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听课的老头
张文魁老师最近每次上课都发现窗外一棵歪脖子树下系着一头大牯牛,那牛经常仰头哞叫,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干扰了课堂的教学。
这一天,张老师是在忍不住了,他走出校门,再沿篱笆墙走过,定眼一看,在牛背后那块凸起的山坡上,还坐着一个须发斑白老头。
张老师压了压火气,说:“老大爷,这里是学校,你把牛系在这儿影响孩子们上课呀!”
“哎呀,得罪,得罪。”老大爷赶紧翻身坐起,拍拍屁股,不好意思地解释道:“老汉我不懂规矩,还望老师多多包涵。”
张老师见对方没挪地方,就直言相告道:“老大爷,你上别处去放牛吧。”
放牛老汉有些不好意思地搔搔脑壳,说:“我老汉想跟娃娃们一起学几个字,长长见识。你看,这是我抄写的生字。”放牛老汉说着话,从荷包里掏出半截铅笔和一张香烟盒纸,递给张老师。
张老师朝对方望望,觉得有些难以置信,他接过那张香烟盒纸一看,那上面果然歪歪斜斜地写着“鹅、曲、歌、拂、拨、波”等字,上面还有像蚯蚓般的拼音,这正是自己前一节语文课上所讲的那首唐诗的内容。刹那间,张老师心中生出一股钦佩之情,说话的口气也缓和了许多:“大爷,你把牛牵得远些就行了。”
老大爷恍然大悟,他砸砸嘴:“你看,我光顾了自己,咋没想到这呢?“说着忙弯腰解绳,牵牛而去。
张老师和这个迂老头不是太熟,但知道他姓岳,读过两年小学,因家贫近四十才婚配,找的是一个有癫痫病的女人,惟一的儿子一生下来就瘫痪在床。前年,癫痫女人去河边淘米,不幸旧病发作,一头载在水里,命归黄泉。只留下苦命的老人和儿子相依度日。
第二天,岳老汉又来了,这次他把牛牵拴远处田垄上,独自斜坐在歪脖子树下。张老师为了照顾他,特意把字写得很大,那拼音也写得一丝不苟,讲课的声音比往常响亮许多。一堂课下来,他看见岳老汉冲自己友善地一笑,心里感到甜津津的。
从那以后,岳老汉天天都来,风雨无阻。可最近几天岳老汉却没来,张老师有些不放心,老人生病了还是出了其它意外?就在他胡乱猜疑时,岳老汉托同村的一个学生捎来口信,要张老师给他一份试卷,他想考考。
看在岳老汉旁听了几个月的份上,张老师依言捎去了期末语文考卷。第二天,岳老汉便交来了答卷,字迹工整,一丝不苟。张老师当面批阅,竟然全对,这时,他猛然发现在姓名这一栏里赫然写着“岳鹏飞”三个字。
“大爷,没想到您还有这么个好名字!”张老师说。
“不,不,这不是我的名字!”岳老汉看见张老师面露疑惑之色忙,解释说:“岳鹏飞是我儿的名字,这试卷也是他做的。唉,这个苦命的孩子,他人瘫在床上,听见隔壁家娃娃们读书唱儿歌,他的心就发痒,缠着我要上学。我有什么办法,只好买来课本,教他识字。可我自己也是半个睁眼瞎,认不了几个字,听娃娃们说张老师的课上的好,于是我就想到了每天来听你的课,回去再教他。张老师,让你受累了……”                                                                                                                                                                                    
文中的主人公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文中画线“迂老头”的“迂”表现在哪里?
                                                                                     
                                                                                   
                                                                                  
文中张老师对岳老汉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请概括填空。
(生气)——(   )——(   )——(   )——(   )
想想张老师听完岳老汉的话后会有什么反应。请结合文意,给本文加上一个合理的结尾。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做人要“知足知不足”
①曾见冰心老人为别人题座右铭:“知足知不足。”
②做人首先要“知足”。所以中国有一句老话叫“知足常乐”为大家所尊奉。什么叫“知足”呢?还是先查一下词典吧。《现代汉语词典》说:“知足:满足于已经得到的(指生活、愿望等)。”如果每个人都能满足于已经得到的东西,社会必能安定,天下必能太平,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可是社会上总有一些不安分守纪的人,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样的人往往要栽大跟头。对他们来说,“知足常乐”这句话就成了灵丹妙药。
③但是知足也要分场合。在旧社会,穷人吃草根树皮,阔人吃燕窝鱼翅。在这样的场合下,你劝穷人知足,能劝得动吗?正相反,应当鼓励他们不知足,要起来斗争。这样的不知足是正当的,是有重大意义的,它能伸张社会正义,能推动人类社会前进。除了场合之外,知足还有一个度的问题。什么叫度?笼统言之,就是适当的限度。人们常说的“安分”“非分”等等,指的就是适当的限度。这个限度也是极难掌握的,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的。勉强找一个标准的话,那就是“约定俗成”。我想,冰心老人之所以写这一句话,其意不过是劝人少存非分之想而已。
④做人还要“知不足”。这里所谓“不足”,指的是“不足之处”,“不够完美之处”。这句话同“自知之明”有联系。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一句老话:“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一句话暗示给我们,有自知之明并不容易,否则这一句话就用不着说了。事实上也确是如此。就拿现在来说,我所见到的人,大都自我感觉良好。专以学界而论,有的人并没有读过几本书,却不知天高地厚,以天才自居,靠自己一点小聪明狂傲恣睢,骂尽天下一切文人,大有一枝笔横扫六合之概,令明眼人感到既可笑又可怜。这种人往往没有什么出息。因为,又有一句中国老话:“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还有一句中国老话:“学海无涯。”说的都是真理。但在这些人眼中,他们已经穷了学海之源,往前再没有路了,进步是没有必要的。他们除了自我欣赏之外,还有什么出息呢?
⑤古代希腊人也认为自知之明是可贵的,所以语重心长地说出了:“要了解你自己!”中国同希腊相距万里,可竟说了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话,可见这些话是普遍真理。中外几千年的思想史和科学史,也都证明了一个事实:只有知不足的人才能为人类文化做出贡献。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分论点是: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知足”和“知不足”的含义。
文章第④段中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观点?
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从学习、做事、做人等某一方面,谈谈你对“知不足”的看法。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漫话阶梯(刘心武 / 文)
  ⑴最早的阶梯,追求的完全是连接两个以上的不同平面的功能性。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阶梯逐渐具有了心理属性,也就是说,人们建造阶梯,不仅是为了方便从一个平面上升或下降到另一个平面,而且,也是为了达到心理上的一种满足。
⑵中国古典建筑,不仅是皇宫,像祭坛、寺院、道观、王府等建筑群中的主体建筑,都一定要平地垒起高基座,建造有气派的阶梯,以体现出对神佛贵人的尊敬。现在仍存在的河南开封龙亭,是将这种心理需求达于极致的典型。它是在平地拔起的十三米高台上盖出一个殿堂,里面供奉着称颂“真龙天子”即“皇帝万岁”的牌位,专用于在彼处由钦差大臣宣谕“圣旨”。殿堂即“龙亭”前面的台阶分三层共72级,故意建造得相当陡峭,那夸张的造型给人强烈的视觉刺激,从而引发出心理反应。
  ⑶近代社会建筑中的阶梯仍可起到主导人的心理意识的作用。由吕彦直设计的完成于1929年的南京中山陵,由陵下到陵寝主体,落差为73米,设置了八个过渡性平台,一共有392级台阶(当时中国人口为三亿九千二百万)。当谒陵者在头几个平台的阔台阶上往上行走时,所望见的只是天宇,要随着一步步地攀登,那顶部的蓝瓦祭堂才会慢慢地浮现眼前。这就是建筑师利用长距离、缓爬升的阶梯,来调整谒陵者的心理,使其能够“默默想音容”,将崇敬与缅怀的情绪达于浓酽。
  ⑷城市公众共享空间的阶梯设置,一定要突破狭隘的功能需求,营造出奇趣妙境。最成功的一个例子是罗马的西班牙广场,最出彩的就是1723年由德·桑蒂斯和斯佩基设计的那一组面对“破船喷泉”的扇形阶梯,它不仅是“视觉冰激凌”,更可以当作舞台承载多种形式的表演。已经有太多的电影利用它作为背景去表现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命运,那一组台阶实际上已经是人们熟悉的具有生命的存在。
⑸至于民居里的阶梯,现在花样很多,法式的旋转楼梯似乎相当流行,但照搬这种节约空间而且具有浪漫气息的楼梯时,一定要考虑到家人的实际需求,注意安全。
  ⑹阶梯并非简单事物,在当下生活中,除了其实用性,“阶趣”应该是设计者考虑的重点,特别是涉及到公众共享空间时。(有删改)
作者主要介绍了哪几种阶梯?
在作者看来,阶梯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
阅读第3段,找出作者所用的说明方法,说说其作用。
下列句中划线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在当下生活中,除了其实用性,“阶趣”应该是设计者考虑的重点,特别是涉及到公众共享空间时。

阅读下列语段,做后面的题目
新华社香港7月1日凌晨电 (新华社记者人民日报记者)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灯火辉煌,举世瞩目的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这里的五楼大会堂隆重举行。
历史的时钟指在1997年7月1日零点那一刻,大会堂全场肃立,几千双眼睛向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行注目礼。这是中华民族长久期盼的一个瞬间,这是永载世界史册的一个瞬间。
零时4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在这里庄严宣告:根据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两国政府如期举行了香港交接仪式,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香港同胞从此成为祖国这块土地上的真正主人,香港的发展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这一庄严宣告在大会堂4000多位中外嘉宾中激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这一宣告通过电波传向祖国的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澳门和台湾,传向世界的四面八方。
这5段文字在新闻的常用结构中属于哪一部分?
“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句中的“百年”是确数还是概数?(在了解香港历史的基础上解答此题)
第3段的“这是中华民族长久期盼的一个瞬间,这是永载世界史册的一个瞬间。”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第4段中引用江泽民主席的讲话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文中的哪一个词语表明交接仪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学会快速搜索)

阅读下列语段,做后面的题目
(新华社长江前线 22日22时电)(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3)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4)21日下午5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5)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23日可渡完。(6)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7)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8)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9)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10)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11)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1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13)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1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15)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 23日可以渡完。(1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17)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第(2)句“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能否改为“东起江阴,西至九江(不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篇新闻,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其中_____________是新闻内容的提要,_____________部分大都是简明地概括报道的事实或中心,_____________部分要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
上文从两方议论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这两方议论为什么一详一略?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则消息的主体部分先写西路军后写东路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为什么多次出现“至发电时止”和表示具体数字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划线的“此种情况”是指什么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句中,“不料”应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破解埃及金字塔之谜
被全世界炒得沸沸扬扬的埃及胡夫金字塔考古探秘活动终于在9月17日尘埃落定。
9月17日北京时间9时37分,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秘书长扎伊·哈瓦斯博士亲手撬开了“监工中的监工”马赛·瑞特的石棺上盖,一副完整的男性遗骨面朝东方侧躺在石棺中,虽然从未被掘过,但是却没有我们期待中的木乃伊。据哈瓦斯博士介绍,乌赛·瑞特墓的发现纯属偶然,一位女游客在骑马时马腿掉进了一个洞中,这个4500年前的墓穴才重见天日。根据墓室中象形文字的记载,墓主人是负责工人城市后勤保障的行政长官,地位相当于市长,埃及文物专家将会用X光。DNA等方法分析乌赛·瑞特的死亡原因。对于石棺中没有木乃伊,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颜海英解释说,吉萨高原地区湿度相当大,况且石棺如果进水后根本没法渗出去,这两个条件都不利于木乃伊保存,也许当初可能制作了木乃伊,但4000多年的时间足以让他腐烂掉。
顺利开启石棺后,哈瓦斯博士匆匆赶回胡夫金字塔内,去见证“金字塔漫游者”穿过石门的一瞬间,9时57分,机器人发出的灯光照亮了四千多年前的黑暗,石门背后竟然是另一道封闭的石门!面对第二道石门,哈瓦斯博士非常兴奋,他相信这道石门后肯定有一些有待探索的东西存在。
第二道石门后面是一间密室还是另一通道,抑或还是一道石门?这次尚未揭开谜底的探索活动使金字塔内隐藏的秘密更加扑朔迷离,不可预知的悬念反而激发了人们对金字塔的更大热情。此次金字塔的现场考古,对全面破译金字塔之谜有很大意义。
下列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题目可知胡夫金字塔之谜经过此次考古已彻底破解。
B.专家们从多方面分析论证,得出监工石棺中的木乃伊已被盗走的结论。
C.胡夫金字塔石门后面还是一道石门。
D.这次现场考古活动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结果有些出乎专家学者们的意料,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由文章可知,保存石棺中的木乃伊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第二自然段中加点的“北京时间”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考古学家在清理三峡文物时,意外发现了一具距今约2000年左右的女性遗骨,为了弄清其死去的原因,将会采用哪两种方法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发挥想像,揣测一下胡夫金字塔第二道石门后面存在哪些东西,试列举一种,并简要说明其存在的依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