我们的祖先,因为生存的需要,一代代、一辈辈慢慢开垦出来的,先是一小块儿,再是一小块儿,经年累月,就有了这规模。这里最老的梯田,恐怕有上千岁了吧。古人是有长远眼光的,他们为子孙留下了可耕种的土地。这才是最宝贵的财富。我想象着当年开垦梯田的壮举,有人披星戴月,有人栉风沐雨,有人夜以继日,有人代代不息,他们用锄头、用木棍,甚至用双手,一点点儿地雕凿着大地,这是多么浩大的工程。他们用生命改造着生存环境,却无意中创造了一种奇异的文化,建筑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⑥梯田把自然与人文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至高境界。她不是单一的风景,她在带给人们美的享受的同时,更主要的是靠自身的出产养育了这一方水土这一方人。梯田和人的关系更紧密,更富有人情味儿和文化味儿。梯田不仅生产五谷杂粮,也生长文化,生长民歌,生长爱情。我曾经骄傲地说过:我的乡亲天天生活在文化里,他们都是名副其实的文化人。
⑦乡亲们对梯田呵护有加。他们把田坎修剪得轮廓分明,把田埂铺填得平平整整,把沟渠整理得顺顺畅畅,把田块梳耙得熨熨帖帖,真像是锻造价值连城的艺术品。哪里田坎崩了,沟渠堵了,田里淤了,乡亲们都会及时修补,保持她的完美无缺,完好无损。早年,我也常常去参加修补梯田的劳动,那份投入、那份纯情,是很难让人想象的。
⑧后来,我进了小县城,整天住在水泥楼房里,心里却牵挂着山坡上的梯田。早些时候,还有乡亲进城来,要我帮助弄些水泥之类的东西,说是修补毁损的梯田用,我也尽量帮助他们弄一些回去。但近年却不再有人要我帮助弄水泥了。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被山洪暴雨毁坏的梯田也没有人修补,祖宗留下的梯田正在慢慢损坏。去年夏天,年过古稀的父亲进城来,说是一场暴雨,把他承包的梯田毁坏了多处。我说赶紧找人修补一下。父亲摇摇头:“我种不动地了,修补好了也无人种。”我还是出钱请人把毁坏的地方修补好了,尽管她荒着,总不能让梯田在我的手里毁掉。说不定,再过好多年,我为之骄傲的梯田,就会支离破碎,到时,不知见了祖先怎么向他们交代。
⑨梯田是我国七种田制之一。我们的祖先凭着聪明才智,为我们创造了这部大地雕塑。当今的人,应该站在梯田里,好好去阅读这部经典,思考她深沉而永恒的主题。
(选自2007年第l期《散文海外版》,有删改)
12.首段着意写作者阅读梯田的风光照片有什么作用?
13.“乡亲们把梯田当作稿纸,用灵巧的双手,将翠绿的秧苗栽成一行行立体的诗句,让贫困的生活添了好些诗意。”请将这句话用平实的语言进行表述。
1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我”对祖先仰慕的原因。
15.赏析第七段中画线部分的文字。
16.结合全文,指出末句中“深沉而永恒的主题”的含义,并分析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凸现这一主题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共20分)
汉家寨
张承志
(1)那是大风景和大地貌会集的一个点。我从天山下来,心被四野的宁寂——那充斥天宇六合的恐怖一样的死寂包裹着,听着马蹄声单调地试探着和这静默碰击,不由得屏住了呼吸。若是没有匹马弄出的蹄音,或许还好受些。300里空山绝谷,一路单骑,我回想着不觉一阵阵阴凉袭向周身。那种山野之静是永恒的;一旦你被它收容过,有生残年便再也无法离开它了。无论后来我走到哪里,总是两眼幻视、满心幻觉,天涯何处都像是那个铁色戈壁,都那么空旷宁寂、四顾无援。我只有凭着一种茫然的感觉,任那匹伊犁马负着我,一步步远离了背后的雄伟天山。
(2)就这样,走近了汉家寨。
(3)仅仅有一炷烟在怅怅升起。几间破泥屋里,坐落在一片铁灰色的砾石戈壁正中。裸山之间,是三条巨流般的黑戈壁,寸草不生,平平地铺向三个可怕的远方。因此,地图上又标着另一个地名叫三岔口。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有了这样一个地名。新疆的汉语地名大多起源久远,汉代以来这里便有中原人屯垦生息,唐宋时更因为设府置县,使无望的甘陕移民迁到了这种异域。真是异域——三道巨大空茫的戈壁滩一望无尽,前是无人烟的盐碱低地,后是无植被的红石高山。汉家寨,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孤零零地存在于这巨大得恐怖的大自然中。三个方向都像可怕的暗示。我只敢张望,再也不敢朝那些入口催动一下马蹄了。
(4)独自伫立在汉家寨下午的阳光里,我看见自己的影子一直拖向地平线,又黑又长。三面平坦坦的铁色砾石滩上,都反射着灼烫的亮光,像热带的海面。默立久了,突然意识到什么。转过头来,左右两座泥屋门口,各有一个人在盯着我。一个是位老汉,一个是七八岁的小女孩。他们痴痴的盯着我。我猜他们已经好久没有见过外来人了。老少两人都是汉人服饰;一瞬间我明白了,这地方确实叫做汉家寨。
(5)我想了想,指着一道戈壁问道:它通向哪里?
(6)老人摇摇头。女孩不眨眼地盯着我。
(7)我又指着另一道:这条路呢?
(8)老人只微微点了一下头,便不动了。女孩还是那么盯住我不眨眼睛。
(9)犹豫了一下,我费劲地指向最后一条戈壁滩。太阳正向那里滑下,白炽得令人无法瞭望。地平线上铁色熔成银色,闪烁着数不清的亮点。我刚刚指着,还没有开口,那老移民突然钻进了泥屋。我呆呆地举着手站在原地。那小姑娘一动不动,直凝视着我,不知是为了什么。
(10)在那块绝地里,他们究竟怎样生存下来,种什么,吃什么,至今仍然是一个谜。但是这不是幻觉也不是神话。汉家寨可以在任何一张好一点的地图上找到。《宋史•高昌传》据使臣王延德旅行记,有“又两日至汉家砦”之语。砦就是寨,都是人坚守的地方。从宋至今,汉家寨至少已经坚守着生存了一千多年了。独自再面对着那三面绝境,我心里想:这里一定还是有一口食可觅,人一定还是能找到一种生存下去的手段。
(11)离开汉家寨,我继续向吐鲁番盆地前行,走下第一道坡坎时,我回转身来想再看看汉家寨。它已经被起伏的戈壁滩遮住了一半,只露出泥屋的屋顶窗洞。那无言的老人再也没有出现。我等了一会儿,最后遗憾地离开了。
(12)千年以来,人为着让生命存活曾忍受了多少辛苦,像我这样的人是无法揣测的。我只是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感到了那坚守如这风景一般苍凉广阔。
(13)走过一个转弯处——我知道再也不会有和汉家寨重逢的日子了——我激动地勒转马绳。遥遥地,我看见了那堆泥屋的黄褐中,有一个小巧的红艳身影,是那小女孩的破红棉袄。那时的天山已经完全升起于北方,横挡住大陆,冰峰和干沟裸谷相衬映,向着我倾泻般伸延的,是汉家寨那三岔戈壁的万吨铁石。我强忍住心中的激动,继续着我的长旅。从那一日起我永别了汉家寨,也是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
(14)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我只觉得它与汉家寨这地名天衣无缝。在美国、在日本,我总是倔强地回忆着汉家寨,仔细想着每一个细节。直至南麓天山的阳光照耀下的、伤痕累累的山体都清晰地重现,直至大陆的倾斜面、吐鲁番低地的白色蜃气,以及每一块灼烫的砾石都逼真地重现,直至当年走过汉家寨戈壁时有过的那种空山绝谷的难言感受充盈在心底胸间。
(节选自《荒芜英雄路》)
12、第(2)段“就这样,走近了汉家寨”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13、请结合文意赏析“汉家寨,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孤零零地存在于巨大得恐怖的大自然中”这句话的含义。
14、“我只觉得它与汉家寨这地名天衣无缝”。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请结合全文分析。
15、对文中的“坚守”,作者持何种态度?在当今社会你如何认识这样的坚守呢?请简要说明。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