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锦衣卫印 图二 军机处内景
材料二 泰西之强,在其政体之善也。其言政权有三:其一立法官,其一行法官,其一司法官。立法官,论议之官,主造作制度,撰定章程者也。行法官主承宣布政,率作兴事者也。司法官主执宪掌律纠愆谬者也。三官立而政体立,三官不相侵而政事举。……今欲行新法,非定三权未可行也。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材料三 皇上若决定变法,请先举三者……。设制度局于内廷,选天下通才十数人,入直其中,王公卿士,仪皆平等……。皇上每日亲临商榷,何者宜增,何者宜改,何者当存,何者当删,损益庶政,重定章程,然后敷布施行,乃不谬紊。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四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材料五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
会主义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1)材料一的两幅图,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4分)
(2)依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康有为所说的“制度局”类似于西方国家的什么机构?其主要根据西方的什么学说提出此主张?
(3)材料四和材料五所反映的两种政治制度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与这两次政治制度变革相关的历史大事件分别是什么?
(4)上述材料反映了明清以来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你如何认识这种趋势?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宪法保障下列的自然权利和公民权利:
一、一切公民,除德行上和才能上的差别外,都得无差别地担任各种职业和职务。
二、一切赋税都应在全体公民之间按其能力作平等的分摊。
三、同样的犯法处以同样的刑罚,不因人而有所差别。
材料二第二条:凡为能动公民(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资格的公民),必须:
生为法国人或后来变为法国人;
已满25岁;
在城市或区内具有为法律所指定的一定时期的住所;
在王国内任何一个地方,至少已经缴纳了相当于三个工作日价值的直接税,并须提出纳税收据;
不处于奴仆的地位,亦即不处于被雇佣的奴役地位;
——均摘自法国《1791年宪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1791年宪法制定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1791年宪法的历史局限性。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金朝第四代皇帝完颜亮(1122—1161年),从小就仰慕汉文化,他拜汉儒张用直为师。完颜亮少年时爱读书,能吟诗、作文,喜欢下棋、点茶,交结儒士。因此对封建王朝的政治思想比较熟悉。
完颜亮年轻时“英锐有大志”,想干一番事业,这从他年轻时所写的“蛟龙潜匿隐沧波,且与虾蟆作混和。等待一朝头角就,撼摇霹雳震山河”等诗中可以反映出来。
金熙宗(完颜亮的祖父)当政时,关于继续推行奴隶制,还是转向封建制的政治斗争相当激烈。完颜亮即帝位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主要内容有:
领域 |
具体内容 |
政治制度的改革 |
废除熙宗及其以前在汉族地区设置的行台尚书省,使政令统一于朝廷;废除权力极大的都元帅府,仿汉制设立枢密院,任命枢密使、枢密副使主管军事;废除中书、门下两省,只设尚书省,主管朝廷政务;改革和加强科举制度;等等。 |
迁都燕京 |
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心的南移,上京会宁府日益失去了驾驭全国的地位,完颜亮下诏迁都燕京,金朝统治中心由女真故地迁到中原汉人居住地区。 |
社会经济方面 |
派人到各地拘收原侵官地和荒闲的牧地,授予南迁的女真人耕作,多余的土地允许汉人租佃;印钞铸钱,改革币制:下令印制交钞(纸币),又下令铸造铜钱“正隆通宝”,与旧钱通用。 |
——摘编自《女真族杰出的改革家完颜亮》
(1)根据材料,说明完颜亮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完颜亮改革的历史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和日本两国近代化过程比较表
类似事项 |
中国 |
日本 |
相差 年数 |
||
事项 |
年 |
事项 |
年 |
||
开办外语学校 购买轮船 设立工场 开设电信设备 派遣留学生 发行报纸 建设铁路 改革文字运动 民众政治运动 发行杂志 创始师范教育 近代学校制度 设立国立大学 政治革新 立宪预告 发型开禁 实施新历 改革货币制 颁布宪法 |
同文馆 商船亚丁号 安庆军械所 上海和香港之间 美国留学 《昭文新报》 上海和吴淞之间 《一目了然初阶》 公车上书 《时务报》 南洋公学师范院 《钦定学堂章程》 京师大学堂 废除科举诏书 准备立宪上谕 自由理发 太阳历 实行法币 中华民国宪法 |
1862 1862 1864 1871 1872 1873 1876 1892 1895 1896 1897 1902 1902 1905 1906 1911 1912 1935 1947 |
洋学所 咸海丸 横须贺造船所 东京和横滨之间 荷兰留学 《中外新闻》 东京和横滨之间 《汉字御废止之仪》 建议设立民选议院 《西洋杂志》 师范学院 《学制》 东京帝国 五条誓文 设立国会诏书 自由散发 太阳历 新货币制度 大日本帝国宪法 |
1855 1857 1864 1869 1862 1868 1872 1866 1874 1867 1872 1872 1877 1868 1881 1871 1873 1871 1889 |
7年 5年 0年 2年 10年 5年 4年 26年 21年 29年 25年 30年 25年 37年 25年 40年 39年 64年 58年 |
阅读上表,提取有关中日两国近代化异同的信息各一项,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其原因。
海洋是各国经贸文化交流的天然纽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
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在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一系列港口组成的海上贸易网络,从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促成了贸易交流与地理知识、航海科技的传播。在古代这就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和平友好往来的见证,也反映了中国在历史上的强大时期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注重平等的经贸往来,与欧洲的殖民主义做法完全不同。
——《拓展海上丝绸之路复兴海洋文明》(凤凰网2014年9月17日)
材料二自公元1500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区以来,欧洲国家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从西班牙国王……(到)俾斯麦或伊藤博文,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
——朱步冲《西方大国崛起的条件:海权,工业,殖民》
材料三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一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愿通过扩大同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同东盟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节选2013年10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重要演讲
(1)据材料一简析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海路”。结合史实说明这一“海路”的兴衰情况及其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欧洲殖民主义与古代中国完全不同的做法,并对此加以评价。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出的时代背景。并谈谈你对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顾维钧(1888—1985年),民国著名外交家,下面是他的主要外交活动大事年表。
1919年 |
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出席巴黎和会,要求将德属山东权益直接交还中国;与日本代表就山东问题进行辩论 |
1920年 |
出任国际联盟中国全权代表 |
1921年 |
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出席华盛顿会议,参与山东问题谈判;提出关税自主案等 |
1931年 |
九一八事变后代表南京国民政府参与对日外交交涉 |
1937年 |
向国联提出申诉书,要求其制止日本的侵略行动 |
1939年 |
于国联理事会发表演说,呼吁制止日机在华滥炸暴行,理事会通过援华法案 |
1945年 |
参加联合国制宪会议,并率中国代表团首先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 |
1947年 |
指责雅尔塔密约,重申中国对西沙群岛的主权 |
1957年 |
当选海牙国际法庭法官 |
——摘编自岳谦厚《顾维钧外交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顾维钧外交活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顾维钧外交活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